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
目前在我市各社区中,只有非常少的社区有心理服务机构,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心理服务机构。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亟待加强,社区居民大多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专业性认识不够,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歧视心理行为问题人群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较为普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仍然停留在“唯分数”、“高考定终身”,忽视德育教育、人格培养。
因此建议:
一、建立职能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管理体系。
二、提高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三、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四、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建议答复: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协办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政策指导性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工作情况,目前只有长春市被列为首批心理试点单位。虽然我市目前不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但结合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为我们下一步探索社会心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经与教育、民政部门沟通协调,现将目前开展的工作作简要说明:
一、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健全精神疾病服务网络。市、县两级政府均建立了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县(市)区建立由县(市)区综治部门牵头,卫生、残联、民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管控小组,在基层建立由精防医生、网格员、民政干事、社区民警、残疾人专员、患者家属等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共同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康复指导等重点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形成精神卫生管理治疗工作合力。为加快全市精神疾病服务网络建设,近年来,市卫健委持续将县域精神疾病诊疗机构建设列为对县(市)区卫生健康工作年度考核重点目标并逐年提高考核分值,督促县(市)加快域内精神疾病诊疗机构建设。目前,我市共有13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其中,公立3家、民营10家,实现了市、县两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根据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目前,吉林市神经精神病总医院、舒兰市精神病医院开设了心理科门诊,并积极发挥作用,下一步将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有实力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社会心理工作,逐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
(二)全面建设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2019年,市民政局继续推进全市社区社工服务站建设,累计建设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221个,实现全市社区全覆盖;有条件的社区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注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全市计划注册20家,实际注册110家。实现社区社会工作者遵循需求评估、服务策划、服务执行、服务评估与改进等通用过程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社区社会工作者采用个案管理、资源链接等方式,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的健康教育、国学讲堂、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康复护理、权益维护、生产扶持、就业指导、资源链接、社区支持网络建设等服务。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近年来市教育局积极争取资金,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装备了14个标准化学校心理辅导室,教研部门申请了心理健康教育国培项目、省培项目2个,培养教师200多人次,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典型。永吉县、桦甸市、舒兰市、船营区教师进修学校积极与省内高校、专业机构联系,培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丰满区第一实验小学、丰满区第二实验校、舒兰庆丰九年制学校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全员培训。2015年组织了“喜迎金鸡百花 争创文明城市”大型公益家庭教育百场报告会,为全市几十万的家长们送去了家庭教育的精神盛宴,充分显示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实力。2016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在全市教研系统和教学一线中选拔了优秀师资,组成培训团队,完成了“吉林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基层活动”,为各县(市)区教育局送去了工作发展的好点子、好内容、好课程。目前已经有59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有7所学校成为吉林省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占全省的12.5%,有5所学校代表吉林省参加教育部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的争创活动,占全省的31%。
二、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对在管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全市精神心理卫生医疗机构将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作为年度重点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日为契机,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微信等方式扩大宣传活动覆盖面,并将精神卫生宣传纳入日常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工作常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政策。2020年5月以来,我市疫情防控风险等级上调,部分地区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导致全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购药难的问题。为做好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防止疫情期间患者因服药问题出现病情波动,保证患者药品供应充足,助力新冠肺炎防控,维护社会稳定,吉林市充分发挥三级精防网络作用,为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义务购药,并邮寄到各县区精防办。由县区精防办负责将药品发放到基层精防医生手中,由基层精防人员做好购药登记并根据医嘱发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送药上门等方式,保障患者治疗的连续性。
