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评论|杨思辉:历史精神的再现与当代意识的融合——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

评论|杨思辉:历史精神的再现与当代意识的融合——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

评论|杨思辉:历史精神的再现与当代意识的融合——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杨思辉 苗族,贵州晴隆人,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税务研究》《飞天》及《人民网》《中国税务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政治理论及文学评论40余万字……

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_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

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_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

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_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

历时四年多,作家万松终于完成了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的写作,并于2022年7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叙事宏大,长篇制、大容量、全景式地描写了明代中、后期重要历史人物海瑞及有关人物与事件。为我们理解海瑞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打开了多重视角和思想维度,去重新打量明代中、后期历史进程中复杂而又波橘云诡的变迁。《大明第一清官海瑞》的出版,是近年来黔西南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值得庆贺与嘉许。

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_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

《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创作的历史起点与轨迹,清晰而独特,从大明王朝正德十一年(1516)海瑞的父亲海翰去世,即海瑞四岁的时候写起,到万历十五年(1587)阳历11月13日海瑞病逝于南京官邸。作者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的明代史典籍,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依据,秉持以古鉴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努力寻找符合当代读者阅读需求的故事元素,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对海瑞这一家喻户晓的“清官”进行重新开掘、解构和重构,发掘其历史蕴涵,实事求是地刻画出海瑞“模范官僚”的艺术形象,全方位地展现海瑞宦海沉浮的传奇人生,让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审视当下,洞察未来,深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的时代意义。

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_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

历史人物的文学叙事,是一种非现在性的创作,对作家来说既是诱惑,也是挑战。

所谓诱惑,就是在写什么上,被作者纳入创作视野的往往是有其人其事并且影响较大的人物。在描写对象的确认上,作者总是从个人价值取向出发,选择自己欣赏的历史人物,表达个人的价值判断。作家万松对明朝的海瑞情有独钟,他将目光投向明代并选择海瑞这个人物作为艺术表现对象,可谓是既具历史眼光又具艺术眼光的。尽管海瑞是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人物,写作中会受制于某种限度,但同时也有极大的创作开掘空间。作者之所以将小说创作目标锁定海瑞,我以为,这并非偶然的机缘巧合或一时的心血来潮。一方面是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之在心灵与气质上有一种相通或深投;另一方面是海瑞反腐的事迹契合了当今时代反腐倡廉的大环境。海瑞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实干家一生宦海沉浮的悲剧人生与清廉品质,深深地吸引和感动着万松,并发自内心的钦佩。他在《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后记里说:“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由于受书中主人翁海瑞事迹和人品的感染,我已经记不得流过多少次眼泪……”

所谓挑战,就是来自于历史与文学的双重挑战。历史小说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它取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在建构小说时要体现历史性的观照;同时它又是小说,是文学作品范畴,不但允许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还可以凭借合理的想象,甚至作出一些大胆的、符合人物性格脉络和历史发展轨迹的艺术虚构及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文学。历史小说除了具备文学的功能之外,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传承民族历史、传播历史精神、发掘民族智慧的责任。因此,历史小说作家应该首先成为史学家。这就是说,历史小说作家需要有史学家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气,应对来自历史题材的挑战。历史题材的小说,不是简单的重述一段历史,也不是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是探求历史的真谛,追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咂人生蕴含,在历史的节点上,审视人的历史和历史的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又是在历史文论中难以实现的。成功的历史文学作家往往是在“史学家的眼光看不到的地方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一种穿透历史的慧眼,以超越当代人经验的想象和体验去激活历史意象,去填充历史史料中的空白,并进行历史文学的现代思考、审美发现和理性阐释。只有把历史精神与当代意识融合交织,去生发艺术想象,才能使文思在历史的空间中纵横,才能挥洒自如地去驾驭历史的大题材,重组感性的历史空间,完成自己的艺术再创造。

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适度有节地把握住了这些要点。在将历史人物小说化的过程中,作家借助于有限的传世史料记载,按照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设计其在小说中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生动具体的情节和细节,以伸手可触的生活质感和鲜活的人物与事件来充填历史留下的空白,审美地、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符合历史人物的主要特征,使海瑞这一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获得了艺术生命,重回读者及大众视野。

