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龙氏族谱(抄录)

龙氏族谱(抄录)

龙氏族谱(抄录)龙氏族谱(抄录)

龙氏族谱

(新晃分序)

  一、姓氏源流   
  龙(Lóng 龍)姓是一个古老多源异流的姓氏,其说法繁多:
  1.龙姓起源于龙图腾文化。远古时代,人们传说在溟海岛上有一种子有头有尾,有须有鳞,有四肢,能兴云作雨,能行空潜海,能耳听百里之声,目观千里之毫,且永岁不食的神异动物,远古大白皋氏时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物来崇拜,把龙作为本氏族的徽标。于是后人以龙氏为姓,《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白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2、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3、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4、出自舜帝时的豢龙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后裔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在天水名望很高,故有董父望出天水之说。
  5、出自帝尧后裔御龙氏。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史记.夏本记》载有,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6.龙姓是以官得姓。炎帝时,开始以龙纪官,称龙师。洪荒初起,文物未开,太昊伏羲氏,德合而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爰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而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始制嫁娶,而重人伦,正姓氏以为氏族。当是时,共工为上相,柏重为下祠,帝河伯于上,诸臣分理于下。命朱襄飞龙氏遗书契,吴英潜士龙氏造甲历,大庭居龙氏治屋庐,浑沌降龙氏驱民害,阴康士龙氏治田里,粟陆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命青龙氏为春官,赤龙氏任夏官,白龙氏任秋官,黑龙氏任冬官,黄龙氏任中官。以后他们的后裔便姓龙了。
  7、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8、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9、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综上所述,说明龙姓确实是一个古老而多源异流的姓氏。但在我龙氏家谱中,绝大多数都记载为因官纳言,帝王赐姓
  二、迁徙分布   
  
从龙姓的起源可知,龙姓最早的活动地区应在河南、山西一带,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龙姓人开始不断的向外迁徒,约在夏代,有一支龙氏向东迁移到今天山东省钜野县西南的龙涸集。春秋时期,在今天泰安市西南曾存在过一个叫龙邑的小诸侯国。汉代之前,龙姓人已开始迁入蜀中,之后由蜀中南迁至贵州。到了汉代,很多地方已经有龙姓人活动了,这一时期龙姓人主要活动在今天的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区。魏晋南北朝时,历史的变迁使龙氏家族吸纳入了许多新的支派,一些少数民族加入了龙姓大家庭,龙姓人的活动区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龙姓为避战乱而大举南迁,南方龙姓人数有了急剧增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原籍福建莆田的龙海清奉命授封为琼州总镇,率兵数千入驻海南,他们在在文昌县会文镇冠南墟附近的下洋登陆,龙海清的后代便落籍文昌,龙海清成为龙姓进入海南的始祖。之后江西永新的一支龙姓迁至湖南茶陵东山。明洪武初年又从自东山迁至攸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龙秀三,带领兄弟迁到湖南。清朝康熙年间太湖洞庭山的龙又宏迁至松江。19世纪末期,许多龙姓人为寻找生计,乘船到南洋,分别驻足于新加坡、马来亚、印尼及菲律宾等地,新加坡的龙姓先祖南来后在寻找生计之馀,于1903年在狮城成立了一个龙氏祠,以便让来到南洋的老乡们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祭祀祖先并促进各龙姓者之间的感情和互助精神。龙氏祠后来发展为琼崖龙氏公会之后又发展为新加坡龙氏公会,从从龙姓第21世开始,新加坡龙姓的派序排列如下:武陵发其源,莆田仕籍登,官声著南粤,英杰垂继承。据此排序来看,新加坡龙姓很有可能是北宋时迁入海南的龙海清或其所率官兵中龙姓人的后裔。中国的龙氏,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并州太原郡二十七姓有龙氏,秦州天水郡二十姓有龙氏。《太平寰宇记》载:荆州武昌郡六姓有龙氏,秦州天水郡七姓有龙氏。因此,中国龙氏郡望有二,一为武陵郡,一为天水郡。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包括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东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常德市西)。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移至上卦(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三、历史名人

龙姓在家族在历史上出过很多杰出人物,龙氏历史上出过许多有作为的人物,如《孟子》中提到的龙子,《列子》中提到的龙叔,魏国大将龙贾,项羽的大将龙旦。东汉时的龙述曾任零陵太守。北宋有著名诗人龙太初。明朝的龙华民精通天文历法,万历年间与徐光启等人在北京同撰《新法算术》。清朝有著名传奇作家龙燮,他所著的《琼华梦》、《英蓉城》等,为时人所称颂;龙汝言曾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这些龙姓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龙 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龙 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龙 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 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汉元寿(公元前1年) 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 况: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龙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近天: 字飞,生于(1135年),终于(1223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进士,初任福建莆田知县,后升南雄路剌史,为官清廉,为民办实事,政绩彪炳,为世所颂.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亲领南雄珠玑巷九十七家居民迁徙粤中.

