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作品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如果你翻拍的作品此前已经获得了一定成功的话,如果翻拍作反响不做,评论界可能会认为前作珠玉在前,翻拍作皮照葫芦画瓢有样学样,如果拍摄结果不佳,那对拍摄者来说更是一场悲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抄作业都抄不好”。
但是在去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有一部翻拍作品在IMDB和烂番茄上都得到了良好的评价,IMDB评分8.1,烂番茄指数96%,观众指数93%,部分评分上超越了原作,并且我个人认为在探讨弱势群体方面给了影视界和社会很好的提示和启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电影——
《健听女孩》(CODA)
01
正如前面所说,《健听女孩》是一部翻拍作品,原作是法国备受好评的电影《贝利叶一家》,虽然原作的剧本十分优秀,但是导演兼编剧 Sian Heder还是在原有的故事框架下很好的写出了自己的故事。
Ruby Rossi(Emilia Jones饰)虽然是个普通的女孩,但她也是家里的特殊一员,因为家里的父亲Frank(Troy Kotsur饰)、母亲Jackie(Marlee Matlin饰)和哥哥Leo(Daniel Durant饰)都是听障人士。她每天都得在家里的捕鱼船上帮助家里的人工作。
诚然,这样的家庭环境在学校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也导致Ruby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不敢面对自己暗恋的男生。
在一次课后活动中,为了跟自己喜欢的男生Miles(Ferdia Walsh-Peelo)在一起,Ruby阴错阳差的选择了音乐老师V(Eugenio Derbez)的合唱团,V老师发现了她的好嗓子和音乐天赋,鼓励她更自信的追寻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在之后的合唱团安排里,V老师(月老转世)把Ruby和Miles作为学期末演出的二重唱搭档,并且要求他们两个人一起练习(老师只能做到这了)。
与此同时,父亲和哥哥也因为当地渔业协会对渔民不合理的压榨而苦恼,但苦于聋哑人的身份无法更好的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诉求和想法。在一次行业会议中,父亲站起来反抗贪婪的行业领袖,团结其他本地渔民开展行业合作
看起来是个美好的故事,但作为全家唯一一个健全人,Ruby被迫需要为全家这庞大的商业计划负责,既要担任父亲的手语翻译员,同时还要负责外部沟通等各类日常事项。
V老师因为Ruby的音乐才能而劝她面试伯克利音乐学院,并非常贴心的为她进行单人辅导。但是由于家庭的变化导致她很难兼顾学习和生活。这一切也终于在一次突发事件后爆发了。
一天在工作后,妈妈Jackie要求Ruby像往常一样留下来帮助家里人作为手语翻译,因为有当地的新闻台要采访全家,需要Ruby一如既往的支持全家的工作。
另一边,V老师的耐心也已经到达了极限。
终于,在这次迟到之后,老师取消了和Ruby的单人辅导。
筋疲力尽的Ruby回家,终于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和家里人一起好好解决这个问题,但父母的态度让她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觉,她不想永远当一个免费的手语翻译。
随后的第二天,Ruby赌气的和Miles去野外放飞,这时候的Ruby心态我理解是(我就摸鱼一天又能怎么样了)。
墨菲定律从不让我们失望,事情总会往我们预期最糟糕的情况下发生。
在这次的出海中,父亲和哥哥一方面不得不接受抽查,带上渔业协会的监督员,同时还因为Ruby不在,没有听到海岸警卫队的电台呼叫和警笛,导致因为违规捕捞受罚,而政府要求他们必须有一个听力健全人士在船上,否则不允许他们再次进行海上作业。
自责的Ruby表示她不会再考虑上大学了,父母对此很欣慰,但是哥哥Leo非常生气,认为Ruby应该相信他作为大哥可以解决家庭的问题。
随后,Ruby的家人们参加了合唱团的年终表演,虽然他们听不到表演的内容,但是从周围人的表情中他们能感受到女儿表演的很好。
这里有一个我个人十分喜欢的一分钟,就在Ruby和Miles表演的时候,所有的音效消失,就为了模拟听障人士的感受。我们在一部讨论听障人群的电影里肆意发言和表达, 但这一刻还原了听障人士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感觉和信息,在他们眼里是另一种形式的局促不安和惶恐的来源:(正常人)他们都在想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表情,我该怎么做才显得一样“正常”。
