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从《十七史商榷》看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

从《十七史商榷》看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

从《十七史商榷》看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引言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

引言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

其中,评骘各家书法义例和品评历史人物是其重点。本文拟对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一、注重道德品评,褒贬鲜明

王鸣盛指出:“若无史书,小人更何所惮哉?有史在,恶人多福者,其恶千载炳然不灭矣。”强调了史学所具有的见证善恶、彰善贬恶的“明体致用”的功能。

王鸣盛在考证史事、评论人物时,特别注意彰忠贞、贬失节、斥逆谋,以明人伦、正风俗,人物品评折射出王鸣盛在道德上的价值取向。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

(一)抵斥“无德小人”

在王鸣盛眼中属于“无德小人”的有这样几类:不讲信义、倾危之人;得意忘形、无德之人;作秀、虚伪之人;善阿谀、无气节之人;嗜杀、残忍之人等。

对这等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皆为他们贴上“无德小人”的标签,并在评论时作出具体划分。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王鸣盛极为反感不讲信义、倾危之人。所谓倾危之人主要是指那些反复无常、背信弃义之流。

王鸣盛大肆讥讽作秀、虚伪之人。在《十七史商榷》中,王鸣盛对这些人的虚伪面目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揭露,所用语言极尽讥讽。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如《为羽发哀》篇中评论刘邦项羽自刎后的所作所为:“以鲁公葬,为发哀,泣之而去。天下岂有杀之即我葬之者,不知何处办此一幅急泪,千载下读之笑来”。

王鸣盛无情鞭挞善阿谀、无气节之人。重气节、疾阿谀是王鸣盛对历史人物道德品评价值取向的又一着眼点。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

王鸣盛指出:南朝宋人王俭虽“自幼年笃学,手不释卷”,但“专以学术为佞谀之资。华林宴集,跪齐高帝前诵相如封禅书,其谄弥甚,殆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是“真小人”。

五代时期冯道“历事刘守光及唐、晋、汉、周”,毫无气节,却还要自我标榜“齿德位望兼优”,“明目张胆言之,真觉问心无愧,理直气壮”,实在是“令人呕秽”。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王鸣盛对臣仕多朝,还要自感德高望重,很是鄙夷。王鸣盛极端痛恨嗜杀、残忍之人。

在王鸣盛看来,如果自身作恶,即使一心向佛也于事无补,体现出他不信天命的唯物思想。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二)颂扬忠义、守节之人

王鸣盛非常赞赏范晔,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范晔所著《后汉记》,重视对忠义、守节方面内容的记载。

列有“党锢、独行、逸民等传,正所以表死节,褒正直,而叙杀身成仁之为美也,而诸列传中亦往往见重仁义、贵守节之意”。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王鸣盛以此提醒人们要以作品来推知范晔人品:“善读书者当自知之,并可以想见蔚宗之为人”。

王鸣盛在评价人物时,特别彰显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如专列一条评说山涛之忠诚。

山涛即使在遭受委屈、误解的情况时,仍能对朋友不离不弃、在危难之时能伸出援手,王鸣盛对这样的忠义之举大加赞赏,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君子。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山涛掌选,举嵇康自代,康与书绝交,诋斥难堪,而其后康被刑,谓其子绍曰:‘山巨源在,汝不孤矣。’后涛举绍为秘书丞。以康之诡激,而涛能始终之,何友谊之笃也,君子哉!”

王鸣盛在人性道德价值取向上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的。王鸣盛不以胜败论英雄,而是以气节和品德来评判人物,这在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上最具典型。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在王氏眼中,贵为皇帝的刘邦仍不改其“亡赖”本性,是“惟利是视,顽钝无耻”的小人;而项羽则不然,始终浩气凛然,虽败犹荣。

王鸣盛充分肯定了项羽亡秦的巨大功绩,认为“当日若非羽破秦兵于巨鹿,虏王离,杀涉间,使章邯震恐乞降,沛公安能入关乎?”刘邦实“借项之力以成事,而反噬项者也”。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

通过对刘邦贪鄙市井之气的揭露和项羽凛然浩气的彰扬,使人感觉刘邦虽胜,但胜之不武;而项羽,虽败犹容。王鸣盛实际上是在对豪迈之气和高尚人格进行颂扬。

二、不以成败论英雄,突出个人作用

王鸣盛重视人才,强调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历史转折关头,英雄人物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

三国时蜀国存在时间较短,后人对此有过诸多分析,但王鸣盛指出了别人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蜀国人才过早凋零是蜀国短命的关键。

关羽中年丧命,“张(飞)少于关数岁,其死年未必老,固可恨。而诸葛(亮)年亦仅五十四,马超四十七,庞统三十六,法正四十五。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黄忠传》言其勇毅冠之军,而名望不高,则年亦必尚未老,乃先主为汉中王之明年遽卒。

赵云卒于建兴七年,其年想亦不过五十余。惟空虚无实之许靖年逾七十耳。天欲废汉,人不能兴之矣。”

王鸣盛还认为东晋的灭亡也与东晋人才早逝有关,他指出在谢安、谢玄、谢石相继去世后:“自此晋无人矣。桓玄篡位,刘裕讨玄,而晋亡矣。”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王鸣盛认为个人的失误也会影响大局甚至国家的安危。东晋何充荐举桓温,几致东晋政权易手,何充实是东晋衰微的罪魁:“举西夏而委之桓温,如虎傅翼,成其跋扈,晋祚几倾。”

