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秋九月,年逾七十的陈蕃与外戚窦武秘密策动,意欲诛杀曹、王等人。转身却带领学生和随从百余人冲击宫门,结果惨遭羞辱。
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平舆(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人。东汉后期的名士和重臣。他的社会声望很高,很多人都说“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则是世人的模范”。
陈蕃小时候很聪明,热爱学习,立志要当新时代五好青年。有一次,陈蕃父亲的朋友路过他的书房,看到屋子里很乱,就责怪陈蕃:“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
正在读书的陈蕃大声反驳:“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能事一屋?”
父亲的朋友耻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问得确实不错,陈蕃哑口无言了。他立刻醒悟,要当五好青年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于是性子很直的他,拉着父亲的朋友一起打扫起卫生来。
后来,陈蕃真的有出息了,学而优则仕。他踏入仕途后,受到大臣胡广的赏识,官越做越大。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发展下去,那么他距离封侯拜相已经不远了。可是生活没有如果,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得罪了权贵,惨遭排挤。
大致意思就是给你找个地方当一把手,有多远滚多远,以后别让我在这个地方看到你。
于是,陈蕃被安置在豫章郡做太守。他在京城的时候,就听说当地有个著名隐士,徐穉,字孺子,学究天人。陈蕃非常渴望认识他,一到任后,就积极打听徐孺子在哪里,表示很想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大家都希望您能先进衙门。”
言下之意无非是,不管想看看谁,都以后再说吧,急什么呢?
陈蕃却说:“当年周武王在得天下之后,都还来不及把席子坐暖,就急着亲自驾车去见商容表示敬意。周武王都有这种礼贤下士的胸襟和气度,我来效法一下,对贤人表示尊敬,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后来,陈蕃果然和徐孺子成了知交。他还在家中为徐孺子准备了一张专用的榻(相当于现在的床),徐孺子一来,就叫人赶快搬出来,两人好秉烛夜谈,徐孺子一走,这张榻也就赶紧收起来,绝不让别人使用。
数百年后,靠着王勃的《滕王阁序》,着实又火了一把。其中那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所引用的就是陈蕃当年在这里礼贤下士的一段佳话。
而徐孺子,这位未出山的智者,他深知东汉大厦将倾,即使有陈蕃这样的大臣,也无法挽回颓势。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悠然自得地度过了自己的人生。
徐孺子的智慧和洞察力令人钦佩。他能够看到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的腐败,但他不愿卷入世俗的纷争,而是选择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清白。他的决定或许让一些人感到惋惜,但他却用这种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相比之下,陈蕃的行动则展现出了他的勇气和担当。他积极参与政治,努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他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改变东汉的命运,但他的付出和牺牲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建宁元年那年秋天,公元168年,陈蕃与外戚窦武密谋诛杀曹、王等人。可惜计划泄露,后者抢先发难,率领宦官关闭洛阳宫门,还劫持了灵帝,软禁了太后。接着他们矫旨发兵,袭杀了窦武,整个京城瞬间风起云涌。
那时,这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手中拎着长剑,带领着府内的侍从和学生近百人突入了承明门。他决心冒死一拼,只可惜最后的结果是悲剧。回想起东汉历史上最著名的五次宦官与大臣的冲突,竟然每次都是宦官赢得胜利。
那日,王甫派军士收捕了陈蕃,当即就杀了他。据说在被害前,已经七十多岁的陈蕃受到了王甫、曹节的羞辱,被他们二人交替着抽耳光。
作为天下士人的领袖,陈蕃其实有很多次可以隐退避祸的机会,但他却没有选择那条路。他有自己的信念:“把隐退看作是不义之举,因此虽然多次退隐而不离去;把仁心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虽然道路遥远而更加努力。”最终,他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面对历史的巨变和社会的变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和行动?是顺应时代的变化,还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或许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道路,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