龙 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 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省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龙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1949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2、堂号

世师堂、八德堂:郡望为武陵郡的龙氏,称武陵世系。武陵世系以东汉零陵太守龙述为始祖。龙述,汉族。《资治通鉴》载:龙述,京兆人。因汉伏波将军马援称龙述“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说这是龙述的八德,汉光武帝称龙述“堪为世人师”。所以,武陵世系龙氏,堂号《世师堂》,又称,《八德堂》。

来鹤堂:出自宋代龙镯的故事。龙镯,字琢成,宋太祖建隆年间由乡举授邠州太守,其政绩受州人拥戴。一日有群鹤飞下,自早至晚不去,州人绘来鹤图以感恩德。龙镯后人遂以"来鹤"为堂名。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遗安堂: 广东粤中地区支派,包括广州地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清远地区等,始祖龙近天。遗安堂来由:刘表向庞公曰;不享官禄,无以遗子孙,公曰;世人遗之以危,我独遗之以安,未尝无所遗也.故曰遗安。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

龙氏起源资料

一、中华姓氏起源

中华民族姓氏源远流长,姓氏总源头综合归纳为盘古氏族、天皇氏族、地皇氏族、人皇氏族、有巢氏族、三皇一燧人氏族、女娲氏、三皇二伏羲氏族,祝融氏为远古母系族群。少典氏后为父系族群。然母系与父系起止,相距也许数万年,文字未兴,莫知各氏其生存期间及谱系前后次第顺序,古今尚无定论。但从发明火的三皇一燧人氏以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0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推算,燧人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岁次乙卯一八0九年、民国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四六0六年,二伏羲氏伏羲氏,之妹,被后人尊称优生始祖女娲,佐兄正姓氏,制嫁娶后,从现能得见到之姓氏古今文献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资料中搜寻发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姓”是太昊伏羲氏的“风”姓,以龙纪官,龙的传人,伏羲氏之妹女娲氏佐兄(一云夫)伏羲,正姓氏,通媒妁,是神媒,尊称优生遗传学始祖,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历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粟陆氏.骊连氏.浑沌氏.赫胥氏.尊卢氏及祝融氏,尊卢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等共十六氏,一二六0年。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世冑总始祖少典氏,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丁亥五七七年、民国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三二七四年,诞生在地大物博中华土地上,妣有蟜氏女安登,生长子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衍传炎、黄世冑两大主流。经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辨药性,以疗民疾。黄帝轩辕氏初始创建国家制度,画野分九州岛岛岛岛,得百里之国逾万。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从古今典籍中发现有两万两千有余的姓氏。较为可据者,以炎帝神农氏集团姓姜,黄帝轩辕氏姓姬,繁衍汉、满、蒙、回、藏、苗、弗吉尔、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僄僄、佤、畬、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人母)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倡、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五十六个民族及台湾原住民十二族。在疆域面积约达一千一百四十二万方公里中,孕育总人口数约十三亿。海峡两岸姓氏数量,据公元一九九六年袁义达、杜若甫主编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的姓氏,其中单字姓五千三百二十七个,双字姓四千三百二十九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二千三百一十三个。

姓氏是辨别人类每个人的符号,欲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而民德归厚,且伦正昭穆(辈序),创建家族谱是缊藏相关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遗传优生学等等文化传承不可或缺基本史料。

二、朝代说明

远古母姓族群初始时期,当代史家界定原始社会约一七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八十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二十至七十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十八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约五万年至七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约四千至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约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

史称三皇一燧人氏,以黄帝纪年元年甲子,溯上推算燧人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乙卯一八0九年、民国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四五0六年。三皇二太昊伏羲氏元年、黄帝纪年前岁次甲申一七八一年、民国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四四七七年。至太昊伏羲氏末代无怀氏末年、黄帝纪年前岁次癸未五二一年、民国前五一二九年、公元前三二一八年。太昊伏羲氏相传十六代,计一二六0年。少典氏长子三皇三炎帝神农氏元年、黄帝纪年前岁次甲申五二0年、公元前三二一七年、民国前五一二八年,至黄帝纪年岁次癸未、黄帝纪年前一年、民国前四六0九年、公元前二六九八年。炎帝神农氏相传十代八帝,计五二0年。少典氏生于黄帝纪年前丁亥五七七年。民国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三二七四年。三十三岁生次子勖其公,十一传为黄帝轩辕氏。

三、盘古氏至三皇谱系表与释考

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

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四高辛氏,唐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四、龙姓起源远古资料(无准确世系记载)

1.祝融(1世)都于郐今河南省密县东南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

2.祝融氏2世

3.典(太典)烈山氏迁今密县南随州烈山,后迁厉山(今山西省西南部厉山)

4.少典妣有蟜氏女安登为妃又曰任姒厉山氏姜姓再迁姜水(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宝鸡东北之间)

(长子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公孙氏)

