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讲稿: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doc

讲稿: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doc

讲稿: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doc讲稿: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doc,PAGE PAGE 4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PAGEPAGE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社会关系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改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看人是否最终脱离了动物界真正进化成人,不能只看人的体质的、生理的特征,还要看人社会关系的特征。就是说人不但要从生物进化的方面把自己从动物界当中提升出来,而且要在社会关系发展方面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提升”的思想。从人的体质特征上来看,人早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但是,从社会关系上来看,在阶级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一种生存斗争的动物界的法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了,人才真正完成了第二个提升,也就是在社会关系发展方面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预见,实现高度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具备一个基础和三个条件。这个基础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使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经济剥削的关系,也不再有重大经济利益的差异和对抗。

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阶级消亡。阶级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可以说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保护、维持这种经济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于是在人类社会内部就出现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普遍实行,全社会共同组织生产,共同分配产品,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满足,分工也不再有经济利益分化的性质,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达成一致,社会就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并进行相互之间的斗争。于是,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高度和谐就具备了它的的第二个条件,政治国家消亡,战争不复存在。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是为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服务的。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失去了他的镇压对象和存在的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等也将通通失去它们的作用。对此,恩格斯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明,他说:“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随着国家的消亡,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指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社会的组织管理机构依然是存在的。但是,这种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只是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不在具有政治压迫和暴力镇压的功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历史久远的现象,在原始社会氏族之间,部落之间,甚至部落联盟之间都存在着战争,这种战争具有自发性,规模是很有限的,可以说是原始人生存斗争的一种表现。后来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阶级社会,战争就成为了经常性的因素,成为政治的延伸。有人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而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在阶级社会中,规模不断地扩大,武器也越来越具有毁灭性。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的消失,使战争现象也必将随之消失,人们过上和平生活的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源将从军事活动中解放出来,造福于全社会,全人类。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第三个条件,就是“三大差别”归于消失。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它在历史上必然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曾经对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农民,乡村和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在阶级社会当中,这 “三大差别”发展成为三种严重对立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的对立,既是整个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旧式分工的消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对立将归于

上一篇: 从地理学角度认知乡村(三)——认知乡村的几个基础理论
下一篇: 法国银发经济撬动业态多样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