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

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分为三部,第一部《入仕》,第二部《进京》,第三部《复出》。作者按照真实自然的历史时序,对海瑞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勾画,描绘海瑞崛起、罢免、再复出的极富传奇色彩的宦海人生。

第一部《入仕》。从大明王朝正德十一年(1516)海瑞父亲海翰去世写起,到海瑞在兴国斩杀张豹、张魁,惩治恶人,为民除害。

嘉靖二十七年(1548),一心想入仕的海瑞,参加乡试,以谋个举人。乡试写了一篇《治黎策》,提出有关海南黎族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他主张澄清吏治,缓和封建统治者与黎族人民之间的矛盾。他中乡试后次年入京会试,向朝廷上《平黎蔬》,第一次向朝廷表达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得到什么结果,这次会试以失败告终。过了三年,再次上京会试,结果仍归失败。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十一岁的海瑞,接受吏部任命,担任福建南平县教谕,走上了一条充满坎坷的仕途之路。在四年多教谕任上,由于业绩突出,得到上级官员的推荐,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嘉靖四十年(1562)海瑞曾被调升嘉兴通判,旋即被鄢懋卿指使党羽弹劾,于嘉靖四十一年(1563)降职为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任知县。兴国当时因赋役担负沉重,大批农民逃亡。海瑞锐意改革,法办劣绅,整治官风,裁员减费,重新丈量土地,淘汰了冗官,减轻了人民负担。勒令屯田军队所侵占的民田,归还农民。在兴国政绩突出,打击豪强,惩办了曾作过兵部尚书的乡官张鏊的侄子张豹、张魁,使人心大快。

第二部《进京》。从海瑞入京履职,写到隆庆四年(1570)四月一日,海瑞被罢官,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京城,回到老家海南琼州府琼山县石峡岭闲赋养老。

嘉靖四十三年(1564),海瑞通过参加竞聘考试被录取在户部任云南清吏司主事,一个光有级别而没有实权的闲差。当时的明世宗朱厚熜自嘉靖二十年(1541)就不上朝理政,不见群臣,自以为是拒绝谏诤,迷信方士,好长生不老之术身居西苑修玄,吏治败坏,民不聊生。看到户部官员与中央各级官吏的黑暗,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写了洋洋洒洒上万言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直言朱厚熜竭民膏脂,滥兴土木,二十年不视朝,政事败坏,弄得君道不正,臣职不明,吏贪将弱,暴动四起。一纸《治安疏》,海瑞被打入天牢。嘉靖皇帝死了以后,太子朱载垕继位,海瑞获赦免,才官复原职。隆庆元年(1567),调到尚宝司为司丞。隆庆三年(1569)六月,海瑞调升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明朝的应天巡抚所管辖的十府,包括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这里十分富饶。这位著名的铁面御史,人还未到任,地方的贪官污吏就感到威胁和恐惧,无数的豪门大户纷纷举家逃跑,有劣迹的官员听到消息,主动离职退休。海瑞到任时,江南正是连年水灾,民不聊生,一片狼藉,他一面救灾,一面治水。海瑞采取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疏浚吴淞江和白茆河,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很快就完成了疏浚工程。他为人所不敢为,勒令大地主退出所占民田。大地主有的畏惧逃往外地,有的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退还农民田地,原首辅徐阶也退出了家产的半数以上。海瑞还克服各种困难,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在应天十府的大力贯彻实施,给后来在万历九年(1581)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的治理力度大,触碰了若干官僚的既得利益,引来政敌的群起攻击。隆庆三年(1569)冬,到任七个月的海瑞被给事中戴凤翔弹劾。隆庆四年(1570)二月二十五日,朝廷正式下令免去海瑞应天巡抚一职,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职命他总督南京粮储。三月二十五日,隆庆皇帝向各地发出诏令,裁革南京粮储都御史之职。海瑞的廉政举措,触犯了众多大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疯狂的反扑与排挤。在诸多监察官参劾海瑞“鱼肉缙绅”的围剿声中,海瑞被彻底罢官了。隆庆四年(1570)四月一日,海瑞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京城,回海南琼山老家。

