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讲述荆楚文化名家的精彩故事 ——品读《新时代湖北文化名人研究》系列丛书

讲述荆楚文化名家的精彩故事 ——品读《新时代湖北文化名人研究》系列丛书

讲述荆楚文化名家的精彩故事 ——品读《新时代湖北文化名人研究》系列丛书苏山表示,站在新时代,对湖北文化名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是建设文化湖北、讲好湖北故事的需要,《新时代湖北文化名人研究》系列丛书由此应运而生

黄冈的历史名人_黄冈古今名人_黄冈历史文化名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近日,《新时代湖北文化名人研究》系列丛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丛书共10册,分别对王原平、刘丹丽、李乃蔚、杨俊、周百义、周益民、徐本一、徐勇民、董继宁、熊召政等湖北省文化名人进行了大视野、多角度的梳理,对他们的文艺思想、代表作品、个人经历等进行分析和阐述。

7月11日,该书主编苏山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丛书编撰工作历时三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研究我省文化艺术名人的文艺思想、文艺作品,全景式展现了湖北文化名人的方方面面,既是一部综合性的地方文化名人专著,也是宣传湖北、推介湖北新的文化名片。

讲好湖北文化发展故事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荆楚文化灿烂辉煌。近年来,荆楚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他们创作的精品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苏山表示,站在新时代,对湖北文化名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是建设文化湖北、讲好湖北故事的需要,《新时代湖北文化名人研究》系列丛书由此应运而生。

“本次收录的10位名家主要是文学、艺术界的名人。但可以说,他们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小型新时代湖北文化发展史’。”苏山说。

黄梅戏的故乡在湖北,为了振兴黄梅戏,湖北几十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作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见证了湖北振兴发展黄梅戏的全过程。丛书杨俊篇中写到,为了从安徽引进杨俊这朵“金花”,原黄冈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章华荣给她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章华荣既说了湖北的优势,也表明了短板,字字情真意切:艺术是没有国界、省界的,湖北导演、剧作力量较强,是个出戏的地方,但演员和作曲力量是短板,“希望你从安徽多物色一些优秀人才……我们负责安排他们的一切。”书中透露,杨俊接到信时正在马鞍山演出,但这封用心用情的信当即打动了她,成为她来到湖北发展的动因之一。

出版了《雍正皇帝》《张居正》的长江文艺出版社,被称作“历史小说出版重镇”,而这样的认可,离不开出版人周百义的辛勤耕耘。在周百义的带领下,长江文艺出版社通过建章立制、“三项制度”改革,构建产品线、打造图书品牌,慢慢走出低谷,并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为人知的是,在接手百废待兴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时,周百义为了打开局面,也曾有过不少心酸和苦楚。丛书周百义篇中提到,当时,《音乐》教材的出版原定划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周百义前去商议时却遭到拒绝。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像个孩子面对父母,觉得十分委屈,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但酸楚从来不是他人生的主题曲,他的日记中还提到:“当我做出回到出版社的决定时,我似乎没有想到‘困难’二字”“我渴望去挑战自我,哪怕现实将我碾得粉身碎骨”,足可见周百义面对困难时的执着与坚定。

丛书熊召政篇写到,熊召政起初擅长写诗,后投身小说创作,其凝聚十年心血的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便广受文学界和海内外各界读者好评,被誉为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在严肃、正确、开阔的大历史观的视野下,另一部历史巨著《大金王朝》出版,熊召政篇中,他谈到:“我用历史作品参与时代进程,希望表达一点忧患意识,尽一份责任,有一份担当。我的写作从最初到现在已有20年,这个观念从来没有改变过。”

品读荆楚名作文化内涵

10册书凝聚了10位名家文化生涯。其中,关于名家作品的细致研究是丛书一大特色。苏山表示,丛书通过对话访谈、专家评析等方式,以点带面地分析名家名作,“希望通过对名人的作品的研究,给读者以启迪,也是对名家艺术思想的传承。”

在作曲家王原平篇,讲述了他从鄂东大别山区走出来的故事。王原平的音乐作品,散发着浓烈的三峡土家族特色,四十多年来,他数十次走进三峡地区,走进鄂西土家族地区,收集民间音乐素材。每到一处,他都会一腔一韵地,记录村姑老农哼唱的民歌民谣。每到一处,他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时常会迸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旋律。

