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进度条01:0000:00/01:00
修竹翻译
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
壮士荆轲的头发冲冠。
过去的英雄早已离去,
今天的易水依然冰冷。
修竹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百度百科)
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狼牙山,也在易县。
骆宾王此时在易水送别自己的友人,他想到了此时送别的“此地”,就是彼时太子丹送别的“此地”,感慨油然而生。
这首诗的一、二、四句,都是从《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里化用出来的,但化用得十分巧妙自然。
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勾勒出凄凉的气氛,直接明示荆轲此去,无论成败,都不可能活着回来,是慷慨赴死。“终已不顾”写出了荆轲的决绝。
物是人非,是古诗常常抒写的感情,但也有小小差别。苏轼在《赤壁赋》里写曹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写曹操那样的英雄,最后不过随水逝去。而“昔日水犹寒”,写荆轲虽然失败,但知道今日,人们还记着他慷慨赴死的豪情,江水也依然以寒冷来祭奠他。总体来说,虽然荆轲是个悲剧人物,但骆宾王的诗是积极向上的。
而战国时人轻死生的风气是与今天大不相同的,太子丹几句话,樊将军就会献出自己的头颅,太子丹又激将几句,荆轲便慷慨赴死,这在当今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修竹链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寻李白 余光中
客中行 (唐)李白
欢迎转发雨打修竹作品,这是对作者最大的赞美与支持。
关注后,进入公众号页面,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以看到雨打修竹其他作品,更可和雨打修竹实时交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