第三部《复出》。从巡抚举荐,写到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逝于南京官邸。

海瑞从隆庆四年(1570)四月离任回琼山家乡,到万历十三年(1585)复官,其间共经历了十六年。海瑞离任时虽说可以回到家中等候朝廷再安排工作,但这一等就是十六年。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张居正溘然长逝,巡抚邓鍊举荐,万历皇帝又命海瑞出山,这一年,海瑞已七十二岁。在这桑榆晚景之年,虽到了不是做官的时节,海瑞却仍然秉着勤政爱民的初心,重又回到反腐倡廉的第一线。东山再起的海瑞,处境并不十分顺利。开始被起用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在赴仕途中,又改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虽然年事已高,但老当益壮,一到职就改革弊政,禁止兵马司等衙门随意开票向街坊无偿索取物品的陋规,上疏给万历皇帝,提出重点惩贪的建议,主张恢复洪武十三年所定的法律,以惩治贪官污吏。海瑞还制定规范都察院御史行为的《夫差册》制度,整顿官职人员工作作风。很显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要想实现铁腕反腐的抱负困难重重,没有多久海瑞即遭多方弹劾、诋毁。无奈之下海瑞多次上疏乞求退休,始终未获批准。万历十五年(1587)农历冬十月十四日夜(阳历11月13日),海瑞死于南京右都御史任上。海瑞死后,人们整理遗物时发现,他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丧事还是别人集资为他办的,朝廷发薪时多发的七钱银子,临死前勒令仆人将其退回。海瑞用一生实践了他洁己洁人的誓言,诠释了清官的深刻内涵。正因如此,在他死后无数百姓自发起来,深切悼念这位清官。海瑞出殡的那天,载灵柩的船在江上经过时,两岸满是穿着丧服送灵的人,哭着祭奠的人延续到百里以外……

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_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

细读了这部三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对整部作品有一个更完整的印象。小说故事感人至深,情节跌宕,笔法娴熟,体现了作家的史识、学养、宽广的文学视野与家国情怀。作者以宏大的气势,优美的叙述,惟妙惟肖的描写,成功塑造了海瑞清廉刚正、除弊革新、铁面无私、忠君爱民的大明第一清官形象,真正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艺术再现了明代嘉隆万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

成功塑造了历史文学中贤明廉洁的“清官”形象。海瑞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纠纷”而又影响深远的清官,一个生前和死后都充满争议的人物,历来受到人们关注,史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见解各异。肯定者评价他:“当朝伟人,万世瞻仰”(《明神宗实录》),“其有功于社稷可千万世”(《海瑞集》)。否定者,吏部评价海瑞“志大才疏”。张居正评价海瑞,做人正派,当官却有问题。万历皇帝评价海瑞:“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万历十五年》)。意思是说用他做实际工作是不合适的,唯用来做道德表率却恰到好处。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海瑞是“古怪的模范官僚”。《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在塑造海瑞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陷入“美者尽美、恶者尽恶”的历史窠臼,没有作以偏概全的简单处理,而是注重发掘海瑞身上的精神价值,从不同侧面来展示他独特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一个远非简单褒贬的、十分真实的、极富悲剧性的政治实干家的风采和“清官”形象。