于是,我们在王原平的歌曲中听到了《山路十八弯》中高亢嘹亮的旋律,听到了《三峡我的家乡》中方言前味十足的行腔。书中提到,王原平认为《三峡我的家乡》获得成功,并不是作曲技巧上的成功:“它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作曲技巧的运用,而是根据情感的白然流动,来进行写作。”比如,歌曲的结构不太规范,它是按说、唱、喊三种不同的情绪状态来构成的。王原平介绍,开始,就像三峡人在给你娓娓诉说他们的故事,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当一般性的演唱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情绪时,就不由自主地喊起来了——这首歌就是这样非人为地,自然而然地写出了三峡人的情感状态。

书法家徐本一写有一副丈六巨联“吐吞云梦天无际,管领山河楚有材”,字径大小不一,但一气贯通、荡气回肠。丛书徐本一篇中写到,这副对联取自聂绀弩一首七律里的两句,徐本一被其文意打动,认为能反映楚人的才能和智慧,便在地上铺纸挥毫,一气呵成。由这副巨联作引,徐本一谈及他对写大字的看法: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一定要看原作,尤其是尺幅大的作品,作品集只是隔靴搔痒,远不能比拟原作的气势。

丛书不止收录有文艺作品,也邀请行业专家分析点评。在周益民篇中,湖北美学学会副会长张贤根对其书画艺术进行评析,他认为,“以书入画”“以印入画”在周益民的书画作品中得到了贴切的体现,书法与绘画发生着不可相互替代的互文式对话,相得益彰。

丛书还收录了大量访谈内容。李乃蔚篇中提到他对于中国画的基本功的看法:“我经常画一些线描,从内容到造型,到大的格局,不起稿子,就是凭空画。我要是培养学生,也要他们达到这种程度。线描是基本功,先把线描学好,再进入工笔也好,水墨也好,那就好办。用线描把人的结构搞清楚了,收放自如以后,什么都能画了。”在徐勇民篇中,徐勇民回答了“湖北画家是否对长江题材有特殊情感”的问题。他认为,生活在湖北的国画家,都能很自然地将由水产生的灵性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在画面上,这种对水的依恋和敬畏,使江水在艺术层面上表现得亦梦亦幻,亦真亦实。

揭秘文化名家的艺术人生

一粒种子,如何成长为参天大树?苏山表示,这些文化名家扎根荆楚大地,用自己的作品书写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与温情,但他们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透过这部系列丛书,我们不光可以领略名家作品内涵,也能全方位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

从“楚剧皇后”到“歌剧英才”,同样戏曲出身刘丹丽经历了哪些蜕变?丛书刘丹丽篇揭秘了她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排练《洪湖赤卫队》的过程中,担纲C角的刘丹丽永远像A角一样要求自己:导演为A角B角导戏时,她在侧幕用心看、认真听;别人排戏时,她仔细用笔记下位置图;别人演唱时,她用录音机录下唱段,回家逐一练习不断揣摩……在《洪湖赤卫队》成功上演后,刘丹丽不断总结主人公韩英的人物塑造,在表演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入戏曲身段,又结合特定的人物和情景加以改造,一招一式既是戏曲的,又是生活的,既有身段表演,又不带程式的痕迹,最终成就了“第三代”韩英的成功。

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郊的向阳湖,曾两度出现在画家董继宁的画作中,丛书董继宁篇讲述了其中的故事。多年前,在宁静的向阳湖畔,高中毕业后的董继宁,被下放到当时咸宁县西河公社铁铺大队插队落户,成为了一名小城“知青”。随后,他被大队部抽调去做讲解员,第一次接触大量艺术作品,年轻的董继宁开始拿起画笔,这是他第一次艺术触动。2005年,董继宁完成作品《向阳湖的回忆》,2011年他创作《向阳湖畔》,同样的向阳湖,同样的向阳湖记忆,既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也追忆了董继宁所经历的一段似水年华。

“其实这套书的意义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传承湖北的文化力量。”苏山认为,这些湖北文化名人的作品广为流传,但他们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这套书不仅关注他们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文艺思想,也详细展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求索之路,进而窥见湖北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承湖北文化精髓。

“这10本书是个开始,我们会持续推进‘新时代湖北文化名人研究’工程,为湖北文化名人留下更多时代印记。”苏山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寻访更多湖北文化名人,为读者呈现精品,打造一张新的湖北文化名片。

上一篇: 1个斗9个簸箕的历史人物 女命独立自主为富贵命
下一篇: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之《吴贤秀》新书座谈会在海口举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