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课程与教学 |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君子人格

课程与教学 |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君子人格

课程与教学 |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君子人格文 | 郑增仪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学高级教师;苏金良,卢洪利,王洪霞 通州区教师研

文|郑增仪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学高级教师;苏金良,卢洪利,王洪霞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高级教师

《尚书·尧典》中有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大序》中也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二者都强调了诗词文赋的声音表达,即诵读的重要性。

国学课以诵读涵养君子人格并初见成效

诵读传承国学文脉,涵养君子人格

诵读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文学作品推敲与创作的方法。这种读书、学习与创作的方法是我们应该传承的教育瑰宝与精华,它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语文教育不理想,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丢掉了古代诵读教育。当今语文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刻挖掘传统语文教育中异常优秀的因素。把历经考验的诵读教育为我所用,为今所用。诵读是传承国学文脉的重要方法,它指以“五四”以来的普通话诵读为规范标准,出声、大声地读书。我们这里所说的诵读是广义的,它包括吟诵、唱读、朗诵、朗读等。诵读旨在用声音形象塑造、再造、创造诗词之美与经典之美。美的意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品质、美的价值、美的人格……在书声琅琅中熏陶、感染、浸润、涵养,化成君子忠孝节义的品格。

目前,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着两派之争,一派是以绍南文化为代表的读经派,代表人物是王财贵、南怀瑾、蒋庆等国学大师。他们倡导的读经运动,重点让学生进行读经、背经。另一派则是以现代语文派为代表的讲书派,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讲解。借鉴《中庸》的思想,我们结合两派观点认为,应该将国学课定位于诵读,但诵读要有层次的理解、体验与感悟。

国学教育的总体思想是: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智、青年养德。国学课不是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主题活动课,而是以诵读为基础,集诗书画诵舞于一体的诵读课。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理论依据,以诵读审美、涵养君子人格为教学目标。改变语文课中冗长而繁杂的讲解,改造思想品德课中生硬的说教与煽情,改善主题活动课只注重热热闹闹的形式等弊端,让学生亲近经典,走进经典、原典与古典。因此,国学课要定位于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古人对话,传承义理,增长智慧。

涵养君子人格的初步成效

学生对祖国认同感增强

国家认同感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君子人格中家国天下的理想人格标志。本调查遵照华中师范大学佐斌教授关于国家认同内容的划分,而设计出30道题目的调查问卷,以有三年以上诵读经典背景的初中、高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得分情况详见表1。

国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_学生国学_国学学生对老师行礼视频讲解

从国家认同感四个分数段人数分布来看,68.8%的初中、高中生国家认同感处在高分段上,说明整体上初中、高中生的国家认同感较高。从四个维度的具体情况来看,对国家的依赖感高分段的比例达到了77.1%。学生经过感受国学经典中的家国情怀,对国家有较高积极情感的学生为64%。

在国家认同感的四个维度中,实验前后表现出正增长,说明国学经典诵读在整体上对初中、高中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归属都有所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见图1)。

学生国学_国学学生对老师行礼视频讲解_国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

尤其对国家的依赖感(M=3.7),即:对国家各方面都产生了喜欢、亲近、热爱与眷恋之情,有“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家园一体的感情。中学生能够将自己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家国意识。

传统孝道占据青少年美德主流

在参考我国台湾学者杨国枢关于孝道认知量表基础上,我们从奉养祭念、尊亲恳亲、顺亲悦亲、留后防老四个维度设计30道题对初中学生经过三年以上国学经典诵读后的孝道观进行调查,得分情况详见表2。

学生国学_国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_国学学生对老师行礼视频讲解

可以看出,传统孝道观在初中生心目中占主流。同时也能看出,初中生对“奉养”和“尊亲”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赞同度高于其他两项,四个维度均在3.00以上。其中奉养祭念(M=3.85)和尊亲恳亲(M=3.75)接近最大值4。尤其在“择业与赡养父母”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五成以上的初中生在择业上考虑到赡养父母的问题,反映出较强的责任感。

