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壬寅年谷雨过后,我踏上了潮州寻茶之路。潮汕工夫茶,在整个中国茶文化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潮汕工夫茶非遗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工夫茶艺为切入口,比较深入的介绍了潮汕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澄海是广东省著名侨乡,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潮州府母亲河韩江的入海口(入海港口为樟林古港)。樟林古港作为红头船的启航圣地,是海外侨胞心中的“精神家园”和寻根基地,是红头船的故乡。
潮汕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文化)
樟林古港在韩江入海口
红头船是清代潮汕人民远渡重洋拓殖海外的远洋商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为便于登记、管理、收税,要求各省船只在船头、船尾和桅杆的上半部涂上不同的颜色,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排序,广东在南方,属“火”,涂上红色;福建在东方,涂上绿色;浙江在西方,涂上白色;江苏在北方,涂上黑色。
红头船
寻访红头船的始发地,这里有不为人知的历史,以及被遗忘的一段有关潮汕工夫茶的故事。从潮州府城墙出发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这里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路边有竹篱笆围起来的一个古朴制茶工坊。走进工坊,主人问我的第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你来这里,想要了解什么。”
似乎这座小型制茶车间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瞬间勾起了我的求知欲。与主人坐定,在一泡凤凰单丛里,慢慢的解开了我心头的疑虑,与主人相谈甚欢,越来越投机。
做功夫茶的炭火
主人自称“单丛哥”,原来在“单丛哥”的研究里,潮汕工夫茶,从来都不是一种简单的冲泡技艺。所谓的“工夫茶”,是一种当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通过传统的“贡焙”工艺,在火的参与下,使原本偏向于凉性的茶叶,变得温和,就是道教所倡导的阴阳协调、五味中和。
那么,为什么提出“工夫茶”是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而不是茶叶冲泡技艺。潮汕人的方言,食物的发酵制作工艺叫做“贡腐”,就如我们平时常见的“豆腐乳”,就是让食物进行后期发酵,中和前期的味觉,使之能便于长期储存。那么同理,“贡腐”工艺同样运用于当地的制茶工艺里,传统的凤凰单丛制作工艺就需要后期三天三夜的焙火工艺,称之为“贡焙”。
贡焙炉
也是因为“贡腐”这样的食品制作工艺,谐音“工夫”第一次在制茶工艺里面出现。古代澄海县的出港口-樟林古港,完整的记录了当时这种制作工艺的茶叶出口的历史和盛况。樟林古港作为“工夫茶”出口的最主要港口,而后在外国人的宣传之下,“工夫茶”的口碑逐渐在海外名扬,外国人就简单粗暴的将“工夫茶”作为中国发酵乌龙茶的简称。
贡腐后的凤凰单丛
熟知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会发现,清朝中后期,中国的茶叶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茶让欧洲掀起一股下午茶文化,中国茶是世界近代化的催化剂。欧洲航海家远渡重洋,就是为了获取东方的茶、瓷器和丝绸。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是东方茶叶集散的总部。鸦片战争本质就是茶叶战争,为了获取中国的茶叶,欧洲人用尽了所有可以想到的办法。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非洲的肯尼亚就是为了实现欧美人茶叶自由开辟另一个大茶园。
波士顿倾茶事件
印度阿萨姆茶园
斯里兰卡茶园
肯尼亚茶园
“工夫茶”最开始作为茶叶加工的一种工艺,在海外一炮而红。外国人一谈到“工夫茶”,就会由衷的竖起大拇指,狂点赞。随后,甚至于另一种中国神秘的拳脚健身术,也因为“工夫茶”的名气巨大,而被冠名为“中国功夫”。
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中国功夫
我想,任何一种名字的起源都有他非常接地气的一面。“茶”在国外被称为“tea”,是因为茶在闽南语中的读音是“tea”,外国人也跟着当地人的发音将茶叶读成tea。“China”是因为当时的东方中国被称为“支那”,而中国极富盛名的“瓷器”影响力之盛,导致了瓷器也被称为“china”。因此潮汕人方言里的“贡腐”,被以“功夫茶”的名字传播到海外,也是可信度极高的。
风靡全球的青花瓷
文化有根,其根就是来源于民间的吃穿住行。潮汕寻茶,不负此行。
“潮汕工夫茶”和“中国功夫”真的师出同门吗?也许后来的学者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