在万松笔下,海瑞是一个政声卓著的“清官”。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始终清廉自持,俭以养德,几十年如一日,不贪腐不送礼,甘于贫困。他一生毫无积蓄,一贫如洗,给七十老母做寿只买两斤肉,母亲死后也没钱安葬,是广东兵备道主事陈某出资安葬的。他将廉洁正己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践行到了极致。海瑞一辈子不仅志行高洁,而且刚直不阿。在南平任教谕时,有上级官员视察,他为维护宪纲礼制和师道尊严,在明伦堂中就是不向上司下跪。在任淳安知县时,为不劳民伤财,他拒绝对抚按吏书的馈送,拿办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和严嵩党羽鄢懋卿之子。在京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时,竟然以死直谏皇帝,批评嘉靖皇帝及朝政的种种弊端。海瑞誓死惩恶肃贪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个性特征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其清廉刚正的气节深深为世人所钦佩。海瑞还是一位改革家,他自嘉靖三十二年(1554)到福建南平任教谕开始踏足明代官场,到万历十五年(1587)去世,其宦海长达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中,被免过职,坐过牢,实职虚职都干过,而且都干得非常出色。纵观海瑞的一生,不论身居何职,都以除弊革新为己任,急国家之所急,忧民众之所忧,充分展现他勇于改革、敢于担当的政治改革家气质。在南平,他制定了《教约》十六条,全面整顿南平县的教学秩序。

即便是被人冷落的教谕一职,在海瑞的眼中,同样是从事改革的大舞台。在担任淳安和兴国知县期间,海瑞又积极顺应嘉靖时期一条鞭法改革潮流,在自己的辖区内尽可能推行赋役制度改革,造福民众。在升任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十府时,他根据自己在南平、淳安、兴国等地实践和改革的经验,并针对江南富庶地区的实情,先后制定了《督抚条约》和《续行条约册式》,在江南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改革。面对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海瑞向江南最大的官绅、原首辅徐阶家族开刀,将豪绅强占的田地归还小民,这在封建社会是破天荒的壮举。海瑞一贯不畏强权,秉公执法,在处理案件时从来不顾及案件背后的背景涉及的人的利益,不循私情,坚持依法公正裁决。在任巡抚时,为了均平田赋徭役,面对曾经有恩于他的原首辅徐阶,一再要他多退民田,并将其违法的儿子们一一严惩。正是这种不畏强权、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作风,实现了海瑞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目标,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海瑞的为官之道是勤政为民,并以自己笃信的方式,身体力行。他认为治国之道,首要在于安民。他虽然仕途起起落落,但仍心系国家和人民。坚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做出各种规定,严禁下属盘剥百姓,谋取私利,坚决打击乡官权贵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采取措施积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统一分配荒地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力主轻徭薄赋,颁布遏制土地兼并的法规,大力疏通辖地的吴淞江及白茆河,使得当地百姓旱涝保收等等。这位几乎把明朝官场都得罪遍了的臣子,虽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却收获了无数民心。

真正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历史小说既然写史,史料的翔实和客观处理是创作成功的基础。作为原创的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作者从历史的维度观照现实,在遵照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情节、人物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对史料进行了典型化的处理,《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虽然力求接近历史,但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实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一是文学叙述的历史脉络与史实相符。小说以海瑞在南平、淳安、兴国、应天十府等地任职的从政经历,选取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文学叙述。将有关海瑞的史料与小说相对照,不但作品中大的历史脉络与史实相符,而且涉及到的人上至嘉靖、隆庆、万历皇帝以及张居正、高拱,下至恶人张豹、张魁,乃至仆人,多有历史出处可考。张居正、徐阶、李春芳、鄢懋卿、胡宗宪、邓鍊、戴凤翔等作为与主人公有交集的重要人物,展示出不同的个性,又都代表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风貌,增加了小说的丰富性和厚重感。二是遵循历史真实,对主要事件、人物不美化、不拔高。就一部长篇小说而言,作家的价值取向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作家是褒,是贬,它既事关历史作家的作品,也涉及到作家的史识。

