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川南自贡人物」易昌楫:长眠异域的爱国诗人

「川南自贡人物」易昌楫:长眠异域的爱国诗人

「川南自贡人物」易昌楫:长眠异域的爱国诗人易昌楫:长眠异域的爱国诗人。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南社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南社”成立于1909年11月3日,领导人主要有柳亚子、陈去病和高旭等。

富顺历代名人_富顺县的名人_富顺县历史名人

易昌楫:长眠异域的爱国诗人

高仁斌|文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南社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南社”成立于1909年11月3日,领导人主要有柳亚子、陈去病和高旭等。它“以文字革命为职志,而意实不在文字间”,“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们所组成的革命组织。易昌楫,便是南社成员之一。清同治元年(1862年),出生于富顺西区九洪乡(今自贡市沿滩区九洪乡)之羊山。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秀才,后去四川资州艺风书院就读,文思猛进,品学兼优。

易昌楫毕生勤敏好学,诲人不倦,敦宗睦友,乡里称贤;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秉笔直书,其痛诋时弊的品质,在乡邻中尤有口碑,向为同辈礼重。易昌楫在南洋去世时,前来奔丧的亲故门人、海外侨胞及各界人士,竟然多达数千人。殁后的荣光,其实也正好印证了他一生的辉煌。

坎坷报国路

甲午战争前后,晚清朝廷内部政治腐败,外有强敌侵凌,国情每况愈下。刚从资州艺风书院结业的易昌楫不愿意逃名避世,他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毅然研习经世之学,广交贤杰,以备为国效力。

此时,正好泸州高爽泉侍御,总教经纬学堂,因仰慕先生的品德学行,于是延聘易昌楫为监学。此后十余年时间,易昌楫一直执教于经纬学堂,他对待工作十分勤奋,其门下弟子,遍布蜀中,谢持、曹笃、黄仲德等,都是他的学生。这一时期,易昌楫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与张培爵、余英、余切等,共谋发难首义,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革命的志向矢志不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谢持和熊克武等领导的成都起义失败后,熊克武、谢持均被通令缉拿。谢持从成都逃出后,就藏匿于泸州易昌楫家,脱险后才逃往上海。

次年(1908年),先生北上居京师,反清活动益烈,革命气势已逼清室逊位。四川保路运动期间,易昌楫积极奔走呼吁,曾与人撰写《四川绅民易昌楫等劾举赵尔丰屠杀川民十大罪状致资政院说贴》。

民国初年,易昌楫曾担任过临时稽勋局审议官。这个临时稽勋局,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机构。辛亥革命胜利后,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认为仁人志士为革命奋斗多年,其勋劳理应得到承认与褒奖。因此,他于1912年2月19日向参议院提出设立稽勋局。4月4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稽勋局官制》共9条。该官制规定临时稽勋局隶属于国务院,其主要职责是对于为了革命而死难、奔走、谋划及捐资者的有关事迹展开调查。5月,大总统袁世凯及国务总理唐绍仪依据孙中山等人的推荐,任命革命党人冯自由为临时稽勋局局长。临时稽勋局也在这个月正式成立,并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国务院内办公。当时,临时稽勋局聘任曾参与过辛亥革命的30多位人士担任调查员或审议员。成立临时稽勋局的目的是推动善后事宜的完成,并巩固各界的团结。但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临时稽勋局却陷入各派势力的斗争之中,并导致了其最终被裁撤的命运。

易昌楫办事干练,明察秋毫,显示出卓越的才能,袁世凯有意拉拢,曾特意委派刘师培劝说易昌楫加入筹安会,却遭到严词拒绝。于是,袁世凯在捏造张培爵是“血光团”暗杀集团要员并置之于死地之后,又传播流言说易昌楫参与了“学光团”密谋,制造舆论。易昌楫不得已于民国四年(1915年)转徙西安,沦落近三载,以行医度日。

民国六年(1917年)9月,广州成立军政府,与北洋政府对峙。受孙中山之邀,易昌楫被任命为司法部高等顾问官。仅几个月之后,易昌楫认为自己的职闲无功,心耻尸位,于是上书辞职。民国七年(1918年)秋,由广州乘轮泛海,前往南洋。抵达槟榔屿后,易昌楫曾作诗一首《抵槟屿寄孙公中山》,诗曰:“浮海投荒别有由,难忘卅载弃材收。小儿几辈思倾国,大义为公树本谋。极地星明光愈灿,南陬人远气终求。驮经携马归来日,虎帐重趋效借筹。”

