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理论逻辑和愿景诉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逻辑关系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和论述,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有机整体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居住条件改善与自然环境修复的关系作出了全面规划和整体部署,“美丽中国”的奋斗历程也正随之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彻底性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推进现代化、助力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引擎,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政治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只要关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问题,就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决定了新的历史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才能走向胜利。历史的实践证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浴火重生,正是因为拥有中国共产党的定向把关、把舵定向,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才能够扎实落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敢于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旗,才能够切实确保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贯彻到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够更加持之以恒地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惠及14亿中国人,才能够让美丽中国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更具有定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底色。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民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民。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既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又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诫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将自食恶果,只向大自然贪婪索取,只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灭顶之灾,只有在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始终注重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才能够让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转变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说明,经济社会发展绝不能以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代价,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财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就是在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民为中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代表了14亿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和诉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生态宜居、空气清新、水质净化的需求越加迫切。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认真聆听人民群众生态建设愿景,聚焦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优质生态服务、健康生态产品的新诉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人民群众的大事进行谋划,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治理问题,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切切实实做到了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要求和远景目标。从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修复,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凸显,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生深刻转变,引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成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是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变化,蓝天白云成为亮丽底色。当前,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指标(PM2.5)已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35微克/立方米的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9天,占到了全年总天数的87.5%,已经超前实现我国2025年PM2.5排放目标。作为全球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的国家,我国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成果,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界发展规律、对经济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类社会进程规律的客观正确认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必然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中熠熠闪光,必将赢得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赏和积极响应。
二是绿水青山实践转化取得了历史成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实践探索,始终坚持走好环境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治理道路,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福祉为向导,持续做好“修复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十年来,我国Ⅰ至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从61.6%上升到84.9%,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全方位加强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水体污染防治、工业污水排放监管、长江黄河水源治理中,我国已经超前实现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的伟大历史任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安全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十年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森林面积取得稳步增长,当前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已高达2.27亿公顷,老百姓身边的绿水青山随处可见,作为世界“增绿”的倡导者,中国向全球生态治理展示了大国担当。十年来,我国一手紧抓经济建设,一手积极推动国土绿化,已经完成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缮工程建设,全国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与增长,生物种群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新时代生态文明金蛇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三是土壤环境质量取得基础性变化,从源头保障了老百姓口粮安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从源头上保障了14亿中国人的口粮安全。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十年来,我国全面开展耕地用地和住房建设用地土壤安全调查,建立土壤定期体检制度,强化土壤质量动态监督,推动全国土壤污染评估工作,构建土壤质量动态监督信息数据库,深入开展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确保耕地用地土壤绝对安全,切实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质量改善工作,从而确保了老百姓口粮生长环境的绝对安全,在这场上下一心的净土保卫战中,我国土壤污染日趋加重的形势得到了根本上的遏制,土壤质量长期稳中向好。在全面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历史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强国新的赶考路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必然实现。
三、全面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战略部署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发展。”由此可见,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奋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奋斗征程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需要为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从未间断,在践行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关键历史时期,更需要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走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美丽中国道路,确保现代化建设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更加富足,又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记得住乡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推进社会经济绿色转型为重要目标的历史关键期。这需要不断创新防污治污方式,持之以恒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环境资源要素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源源不断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造福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最大程度释放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潜能,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经济前进发展的长效引擎,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特色道路,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中释放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坚持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为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愈加复杂。这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要把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建设放置于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好法律法规在政策引导、行为规范、组织执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要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彻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尚且存在的权责不清的痼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职责清晰,责任可追溯,以法治为碧水蓝天保驾护航,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守住人民群众的绿水青山。(通讯员:张健丰 教授,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