这一切,最终归结为是否做到了历史真实。作者恪守史实立场,在基本史实上,小说尽可能选用得以公认的史料,放弃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评判,将注意力转向历史事件,把人物所作所为客观地展现出来,没有一味地将海瑞写成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全方位、多角度、从不同侧面来展示海瑞的性格特点,力求表现出复杂性、丰富性、多维性。如小说在描写海瑞处理徐阶多占民地的过程中,既写出他清正廉洁,憎恶贪腐的一面,也有过于苛刻,几乎不近人情的现象。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情形,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更显得精彩生动,令人信服,引领读者对人物、对人物的历史评价作出自己的判断。三是以艺术形象还原历史形象。《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在情节的构思方面是动了不少心思的,在故事主线和历史细节处理上也颇具匠心。海瑞这样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大多记载于史学典籍之中。但历史的记录是概要性的、理论性的,因此需要作家对所要叙述的历史进行巧妙的设置安排,并赋予这些事件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意义,并贯穿小说始终。作家万松将海瑞置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小说情境之中,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突破了传统“脸谱化”历史演绎的写作模式,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历史著作中那样的所谓“迂腐”、“过刚,不能容人”、“明代官场的异见”的形象,而是以历史上真实的海瑞的事迹为基础,复原了海瑞一生宦海坎坷而不忘初心、为政清廉的故事。

正是海瑞一生的宦海沉浮,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明代下层百姓、新兴商人阶级的利益与皇族官僚集团利益的复杂纠葛与尖锐的斗争冲突,复活了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中国社会内在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图景。作家深刻了解明代社会生活,有效整合嘉隆万时期的历史事件,灵活运用艺术手法,准确把握历史真实而不拘泥于细节,以艺术形象深刻还原历史形象,使小说源于历史而又高于历史,海瑞的清官形象丰满、高大而又鲜活灵动。

艺术再现了明代嘉隆万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明第一清官海瑞》一书,以海瑞的事迹为主线,围绕他一生宦海沉浮,笔涉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了众多命运各异的人物,作者用力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褶皱,艺术再现了已经消逝400余年大明王朝风云变幻的历史。

《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所描写海瑞一生坎坷不平的的宦途生涯,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走向衰败的历史悲剧。海瑞的政治生涯主要在嘉靖、隆庆到万历年间,见证了明朝陈旧的体制带来的巨大阻力。明代中后期,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此时明王朝的统治已经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皇帝怠政,内阁纷争,权奸当道,专擅朝政,贿赂公行,朝廷上下乌烟瘴气,而大地主大官僚公然占夺土地之风极盛,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海瑞看到了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竭蹶,意识到某些大地主大官僚贪赃枉法,横征暴敛,残民以逞,使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祖宗成法”遭到破坏,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严重危机。为了顾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海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抨击豪强,严惩贪污,除弊兴利,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海瑞一生为官清廉为民谋福,虽深受百姓爱戴,但他的处理方法显然得不到朝廷的重视。他刚直不阿却屡遭诋毁、弹劾的坎坷经历与悲情命运里,我们只能为海瑞鸣不平,为历史遗憾。在官场上下政治腐败,官员尸位素餐的明代朝堂,糊弄差事,乃至贻误国事,都是常事常态。海瑞的坦荡正直和除弊革新为当时的官僚体系所不容,常常被他的对立面抓住“小辫子”。海瑞罢官的事例彰显了一个道理,即在古代专制体制下,如海瑞这样的清官,其清廉风节不仅无法在文官集团中推广,其治世主张也无法得到施行,而且其失败命运也是意料之中。在明代不断走向腐朽的情况下,清官海瑞面对的贪腐势力十分强大,其个人的政治操守令人敬佩,但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无法改变明代社会现实。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言:“个人道德之长,仍不可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万一”。所以,为公忘我的海瑞,更像是一个明代的另类官僚——不仅决不同流合污,而且入污泥而不染,更加显示出海瑞为官为人的难能可贵,也令人为海瑞昙花一现的存在而扼腕叹息。海瑞为臣的短命,不只是他命运乖蹇的个人悲剧,委实是步入中后期的明朝的历史悲剧。

岁月流驶,奔流不休,回首大明王朝,历史的背影渐渐模糊,曾经的场景早已离我们远去,消隐在历史烟云深处,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但是打开这部小说,仿佛使我们穿越时空,又重回到了400多年前那个波诡云谲的社会氛围之中。尤其是书中主人公海瑞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使我们为之掩卷浩叹、深长思之,这可能就是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带来的阅读魅力!

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谁_人物执法历史秉公人有几个_秉公执法的人有哪些历史人物

上一篇: 嘉 峪 关——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
下一篇: 历史人物——皋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