(二)市民政局利用行业优势,依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以公共性、公益性和专业性为核心,采取“机构策划、社区落地”的方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开展以社区照顾、社区参与、社区融入和社区发展为基本内容,以提供特殊人群专业化服务、社区治理难题解决为重点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探索建立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模式,切实推进社区服务领域的“转移职能、专业服务”。社区社会工作者应遵循需求评估、服务策划、服务执行、服务评估与改进等通用过程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三)2013年以来,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2013年3月,吉林市校外教育教育指导中心,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调研组走遍全地区九个县(市)区,召集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校长代表、教师代表,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访谈、入校考察的方式,全面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困难,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最终确立了“地区发展一盘棋,集中优势、协调带动、整体发展”的思路。先后下发了《吉林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市学校心育工作发展的宗旨、目标、内容和原则。《吉林市教育局“阳光心育 梦想工程”实施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搭建载体,明确了各阶段工作发展的重点与任务,确立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下发《吉林市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及装备标准(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装备工作的标准,为学校心育硬件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此标准的出台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指导层面,尚属首例。标准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处于领先水平。2015年,市教育局出台了《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从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基础建设、教研培训、教育科研、主题活动、经费保障等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为全市指导、考核、评价学校心育工作统一了标准。上述文件的出台和“工程”的启动,为我市学校心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基本上建立永吉县心育教研的优势,桦甸市心育装备的优势,舒兰市心育人才培训的优势的发展格局。
三、搭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一)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试点工作。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社会捐赠,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和支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2019年,选取17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服务试点,围绕“社会工作本土实践与理论创新”,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试点先行,实施社工项目引领,培育社工人才,开展社区社工专业化服务,以信息化助推社会工作服务,采取市场化手段运营社会工作服务事项,营造服务型社区,提供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探索“政务+管理+服务”模式,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合作建设,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打造吉林市特色社区服务。社区社会工作试点工作已经开始,相关社工机构已与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进行试点对接,开展进入社区、组织社区、社区居民调查、社区居民需求调查等相关工作,将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开展我市社区社会工作试点,在试点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切实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老年人等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探索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019年9月23日,举办了“三社联动”推动社区试点工作暨社工项目启动仪式。在会上,对船营区北山街道西城社区、丰满区泰山街道华西社区等6个获得2019吉林省级福彩金支持的社区社工站服务项目进行了授旗、对昌邑区莲花街道鑫基业社区、龙潭区遵义街道广西社区等19家拟定为吉林省“幸福社区工程”建设市级“三社联动”试点社区进行了授牌。去年,3月起,由省知行社工中心、市百好通社工中心、市晨星社工中心等专业社工机构参与17个各具特色社区,与社区共建、共治,互助、互帮,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进行创新社区治理的先行先试。成立了红领巾助学基地一处,医疗社工、社工+心理健康已经开始谋划。今年,我市有6个社区社工站服务项目获吉林省福彩金支持,涉及养老、儿童等服务对象。这标志着我市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上半年处于暂停状态,待疫情过去后,社区可以展集中性活动和开展服务居民的活动,社工项目可继续开展服务活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一)2018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印发吉林市卫生应急队伍名单的通知(吉市卫应急发〔2018〕319 号)》,组建了市级心理危机干预团队。负责全市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及业务培训工作,在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组织心理干预专家和心理干预人员,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时控制和缓解突发事件对群众的心理危害,并承担对有自杀、自伤等心理危机人员的心理救护、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做好广大群众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心理援助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吉林市文明办共同主办开通了吉林市松花江防控疫情心里关爱热线,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5月以来由吉林省精神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举办两场《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直播培训》会议,对心理危机干预组成员进行《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EMDR)》培训。5月20日,国家卫健委派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西英俊教授驰援吉林负责技术指导,吉林市卫健委快速响应,成立了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并派出7名专业技术骨干,进驻市传染病医院和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全市4个城区9个街道、25个社区、10个小区的社区主任联系,了解辖区10余万居民的情绪状况和心理援助需求;现场走访全市四区的8个街道、12个社区、6个小区;高风险地区(丰满区)线下走访及线上联系的覆盖率达到80%;向140多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追踪了解所辖区域内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状况。吉林市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推出《疫情期间如何科学进行心理调适》专题访谈节目。
(二)为了能够更好做好此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20年2月4日,市教育局制定并印发《吉林市教育局面向广大师生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吉林市教育局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吉林市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筹备全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月7日,成立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团队,在市教育局统一调度下,科学有序地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确保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市校外教育指导中心进行了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2月10日,发布了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热线,38名成员整装待发,按照工作需求,每天在线14小时为广大的师生和家长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援助服务,缓解在疫情防控期间容易出现的恐慌、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市教育局积极协调、搭建平台,受邀于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参加疫情防控心理咨询连线节目,为吉林市的江城百姓解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调适知识。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得到了吉林市驻地高校、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协会等一批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