在表演后,父亲Frank让Ruby再为她唱一次今天唱的歌,同时用手来感受Ruby的歌声,那一刻,Frank似乎也听到了音乐。
第二天,全家人一致决定送Ruby去伯克利参加演面试。
同时,V老师也赶来帮忙,作为Ruby的伴奏。
最终,Ruby在手语伴奏的情况下唱完了自己所选的歌曲(Both Sides,Now),向家人表明了自己的感受。
02
《健听女孩》从结构上来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认为可以说是一个女生摆脱此前家庭对自己的限制(客观而非强迫)而逐渐独立并实现自己的意愿和价值的故事。但是由于女主“听障家庭中的健全人”这一设定而使得故事本身值得讨论和关注,也让故事的主题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与法版(原版)地《贝利叶一家》比较,我认为《健听女孩》更多的通过Ruby的角色对边缘人群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互动形式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贝利叶一家》此前曾因为主要演员中除了家庭中弟弟(《健听女孩》中是哥哥)是真正的听障人士以外,其他主要演员均是普通演员来扮演听障人士,有部分评论家认为这在另一种程度上嘲弄了听障人群。
《健听女孩》中,不仅所有听障角色均由听障演员扮演,甚至所有在现场担任手语翻译的专业人员也都是来自听障家庭的听力健全成员,这点不仅让演员有了更自然投入的表演,也实现了电影本身希望传达的社会价值和探讨的社会问题,我们如何更好而尊重的讨论弱势/残障群体与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健全人是否有义务主动融入听障人士的社会并了解他们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健听女孩》出资方一开始并没有决定所有的主要演员都采用听障演员,但是导演首先确定了电影中妈妈Jackie的扮演者 Marlee Matlin,而Marlee表示如果所有的听障角色不采用聋哑人演员的话自己也将辞演,同时再加上导演Heder的据理力争,最终我们才能看到剧中聋哑人演员的精彩表现。
(Marlee Matlin)
而Marlee也依靠自己在Deaf West Theatre(一个base于洛杉矶的非盈利艺术组织)的影响力找到了父亲Franck的演员Troy Kotsur和哥哥Leo的演员Daniel Durant,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演出立下了汗马功劳。
电影的原名CODA的原意是Child of Deaf Adults,即听障家庭儿童,一般来说指的也是听障家庭中不存在听力问题的健全儿童。如同电影中Ruby最终演唱的Both Side,Now一样,他们也是跨界的存在。虽然不太像混血儿或者移民、二代移民等群体一样存在身份认同等问题,但是他们无疑是游走在无声和有声世界的迁徙者,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很难作为完全的主流群体,尤其在青少年阶段,更容易面临校园霸凌或者职业选择问题,这些在电影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是《健听女孩》这部电影在艺术性之外,对社会话题的揭示和探讨做的很好的地方之一。
03
我要向电影里的所有演员脱帽致敬。
首先是主演Emilia Jones,为了这部电影,她专门花了九个月时间掌握美国手语系统、参加声乐课和怎么操作渔船。
确实很成功,手语表演看起来很熟练,歌(在电影里)唱的也还可以,船至少没开翻。
作为一名2000年出生的演员,Emilia在电影里的表演看起来非常自然,尤其在几个冲突性场景中体现了角色本身的纠结和撕裂。在开始的剧情里为了体现在学校和暗恋对象面前的不自信,轻微的驼背体现了家庭压力对她的影响,很好的体现了一个因为家庭背景而不敢想象和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的青年女生。