寄寓槟榔岛

易昌楫之所以远涉南洋,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国内时局依然混乱,军阀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一批老革命党人的相继离世,使易昌楫产生了淡出政治的想法;其二,满清政府虽然已经被推翻,但封建的流毒并未肃清。1913年,易昌楫与史济成、陆绍芬、张继、刘清扬等文化名人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在其章程总则中规定要“厉行一夫一妻制”,并规定“置纳婢妾者不得为本会会员”,该会得到了孙中山、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黄兴、段祺瑞、唐绍仪、宋教仁、章炳麟、伍廷芳等一大批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的支持。此举在推行中,收效甚微,改良社会任重道远;其三,易昌楫的夫人宋令修,已早于1892年去世,此时年届56岁的易昌楫,内心牵挂不多,远涉重洋游历,或可更多寄情山水,超然物外。

民国十年(1921年),在南洋各界的推举下,易昌楫在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的槟城创办了《华侨日报》,该报在易昌楫主笔下,风格新颖,民主气氛浓厚,体现出明是非、辨善恶、寓褒贬的个性,对于时事,敢于直言敢于批评。鲜明的办报风格,使《华侨日报》很快驰誉海外。刚好发行一年之际,《华侨日报》便被英国政府关闭(当时的槟榔屿为英国殖民地),给出的理由是言论有损政府条令。

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于第二年(即1922年),得以在槟城再办《华侨新报》,易昌楫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所采取的各项举措,都力求合理,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之前的《华侨日报》相比,《华侨新报》更加注重对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尊重,密切了当地工人和知识分子的联系。在此期间,易昌楫倡导组建了“平民朋友协会”,号召了更多的社会底层人士的参与。因此,新举办的《华侨新报》不仅更加接地气,增进了与社会普通民众的感情,而且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影响力。为此,英帝国当局感到十分震恐。

这一时期,易昌楫其实已经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兴趣,且有到苏联游历的打算。然而,正当易昌楫的革命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时候,他却在一次偶步街头的时候,横遭车祸,重伤逝世。时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八月,先生有大量门生故旧遍布南洋,众人群起筹办丧事,自发前来送行者多达数千人,其中不少都是当地劳工。

醒园留诗篇

易昌楫一生道路十分坎坷,但他聪明颖慧,读书过目不忘,博览群书,汇通之外,尤其擅长于诗词。民国六年(1917年),易昌楫离陕南游,客居上海时,参加当时著名的南社。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易昌楫的夫人宋子贞。宋子贞,字令修,系富顺县大岩凼人(今自贡市沿滩区),自幼聪敏明慧,工诗与词,佳作颇多,是富顺历史上少有的女性诗人。其弟宋育仁,就是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亦一代文豪。宋令修诗词,以清新雅秀著称,士林评价极高。

易昌楫先生遗著《醒园诗稿》,多数流散海外,偶有寄回,为其子易显纶收藏。民国十八年(1929年),易显纶请其舅父宋育仁作序,准备刊刻印行,但不久之后,宋育仁便去世了。此后,宋、易两家的经济状况逐渐衰落,诗稿印行的事也就此搁浅。易昌楫先生诗作,大多为反映时代现实的题材,如其《留沪歌行四章》,对贫苦失业大众的描绘,生动逼真,感时伤世之情,溢于言表。最具有艺术特色的是其《槟城答留法勤工俭学诸生一百韵》,全诗1000余言,由个人际遇推及社会国家,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且所押百韵均为平声,一韵到底,无转换韵。诵之音调铿锵,圆润和谐,宛如行云流水,绝无木强之概。

直到1990年,经李湘瑶笺注,《醒园诗残稿·裳华阁诗存》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题签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缪鉞。

2020年5月11日于海棠村

注: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四川文史资料选辑》、柳亚子《南社纪略》、欧阳永叔《梅圣愈墓志铭》、《四川省通志》、《富顺县志》、李湘瑶《易昌楫先生及夫人宋令修》等文献资料。

上一篇: 【历史文化】狮市古镇的名人轶事‖​史泽忠
下一篇: 为什么当代人更热衷于谈论三国故事,而不是聊春秋战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