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始皇,想必大家都认识这位帝王。一提起他,相信有些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暴君、焚书坑儒、横征暴敛等等这些词语。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华夏,被明人李贽评价为千古一帝,然而,焚书坑儒事件让他受尽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口诛笔伐,学术界对这个事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呢?
首先要理解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两件相互独立的事件,这两件事情之间相隔有一年多,在焚书的第二年,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延续,大家不可将他们混为一谈。下面让小编来为你们揭开焚书和坑儒的内幕。
先来说说“焚书”。
焚书其实来源于周青臣与淳于越的一段争论。
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始皇在咸阳宫摆下宴席,与群臣欢饮。宴会进行当中,仆射周青臣站起来借给皇帝敬酒的机会称颂始皇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以前,秦国很小,疆域不过千里,亏得陛下您厉害,平定了四海,驱逐了蛮夷,日月照过的地方,没有不诚服的。秦始皇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人民从此安心快乐,没有战争的祸患,传到以后。您的功德从古至今没人能比。]
听了这番恭维的话,秦始皇非常高兴,但是这番话却引起了一个名叫淳于越的不满。他一向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在他听到了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的话后,便起身高声反驳,他说:“臣闻:殷、周统治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统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田常、六卿 之臣,没有相辅助的力量,将何以救援呢?事情不师古人而能长久者,从来没有听说过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我听说:商周时代都经历了千年多,只因为分封子弟功臣,这可以让他们与国君互相照应。现在您统治四海,却不分封子弟使他们都只是普通人,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政权的田常式的人,没有能够互相照应的势力,那将何以应付? 事实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来没听说过有。]
他还批评周青臣:“如今青臣面谀以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个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现在周青臣不向您指出这一点,反倒当面奉承,不是个忠臣。]
这本是个普通的辩论,但却让众人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上又产生了矛盾,这也让秦始皇对实行郡县制的现状存在了疑虑。正在这僵局难以收场时,丞相李斯的插话打破了僵局,他说:“五帝不相重复,三代不相沿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举,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淳于)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师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承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三皇五帝治国都不相同,也没有沿袭的,各自治理得也都挺好的,这不是制度的问题,是时代不同。如今陛下打下江山,建立了万世的功劳,这不是这些迂腐的儒生所能知道的。且淳于越拿三皇五帝来举例,这值得去效法吗?那时候诸侯相争,大家都想招徕天下的读书人,现在天下已定,法律从一,是老百姓的就从事农工业,是知识分子的就学习法律。现在这些儒生不从现在做起却去学习古代的例子,并用它们来说现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劝谏您:过去天下散乱,话语不能归一,因此诸侯纷争,都借着古代说当世的不是,以假来乱实,大家都尊崇乱七八糟的学术,而不是国家的制度。如今您统一天下,应该要统一思想。然而人们用私学那一套相互议论法教的不是, 他们一旦知道有法令下来,就用各自的所学来议论它, 他们走进朝廷,就口是心非,走出朝廷,便相互在市井小巷里大发议论, 他们夸许上级来获得名誉,发表不同政见来显得自己高明,率领百姓造谣生事。这样还不禁止的话,那么皇上您的威严就要下降了,底下的百姓也会结党营私。因而还是禁止好。我请求如果不是我朝撰写的历史都烧了,除非是博士官所藏的书,天下敢有藏«诗»,«书»以及百家之言的,都让地方官烧毁;有敢私下谈论《诗》、《书》的人,就要判死罪;有用古时的道理来说当今不是的人就要灭族;有官吏知道这类情况却不上报的,就和那些人同罪;此令下达三十日内不烧书的人,就对其处以墨刑,并罚他守城筑城。不烧的书有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如果有想学法令的人,就去拜官吏为老师。]
就这样,李斯说了一长串话将本讨论着的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话题,转变成了现在思想不统一完全是博士官的错误,接着他又提出了禁私学和焚书之议。这里要注意上面,李斯提出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属于博士馆私藏的书不烧,这说明«诗»、«书»等书也并没有被全烧完,仍有本在博士馆中,秦始皇并没有想让这些书绝迹,至于烧掉民间藏的书也只是因为读书人读的书杂导致他们思想杂乱,对新建立的帝国进行妄义,并以古非今,肆意诽谤朝政,所以秦始皇想要烧掉民间的杂书来禁锢百姓的思想。
另外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也有记载:“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译文: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了汉王后,任用萧何为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开了。而汉王之所以能详细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的得到了秦国的文献资料。]
既然萧何得到了秦朝所藏的律令、图书,这也说明了秦始皇并没有将它们全烧了,在官家藏书馆里仍留有那些书的本子。
说完了“焚书”,那么接下来再来说说“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变得贪生怕死,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因此,他积极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数不清的方术之士于是纷纷涌现出来,骗取秦始皇的信任和财富。这其中就包括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出海东渡的徐福和替秦始皇求仙药失败后逃之夭夭的方士侯生和卢生(他们不但逃之夭夭,还带走了大量求仙药用的巨资,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独断专行等等)。在秦始皇知道这些方士在耍弄自己后,便下令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方术士坑杀。《史记》中有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其中记录的是“术士”,而不是儒生。不过小编认为秦始皇坑掉的诸生中,很可能也包括许多方士化的儒生,所以司马迁才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方术之士大多数也是些读书人,可算是准儒生。所以秦始皇凑巧将儒生坑掉也有可能。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坑儒”呢?
前面有说到一些方术士逃跑了,就像侯生和卢生一样,他们逃跑后还到处传谣,在听到秦始皇坑掉了一些准儒生,于是夸大化传谣也就出现“秦始皇坑儒”的谣言了。另外,在西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宏篇大论,除了倡导中央集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外,还狠狠打压了一些夸夸其谈的儒生。桑弘羊认为,他们不切实际,只知空谈误国,甚至就像鸡鸣狗盗之辈一样投机取巧。说到激昂之时,他甚至趋于赞同秦始皇以前严厉镇压儒生和不惜坑杀的举措。因此,“坑儒”一词开始在书面上出现。
综合上述所说,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秦始皇焚过书,但并非尽毁;发生过咸阳的坑“生”事件,其矛头主要指向方术之士,但也波及到儒生。因此小编认为秦始皇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蛮横无理,他所作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那些真实存在的事情虽然不能抹去,但通过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后人看清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希望世人对秦始皇的误解由此篇开始化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