把个别人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显然是不对的,历史人物所发挥的作用,最终不可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

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是构成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合力”中的一股,必须对此有所揭示。

这不仅有利于对朝代兴衰原因进行具体而深刻地分析,而且对后学发散性思维的开发也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三、不囿成见,敢发前人之覆

王鸣盛评价人物不依成见,而是根据事实进行客观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发前人之覆。

卫青是西汉抗击匈奴名将,战功赫赫,一直以来,史家对其褒扬有加,但王鸣盛却认为卫青是“用兵制胜皆竭民力以成功”,不值得大书特书。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王鸣盛不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四杰”的大逆不道和不识时务,而是推重他们的学识和气节。

对以“安享爵禄”、以官位高低为价值标准来评判人物的做法进行强烈抨击,认为这些人“可鄙甚矣”。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也只有像王鸣盛这样的有史识、真率的性情中人才会说出这样具有叛逆色彩的话语。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王鸣盛在透视了这段历史后,发前人之覆,指出王叔文的革新措施如果成功的话,将会“改革职弊,加惠穷民”。

不赞同司马光对王叔文“欲夺兵权以自固”的指责,他指出:由于宦官掌握兵权,造成“威柄下迁,政在宦人”的局面。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王叔文谋夺兵权,在于稳固国家统治,不但不应贬抑,而且应该褒扬,此举是忠于唐室、忠于国家的行为。

王叔文任用范希朝等人,也不是“朋党专恣”,而是“举贤为国,可谓忠矣”。

他的结论是:“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强藩”。清人李慈铭赞同王鸣盛的这一看法,称“此论千古巨眼”。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四、多视角分析行为背景,议论深刻

王鸣盛评价历史人物,重视对人物行为背景的综合分析,不仅分析个人心理动机,而且对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加以剖析。

对人物的行为动机进行深层剖析,且具有浓郁的辩证意味。王鸣盛对秦国范睢谗杀大将白起这一行为的动机分析是“为一身富贵计而不为人主计”。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王鸣盛对孙权没有多少好感,原因是孙权“反复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

王鸣盛对陈霸先害王僧辩一事的动机分析,也入情入理:“乍观之似若发于忠义者”,实则是因为王僧辩妨碍其篡夺政权:“篡梁所忌者,惟僧辩故也”。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虽重视人物道德品评,但并不拘泥于封建正统道德观念。王鸣盛虽憎恶仕任多朝却自我感觉良好的官员,但对仕任多朝的魏征却能给予公允评价。

“魏征始事元宝,继事李密,降唐高祖,又仕窦建德,复归隐太子,终事太宗,更六主矣。然夫子许管仲以仁,则征可以此例。生当乱世,不得不尔,功足晚盖,可无苛责矣。”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他没有以“俗儒”、“忠臣”等空泛的道德标准来指责魏征,而是站在当时的历史坐标上为当事者切身设想,根据实际业绩做出评价。

显示了其务实态度,也说明了他论史考时势、理性地评判人和事,不夸言,不作态,不仅能够对历史作出正确认识,而且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片面评价。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特别注意分析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通过对东、西汉和宋唐义士多寡的分析说明了世风和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

同样,王鸣盛认为良好品格的形成也与家世渊源密切关联:“宋有袁粲,梁有韦粲,二粲忠义,千古流芳,以六朝之浮薄而疾风劲草,未尝无人,血性激发,非由学问。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

袁粲、袁淑之兄子,而淑本忠臣;韦粲、韦睿之孙,而睿实梁之名将也,渊源有自。”体现出王鸣盛在历史评价中对历史主义地评价历史原则的运用。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五、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

王鸣盛为人自负、率真、磊落。在他给钱大昕所写的诗文中,称“牛耳平生互相持,江东无我独卿驰”。

这种性格对其学术的自信产生一定影响,使其敢于表达一般学人所不能言和不敢言的论史卓识。

也正因为王鸣盛自负、率真、坦荡,在评论时往往直抒胸臆,用语苛刻,因此招致非议。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王鸣盛虽时有过激之辞,但皆言之有据,他所指责对象,皆有可指责之处,只是王鸣盛在批评用语上太过激烈、率直。

王鸣盛并没有一味地指责,一旦发现了被批评者身上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他又会大加称赞,“恶而知其美”,这一点在对李延寿的评价上表现最为突出。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对李延寿的批评最多,但对其长处也有肯定。如南朝宋文帝为太子劭所杀,《南史·宋文帝本纪》直书“元嘉三十年二月甲子,元凶劭构逆,帝崩于合殿”。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作文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例子

结语

王鸣盛的评论能做到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得失兼指,是非皆评,不因是掩非,也不因非隐是。

我们不能只看到他在骂人,也要看到他经常表扬人,如他赞扬“近儒史学惟万斯同季野善于稽核,识见独精”;“阎氏若璩辟伪古文尚书最精”,等等。

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好坏互不相涉,得失兼指,是非皆评,是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所持的态度。

参考文献

《十七史商榷》

上一篇: 都2020年了,满屏古装戏女星竟然还都是毛毛虫一样的大粗眉
下一篇: 中国家谱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