小学生君子人格已见雏形

经历三年以上的国学经典诵读,校园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课余时间学生会自觉拿起国学课本,使阅读经典成了一种习惯。据实践调查,小学生文明礼仪意识越来越强,家长对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满意度评价逐年提升(见图2)。

国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_国学学生对老师行礼视频讲解_学生国学

实验校的一位家长在“国学诵读评价表”中写道:“学校开展国学课程非常有意义,我们家长很支持。孩子不仅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而且还知道怎样交友、怎样学习和读书,这些都是国学教育达到的效果。今后我们会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践行,共同提高。”

小学生在经典诵读前后的行为发生明显变化(见表3)。

国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_学生国学_国学学生对老师行礼视频讲解

经历三年以上的诵读后,所有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都有进步,在生活自理和文明礼仪两个方面尤为明显,有90%以上的学生会有较大变化。小学生在忠、义、悌、谨、信等君子人格养成上都有所提升,尤其在诚实守信方面,三年级、四年级提高达10%以上。

现实经典诵读中存在的问题

盲目跟风,忽视诵读理解与体验

随着颇具影响的国学大师对读经运动的倡导,教育界人士逐渐认识到了经典的重要教育价值。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读经第一人王财贵先生撰文《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人格完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阐述了读经的重要价值,提出了从经典诵读中化解中华文化危机的方法。在他们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读经热”,但各地区的读经运动只是一味地效仿读经,采取机械重复的方式,读经方法单一。诵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经典的直译理解,忽略了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于是学术界出现了反对读经的声音。

盲目跟风,只是不求甚解、不求体验、不遵从孩子的天性而开展的和尚读经式经典诵读,这种形式会戕害孩子的读经热情。但将流传几千年的我国文化经典抛掷一边也是过犹不及。试问没有文化自信,何来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脉不传承,是学校教育的失职。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无论从文化传承、促进学生大脑发育,还是对学生阅读发展阶段性、必要性而言,都是白话文不可替代的。但如何遵照学生的天性养德性、尊本性养习性、尊知性养智性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诵读形式大于内容,忽视对意境、意象的声音表达

我国古典的诗词文赋具有音韵美、意境美与形式美的特点,思想凝练、文气贯通,人格养成贯穿其中,这些都需要在诵读中实现。反观现实中的中小学诵读活动,更多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突出了舞台表演形式与表演效果。更有甚者将国学经典上成了热热闹闹的戏说国学课本剧的形式,而对声音形象塑造、再造、创造诗词文赋的意境关注不足,这背离了诵读的初衷,不能通过诵读达到积累、理解、感悟、鉴赏、写作及涵养人格的教育目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的正是形式要服从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本与末不能倒置。

追随流行音乐,忽视基本诵读方法

《毛诗序》中所云:情发于声,声成文为之音。就是诗与乐的结合,最终起到诗乐的教化作用。诗词文赋只有在个性化诵读中,才能起到教化作用。但现实的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不考虑诗文的基调、表达的情感,不遵循基本的平仄规律,只是将流行歌曲与诗词文赋进行糅合。学生一时感到新鲜,但并没有从感情基调出发,没有从意象中体悟,这就造成学生很难实现对诗词文赋更深层的感悟,很难读出文章的义理与意趣。为此,遵循基本平仄诵读方法,实现个性化诵读,是当前国学经典诵读应当重视的根本问题。

以经典诵读涵养学生君子人格的推进对策

重视“三步六正九读”的九层次诵读

首先,对“三步六正九读”教学模式进行总体认识。“三步六正”即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正音正读是基础,正字正义是重点,正心正行是升华,三者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前一步都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反应与发展。而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是诵读。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贵在己“悟”的规律,教学中应该只求熟读成诵、不逐字讲解。国学课应以诵读为主线的“三步六正”教学,恰恰是通过九个层次的诵读,使学生能够在诵读中入情、入境、入理,从而达到诵读审美成于乐的教学境界,使国学经典永驻学生心中,“在人生成长历程中渐渐酝酿、发酵、成熟”。为其逐步感悟、理解和提取,创造一种可能性,假以时日,就会融会贯通、成就自身。

其次,实现“三步六正九读”的诵读贯穿。“三步六正九读”中每一步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见图3)。