5.勖其(xu序)(少典次子)妣扶胥氏

炎帝神农氏石年,祝融的5代玄孙,姓姜,名轨,字石年,号神农氏,又曰魁愧氏。石年生于姜水,(今陕西省西部岐山县西南),后迁伊阴、谷城、伊水、耆田,又为伊耆氏。甲戌年,建都陈仓,后迁宛丘、再迁曲阜,78岁死于衡山,择地建陵而葬,于茶陵县东部景阳山之野,又名茶山,故名茶陵。癸巳年,母后命临魁嗣为炎帝。

石年令子柱,居守谷城(湖北汉水中游),教民耕稼,堇于伊水(河南伊河),邛于耆田(陕西宝鸡附近),端于筑水(汉中房县汉水支流南河、马兰河、神农架),不浩于陈仓(陕西宝鸡),权于宛丘(河南淮阳东南)。临魁封少弟起我建国于南(湖南茶陵)。炎帝的子孙有姜、农、稷、伊、耆、谷、仓、衡、温氏,后来又分出,姜姓谢、吕、许、高、于、丁、卢、方、孔、崔、邱、雷、贺、龚、文、章、芦、邹、屠、申等200多氏。如谢氏,周宣王时,宣王的舅父封于谢(河南南阳、唐河1带),从申氏中分出,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周初封于申。以及多数苗族人为炎帝的后代,占中国约9%的人口。

神农用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少典勖其9传至轩辕黄帝的父亲少典启昆。

6.巨駓妣蜀山氏

7.芒昧妣逿伊氏

8.夷栗妣女仪氏

9.节妣巨闾氏伯坚妣赤水氏

10.赫胡妣摩利氏

11.封胥妣女娥氏

12.依卢妣九方氏

13.启昆妣有蟜氏附宝北迁于有熊(河南省西北部熊耳山1带)。

14.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节

黄帝,祝融的14代孙,公孙姓,名伯荼,后改姬姓。生于古轩辕之丘(以前轩辕氏生活过的地方,新郑西北),因号轩辕,有熊国之南隅。甲子年,邑于涿鹿(河北)之北,81岁崩于洛阳,葬防山寿陵(今洛宁县,另有都城西南、中条之北靠陵、洛阳翟道、北道子午山4处纪念地,有黄帝的衣、冠、剑、鞋、5具,5陵皆曰桥山)。4100多个姓氏中,黄帝的后代,姒、妫、妘、祁、姬、子、嬴、任等姓3000多氏,占中国约90%的人口。龙氏出自黄帝子玄嚣后裔。

15.玄嚣

16.蟜极

17.帝喾(帝喾妣四妃,元妃有邰氏之女姜源,生后稷为周朝先祖;次妃有娥氏女简狄,生契为商朝先祖;三妃陈锋氏女庆都生唐尧;四妃有陬氏(一云陬訾氏。)常仪生挚;四子后裔皆有天下。四子依年龄序:长子挚,次子尧,三子契,四子后稷。帝喾尚有八元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庶子有实沈、阏伯、续牙、龙、巫人、叔戏、厌越。)

18.龙(帝喾之庶子。龙为纳言,生司幽,封司幽之国有,龙氏。虞舜封龙作纳言,出纳君命。纳言为虞廷九官之一。)龙族受姓祖。

19.司幽

20.龙华

21.龙圉(文坛吐凤,志夺高标。少康封贤臣)禹都安邑人(今山西运城县东北安邑镇),吾族受封肇基于此。

(注:以下代数参考夏、商、周世系推算世代)

31.龙逢(夏桀臣,直谏,遂见杀)。

47.龙威

48.龙蓬

49.龙怀、龙庆(公元前1122年二人随周武王伐纣,同为保驾将军)

50.龙环(周成王副将)

51.龙安吉

52.龙须虎

70.龙穆(周贤人)

73.龙阳君

77.龙介(战国人)

80.龙且(项羽名将,秦朝至前206年)

82.龙倬

83.龙秉

85.龙勉(前130至前62,河北巨鹿人,汉时官于秦,前86年任程邑学长),妣贾氏,子有孚、有光(失考)

86.龙有孚(前92至前30),妣田氏,子先仕。

87.龙先仕(前52至8),妣唐氏,又妣贾氏。子伯高、伯湘、伯海、伯澺

88.龙述(前1至88)(古谱有载伯高公为且公九世孙)武陵龙氏始祖伯高公

武陵龙氏始祖龙述,字伯高,祖藉河北巨鹿,扶风京兆人。生于西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东汉时,初任山都长。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为伏波将军马援推崇。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龙氏家谱因此称为敦厚堂或武陵堂。其后裔繁衍两千余年七十余世,现有200多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为龙姓最主要的一支。

上一篇: 方志动态 |全省地方志部门多部志鉴和地情书籍出版发行
下一篇: begin-->湖州:文化遗址如何“活”在当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