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金山为主会场、沿城中山脉布局一系列“小而美”展览,“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正在进行
感知山脉沿线文艺范,“城市微展”融入日常生活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王峰
“集美南京·我眼中的紫金山”手机摄影展、时间记忆展、“行走的平野”书画展……文艺无处不在,文艺如影随形,第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正在南京城举行。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旅游集团主办,南京钟山风景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市摄影家协会、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承办。
山水相依,见微知著,第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以紫金山为主会场,通过遍布南京城中山脉沿线一系列“小而美”的展览,将更多极具丰富内涵的艺术形态、艺术品牌、艺术空间呈现到市民面前。
紫金山是座“文化高山”
沿着山脉可感知文脉
襟江带湖、山水相依、虎踞龙蟠,造就了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形胜。无数文人对此间山水诗词唱和,其风气薪火相续,历久弥盛。
山之势,水之韵,南京的城市文化、城市气质与城市“文化名山”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拥有丰富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紫金山,一直是历代文人学者的精神寄居之地。漫步山中,你能邂逅树、阳光、山泉和林鸟,更能领略南京的历史沧桑和绵延不绝的钟山文脉。
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指出,钟山文化在纵向时间轴上主要有六朝文化、明文化等,在横向的文化结构上,又包括了礼仪文化、陵寝文化、名人文化和休闲文化等。仅以钟山文化中的六朝文化为例,有“龙学”之称、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第一部百科全书的《文心雕龙》就诞生在紫金山里的上定林寺。基于此,贺云翱认为,将紫金山称作“文化高山”或“中国文化名山”一点也不为过。
作家叶兆言自小在南京长大,“作为南京人,说起紫金山历史,会想起《古文观止》中的名篇《北山移文》。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六朝人物写的六朝事,文章要点不是说人的俗,而是强调山的雅。北山是紫金山的别称,又名钟山,南京人还会想起宋濂的名篇《游钟山记》,距今也不过六百多年,却让人过目不忘。”他将紫金山及其余脉称作“南京的脊梁骨”。在他看来,巍巍钟山由东向西,仿佛一把宝剑,而一截截“刀身”,则插在泥土里,形成一个个连绵不断的高地小山丘。作为钟山的余脉,它们分别是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从历史角度看,钟山所承载的历史是无法复制的,不仅拥揽南京的山水形胜,更拥有千载人文历史价值。”
从南京东往南京西,从紫金山到石头城,这条城中“山脉”或起或伏,历来既是城市中心的地理高地,也是历史文化高地,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记录着辉煌的城市文脉。自古以来,在南京,城市人居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生都得到很好的呈现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紫金山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中山,走进紫金山也已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城中山脉沿线则逐渐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集中地带,形成一种特别的“文化生态”。
作为连续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的总策划人,著名设计师、优秀策展人陈卫新敏锐捕捉到了南京城中山脉沿线形成的特殊“文化生态”,今年的活动将南京“山水城林”名片与整座城市紧密连接,凸显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构造、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独特气质。于是,第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融入“山脉·文脉”的新理念,让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在这里再次交相辉映。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是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世界“文学之都”,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各个角落留下了深深的文艺印记。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发展,南京的文艺工作者用灵活的形式、丰富的创作手段、新颖的传播方式,延续着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他们创设的各类小型艺术馆、个人艺术工作室、微展馆星罗棋布,为“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可以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今天人的开拓创新,共同绘就了南京又一张颇具特色的文艺地图。
摊开这张文艺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自东往西的文艺脉络,沿着“栖霞山—聚宝山—紫金山—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清凉山—石头城”,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微展馆,包括聚宝山公园、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森林画廊、十朝文化园、文都书店、九华美术馆、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清凉画馆、问象艺术空间等,第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通过一系列活动,将这些文艺空间纺织进一条有着共同气息的网络中。
走进形形色色的文艺空间
“小而美”展览就在人们身边
“实验——柴烧花器皿展”“共生双联——油画展”“时间记忆展”“描绘苍穹——星空影像与古典星图特展”“南京地方文献书籍展”……这些“小而美”的展览,能让人深刻体味到南京由“山脉”到“文脉”的历史文化传承,你可以在散落四处的风景中摩挲历史之美,也可以走进形形色色的文艺空间享受前卫新奇。
