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嘉 峪 关——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

嘉 峪 关——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

嘉 峪 关——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河西走廊一路辽阔悠远,但到了嘉峪关,陡然变得狭窄了起来。左侧是巍然屹立的祁连山,山体凌空万仞,巍峨入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

河西走廊一路辽阔悠远,但到了嘉峪关,陡然变得狭窄了起来。左侧是巍然屹立的祁连山,山体凌空万仞,巍峨入云,堆琼垒玉绵亘千里,如同一条游动的玉龙,在深蓝色山峰的衬托下熠熠闪光。右侧是雄浑伟岸的马鬃山,山体峥嵘万叠,险峻奇绝,山体形状极像奔腾万里,昂首长嘶烈马的红鬃,山头一律呈红褐色,荒凉而又充满了活力。如果说祁连山是一位冰清玉洁的藏族女子的话,那么马鬃山就是一个粗旷豪放的蒙古汉子了。两山遥峙,不怒而威,嘉峪关雄踞其间,扼守要冲。红日灼红了整个戈壁滩,天净得像一块蓝布,没有一丝的云彩。嘉峪关一身古铜色,生生摆出一副威武刚猛、铁壁铜关的气势。万里黄沙间,汉长城斑斑驳驳,烽燧遗墩、断壁残垣若隐若现,犹如一幅凝聚着边塞沧桑的历史画卷。

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_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里。”这是我们当年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篇名为《长城》的课文。据考证,中国历代修筑的长城远远不止万里,万里长城沿线又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关隘,出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潼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嘉峪关,人们谓之“十大名关”。关关地势险要,座座易守难攻,在历朝历代的保卫战役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了,而后者较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峪关除了关楼还有庞大的关城和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军事设施。它是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嘉峪关就位于这条古道的西段,距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之中。嘉峪关古称璧玉山,以美玉得名,意为“美好的山谷”。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广阔的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河西咽喉”和“边城锁阴”之称。古代西域诸国对内地汉族政权时附时叛,到了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嘉峪山隘口成为必经之地。明朝初年,征虏将军冯胜大破元军,再次将河西走廊划归中原版图,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敌和巩固边防,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西部选址建关,嘉峪塬西麓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地势险要,聚险可守。关城始遂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壬子年)动工,前前后后历时168年,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成为明长城的西起点,它比山海关还早建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荒漠地区是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嘉峪关关城雄厚,依山傍水,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自建成嘉峪关城后,雄关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明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明军屯兵固守,以逸待劳,往往能出奇制胜。万里长城——嘉峪关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嘉峪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在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_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墩台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据说是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关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官方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内城东西门外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瓮城的作用是拱卫内城,当敌军攻破第一道城门进入瓮城后,守军立即关上城门,居高临下袭击敌人,谓之“瓮中捉鳖”。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有“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有“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们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然后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嘉峪关长城城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南西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格局。嘉峪关地势天成,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要冲,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 光化门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皆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西为“柔远门”,取自“怀柔致远,安定西陲”。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们觅食,日暮时分,雌燕先飞回城内,等到雄燕飞回时关门已闭,不能入内,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至死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似在向人倾诉不平。后来守城将士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福,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今天,柔远门墙角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题“击石燕鸣”四字,人们游览到此,若有兴致就拿起石子击打此石,由于城墙高耸,瓮城封闭,回声激荡,就发出“啾——啾”燕鸣之声,让人浮想联翩,感动万分。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嘉峪关内城有“罗城”和“箭楼”,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关帝庙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

建造嘉峪关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时没有汽车、火车,没有挖掘机、起重机,没有机械开采和打磨石料,没有精致的制砖机生产城砖,在当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无疑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定城砖”,一块小小的砖头六百多年间让人们津津乐道,定城砖指的是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遂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现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进行追究。这则传说揭露了古代官员的横蛮刁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应变能力。六百多年间,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此外还有“冰道运石”之说:当初修建嘉峪关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之际,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这个故事道出了劳动人们天随人愿,有求必应的向往和祝愿。还有一个故事是“山羊驮砖”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巧的思维。嘉峪关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从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于是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

长城第一墩也叫“讨赖河墩”。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北距关城7.5公里,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第一墩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

石关峡因有泉水从峡中流出又名水关峡,它的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石关峡长城与万里长城一脉相承。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在雄伟的关城之下,有这样一个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雄伟壮丽与锦绣瑰丽集合在一起,典雅古朴和大气雄浑汇集在这里,一方是威武刚强,一方是柔情似水,这样的结合,这样的相遇,这样的缠绵,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风吹关城,关城上猎猎战旗呼啦啦飘扬,风吹杨柳,杨柳下碧波纵情荡漾,似乎在诉说着关于雄关的历史过往。“醉卧沙场”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动人心魄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横亘在大漠之间,连接起黑山和祁连山,极目远眺,最壮观的当属祁连雪峰:“四时大雪,千古不消,凝华积素,争奇献秀,氤氲郁葱,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这是对祁连雪山最好的描述,祁连山冰清玉洁,衬映着蓝湛湛的天空,更觉得清新如画。万里长城似龙游于戈壁滩瀚海间,驼队长长铃声悠扬。城市与农村、雄浑的戈壁,浩瀚的大漠,葱茏的绿洲,以及那坚固的城墙,巍峨的关楼,雄伟的祁连山,威武的黑山,绵延的长城,一切的一切都动人心魄。站在雄关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砖石,很自然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遥想丝绸古道当年的繁华盛景,眼前涌现出河西走廊古老文明的热息。河西走廊自古兵家必争,英雄进进出出悲壮激昂,这里地势险要直通中亚西亚,这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数千年来,边塞内外,打了和,和了打,这边汉、晋、唐、宋、明,那边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农耕和游牧在这激烈碰撞,河西走廊是见过世面的,它披着烽烟走来,张骞通西域历经千难万险,昭君出塞泪洒茫茫草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唐三藏西天取经矢志不渝。如今没有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最终风息了、戈止了,汉人与胡人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下来。和平与杀戮、征服与被征服、迁徙与聚居、繁荣与衰败,一次次地轮回。历经数千年的冶炼,他们的后裔已不分彼此;历经数次民族大融合,最终凝聚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

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

雄关漫道真如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自豪,是放之四海的豪情,是登高而呼的壮阔。边关狼烟腾起战马嘶鸣声声,沧桑岁月黯淡了刀光和剑影。将军百战身名裂,边关黄沙埋忠骨。一首《嘉峪关》诗写道:“芙蓉映雪山,素影汗未干;戈壁滩千里,青荫何日还?铜墙筑隘口,御侮胜险关;古塞战征道,英雄今可安?”几多感慨道出了嘉峪关的岁月沧桑。这是一处挺立在大漠戈壁古老的关防要隘,这是我们熟知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仅仅是一道边关吗?是!嘉峪关是一座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嘉峪关仅仅是一道边关吗?不是,它更是一座熔炉,各种民族、各色文化都在这个熔炉里浇铸冶炼,而后相互融合发展壮大,汇聚成民族文化大融合和大团结。

关于嘉峪关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嘉峪关是谁_嘉峪关的历史人物

上一篇: 历史上最忠心的五个人物,明明可以自己造反登基,却甘愿辅佐帝王
下一篇: 评论|杨思辉:历史精神的再现与当代意识的融合——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