国学学生对老师行礼视频讲解_学生国学_国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

第一步是正音正读。此步诵读教学目标是读熟课文,批文入情成诵。任务分三层:读正确、读流畅、读成诵。这一阶段重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克服畏惧心理,让学生乐读、爱读。第二步是正字正义。此步诵读教学目标是定基调,移情入境知义。本阶段要直译理解文本,重点在诵读中进行理解与表达。借助注解、故事、字理、六书、意象理解大义,通过诵读表大义,移情入境传大义。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读中入境。任务分三层:读大义、读理解、读入境。第三步是正心正行。此步诵读教学目标是知人、论世、悟理,并能在诵读训练中完成积累。任务分三层。一是读韵律:平仄诵读,有韵律;二是读体验:诗、书、画、诵、舞,有体验;三是读义理:知人、论世,有体悟,达到诵读审美成于乐。完成诵读感悟与文化积累的学习任务,达到文化感悟、心灵触动、联系实际、矫正行为,以及诵读审美、诵读中实现人格涵养的目标。

借助多样化形式开展诵读

首先,完成普适的“二十四字”诵读。诵读是国学课堂教学的载体,诵读审美是标准。我们立足现代文学背景,借鉴吟诵与诗词格律的平仄知识,总结出国学经典通用的“二十四字”诵读策略,即:平长仄短,声断气连;平低仄高,气沉丹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三句话,每一句的前半句都是诵读方法、是要点,后半句是诵读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这种诵读策略易于教师学习,并与现行的语文教学接轨,只读不讲。读书,回归到教育的原点。诵读对学生语音、语感、语义与表达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依托不同文本开展多种诵读。一是歌谣唱读。适用于低年级国学启蒙课堂教学。由于低年级开设的《弟子规》《三字经》等课文具有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等特点,采用拍手歌谣唱读法、配曲唱读法、音调变换唱读法、手指操唱读法等,不仅可以极大激发儿童读经典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唱读中记忆并积累。二是节奏变换。适用于中年级的国学启蒙课堂教学。由于中年级开设的《千字文》《声律启蒙》具有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特点,在指导诵读时可采用变换不同节奏的方法,使韵文更加有节奏感、韵律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鲜活、灵动。三是平仄诵读。适用于五至九年级的国学课堂教学。由于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论语》《孟子》,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平仄诵读要做到“四抓”,即抓平仄、抓节奏点、抓韵脚、抓对仗或重点句的训练。

强调声情并茂的诵读评价

首先,诵读评价突出三个要点。一是突出声音形象。充分运用声音形象塑造、再造、创造诗词意境,凸显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与语言美。二是突出“二十四字”诵读。依字行腔,即要求按照文、字、词的本音,以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方式,还原诗文固有的音节,腔调旋律要服从字词原有音节。字正腔圆,不因行腔而将字唱倒,将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连成一体,做到圆润饱满,累累如贯珠。声断气连,仄声字做句尾,或句读的关键节奏点时,以该字的韵母作衬音与其字词声调相连接。三是突出情感共鸣,诵读能够达到情感共鸣的表现效果,诵读旋律中凸显国学经典的音韵美、节奏美,突出诵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诵读评价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关注经典的立意,进行个性化诵读展示,凸显经典的音韵美、意境美与形式美。二是关注基调,依韵定基调,反映在气息的处理上。平声韵的宽广、欢悦、豪迈,与仄声韵的悲切、凄凉、沉郁、哀婉的处理不同。不同的韵表达的情感不同,都表现在气息的正确处理上。三是关注节奏与节奏点上重点字的处理。四是关注平仄、破读、依字行腔,尤其节奏点上的破读字,不能算作错读。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日习千字,日诵万言,习得养德,养德习得。在书声琅琅中熏陶、感染、浸润,化成君子人格。即:孔孟之音日日熏,一笔一画学做人。梅兰竹菊真君子,琴棋书画长精神。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可直接进行刊物订阅!小店初开张,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能多提建议,我们会及时改进,以便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学生国学_国学学生对老师行礼视频讲解_国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

上一篇: 国学大师app新版功能
下一篇: 明德书院:“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