陈卫新表示:“一座文化城市的文艺表达并不一定在于宏大的建筑、巨幅的海报,也可以在寻常街巷里,就在你身边。”这样的“微展”,可以让人们在烟火气中感受一座城市的文艺气质。
位于仙林的可一美术馆举办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优秀青年作品展,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展览以“行走的平野”为题,着力呈现二十三位艺术家的艺术特质。策展人汪思怡,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平野吹来无数冥思,任何风吹草动依然是灵魂的缠绕,是渴望的眼珠,于是只有走在前面才能看见最空旷的景色。”汪思怡的话里充满了锐气,在她看来,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即是对本质的渴望,是创造而不是种植,意图将艺术回归于现实。
沿着紫金山山脉往西,来到十朝文化园,“集美南京·我眼中的紫金山”手机摄影展正在成语长廊展出。据工作人员高峰介绍,如今,春观花、夏纳凉、秋赏叶、冬迎雪等,都是摄影爱好者镜头下的美景,“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网络”三余书社、取山水灵韵的花间堂琵琶山居酒店、文艺范儿的紫金坊、历史氛围浓郁的十朝文化园等,也都成为他们镜头下的“宠儿”。
十朝文化园内同时还举行了“时间记忆展”,呈现南京手表厂55年历史发展脉络。记者从展板中了解到,南京手表厂的前身是江南造钟厂,于1958年从仓巷搬至今四方城1号,从此走上南京自行制造手表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是南京手表厂最风光的时期,30元一块的“钟山表”与120元一块的“上海表”相比,价廉物美,非常抢手,出现了“一表难求”的场景。2011年,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在南京手表厂旧址建成开园,园内还保留了手表厂10栋老厂房。
从山南到山北,位于板仓街的玄武艺术馆举办了“陶卫国书法展”和“伏案·吴大龙和他的朋友圈”展览。陶卫国是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吴大龙则是著名画家高马得的外孙。玄武艺术馆馆长熊岱平告诉记者,开展以来,他们分阶段做了几次雅集,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来到鸡笼山脚下,位于丹凤街附近的奇点书集举办了“分径——梁雨单鼎凯水墨作品展”。据主办方介绍,参展的两位画家梁雨与单鼎凯,师出同门,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却在“水墨的花园”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创新之路,独树一帜,各有建树。比如梁雨的作品《栖霞纪游图册》,即以独具风格的“写”性线条描绘出栖霞山景物细节的灵动,呈现一种自然感与生命力交织的空间。
打造“城市微展”品牌
彰显南京独特文艺底色
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连续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已极具品牌影响力,成为南京又一张文化名片,极大程度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0年,以“文艺赋能城市,文艺融入生活”为主旨的第一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在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启幕,用24个微展厅绘制成独具金陵韵味的“南京文艺地图”,让市民可以沿着文艺地图的线路,在街头巷尾打卡各式各样的城市微展厅,在日常生活中与文艺相遇,见微知著地感知南京文艺气息。
2021年,以“文艺赋能城市,文艺赋能乡村”为主旨的第二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从水木秦淮艺术街区出发,在银杏里文化街区、小西湖街区、德基广场、陶谷新村、梅园新村、浦口响堂、大桥南堡等片区,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各具特色的微展厅,形成第二届城市微展的“南京文艺地图”。
2022年,第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再次回到城市中来,深挖文化、生态、旅游、休闲潜力,并借助紫金山这个文化大IP,再次焕发出迷人魅力;活动还特别策划了“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南京市第26届摄影艺术展,该展览立足南京、观照现实,热忱描绘新时代南京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南京城的恢宏气象,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摄影精品,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相关专家指出,“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旨在将南京大大小小的艺术场馆镶嵌在城市的不同空间,策展方式更机动灵活,满足了人们零距离欣赏艺术的需求。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城市全域文化空间,“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不但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拓展,还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正如南京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钱洁所说,从城市微展到文旅项目,一直以来,南京旅游集团积极践行用文化赋能城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将持续发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探索为“极美南京”注入更鲜明的城市特色、更凸显的文化元素和更丰富的体验产品,为市民美好生活带来新精彩,为城市文旅发展增添新动力。
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表示,城市微展系列活动,像“毛细血管”一样,将艺术养分输送到人们身边,彰显出世界“文学之都”独特深沉的文艺底色。市文联将积极采取各种举措,最大限度地团结基层一线文艺工作者、青年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整合南京优秀文化资源,彰显南京生态底色、文化本色,推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文化赋能、生态赋能,让南京人民获得更多更美好的文化滋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