其次是作为父母的演员Troy Kotsur和Marlee Matlin,无论在《贝利叶一家》还是在《健听女孩》中,稳定的家庭关系都是推动剧情发展和剧中的女儿追求梦想的动力和保证,而其中稳定的核心就是听障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除了表现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恩爱的夫妻情感之外,两人也很好的在有限的体现自己表演功力的场景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Troy在怒斥行业协会领导和Marlee在懊悔的表示自己甚至曾希望自己的女儿也是一个聋哑人(担心作为正常人的女儿可能和自己不亲近)都表现出了角色本身的情绪底色。Troy目前已经入选了第79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配角演出(剧情类、音乐及喜剧类)的候选名单,虽然我认为他很难与寇帝·史密-麦菲在《犬之力》中的精彩表演相竞争,但是未来也应该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是关于哥哥的角色,Daniel Durant的哥哥的角色是主要角色中变动最大的一个角色。在《贝利叶一家》中的弟弟因为是未成年人,所以并没有很多的介入到家庭生活中,而是一个参与者。但是Daniel 扮演的哥哥Leo在《健听女孩》中,一定程度的生活在妹妹的阴影下,电影中有多个情节表示作为兄长的Leo希望能承担家庭的责任,包括通过更好的掌握唇语来帮助家庭进行商业沟通。他也希望Ruby可以离开家庭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这样自己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独立。
三位主要听障演员的精彩表现也很好的体现了电影主题的探讨,在我们一如既往,甚至习以为常的忽视听障人群的诉求和关注他们的生活的时候,他们在健全人的领域也能贡献出精彩的作品,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那么我们是否有义务配合残障群体的生活,或者为他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
或者更进一步,目前被普遍认定的健全人是否真的在社会意义上是健全的,贫穷、受教育程度低、老人或其他因为各类原因无法真正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人,主流群体对他们的帮助、理解和认同是否已经真正到了,或者触及到了帮助他们正常生活的门槛?
04
我认为《健听女孩》是一部兼具艺术性、商业性(Apple TV花了2500万美元采购这部电影的发行权)和社会性的作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有部分评论对这部电影发出了不友好的声音。
虽然大部分评论家和观众对这部作品也做出了积极评价,据《今日美国》报道,有的听障群体称赞对听障演员的选角及他们的表演打破以往的形象,将听障人士描绘得自给自足、性活跃,非常受欢迎。非营利组织Respect Ability副主席Delbert Whetter表示:“看过这么多将残障人士描绘成无家可归、失魂落魄得需要拯救的故事,再看这个将健听角色描绘成小企业主及捕鱼社区的领导,确实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深度及细微之处比肩乃至超越其他同类故事。”()
但是作家Jenna Beacom认为影片大部分内容“缺乏代表性,尤其是听障群体在2021年发挥才能、大展拳脚的能力”,而且她对电影负面描绘听障人群及其子女的经历感到忧心。Beacom自己就是一位歌手的听障家长,她认为影片将健听人假设成“无法享受音乐或理解他人快乐”毫无依据。她表示:“撇开音乐不说,我觉得第一代大学生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很吸引人,不管她学什么,我不认为我们需要音乐才能写出有意思的故事。
之所以摘取这段负面评论,依然是为了讨论前文的话题,如果这样一部深入讨论听障人士生活(我认为礼堂处的静默是本片最能引人深思的场景之一)的电影依然会让听障人士认为存在负面描写,那么在平日生活中弱势或残障群体到底面临着多少的被动歧视和压力?
05
有的观众认为《健听女孩》是一部简单构思的心灵鸡汤,其中部分的角色心情变化过于唐突,而且电影中还存在部分要素过多的问题。但我认为无论是在片中听障人士的职业发展还是CODA群体所面临的校园霸凌,甚至女主的感情线都不是全片的重点,如果导演在电影里阐明了所有的故事情节,很有可能会导致电影本身的关注重点分散,毕竟电影不是沙盒游戏,不可能在一定的篇幅里合理的推进观众想关注的所有细节。
我认为《健听少女》无论在剧情设置、演员表演还是在配乐上都体现了导演柔和的执导能力,从演员的选角和演出都体现了听障人士希望向社会表达的强烈意愿,而选择对听障群体而言冲突感最强的音乐主题能最好的体现他们和社会需要对话的诉求和迫切性,希望Heder导演能带给观众更多这样具备艺术细腻性和思想深度的电影,hunger for more。
欢迎各位关注我的公众号“视角与机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