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下的《师说》“传道受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可以看出老师的重要性。
图 | 周总理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成为万世师表。北宋时期的杨时放弃做官的机会,拜程颢为师,一天大雪纷飞,杨时来到恩师家门口想去请教问题,发现老师正在火炉旁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他在门外静静等待。
可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整个大地早已铺上一层厚厚的“白地毯”,杨时的身体早已冻得僵硬,但仍然坚守原地,不做声响,老师过了好久醒来,才知他在外面,开门相迎,可是杨时早已成了“雪人”,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
从此可以看出几千年来老师一直是文明的传递者,只有尊师重教,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凌辱,国内纷争不断,但也涌现出像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这样的英雄,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在年轻时候也曾受到老师思潮影响,改变了人生轨迹。例如毛主席就深受杨昌济和李大钊等人影响,毅然决然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今天我们要聊的周总理,他尊重老师,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1949年7月,一名叫高肇甫的年轻人在济南市公安局内写下一封信,收件人竟然是周总理,几天后,他竟然接到周总理的回信,并让自己迅速进京,两人在中南海详谈3个多小时,交谈过程中,周总理不禁悲痛万分,数次泪流满面。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特意在一次会议上讨论到这件事:“自从我们来到北京以来,一些亲戚过来找我,希望我给他们安排一些公职,但都被我一口回绝,我只安排了一个人,他叫高肇甫,并不是我的亲戚,而是我小学时一名恩师的儿子,是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台湾回到大陆的,我破例为他安排在政务院档案科工作,我的老师已经逝世多年,我非常怀念他……”
那么周总理的这位老师究竟是谁,为何他在得知老师去世后如此悲痛,要知道周总理一生都是大公无私,从不为任何人开后门,为何破例为恩师之子安排工作?
图 | 周总理
只因恩师是高亦吾,1881年,这位传奇人物出生在山东省章丘县(现在属于济南市章丘区)绣惠镇西关一个家学深厚、颇有名望的耕读之家,他自小就聪颖好学,年仅12岁就已经读完四书五经,更是在16岁自创私塾,启蒙民智,造福一方百姓。
1907年,他通过府试,进入山东高等学堂历史科深造,在那个年代,读书人几乎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高亦吾是个追求新思想新学潮的人,被以孙中山为代表宣传的民主共和思想所吸引,他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孙中山等人著作和一些充满革命思想的先进报刊,时间久了,他的思想得到升华,彻底倒向革命派,加入了同盟会。
高亦吾从一个爱国忧民的进步学员成为鼓吹资产阶级思想,积极反清反帝国主义势力的无畏斗士,在他带动下,身边的同学也开始关注时事,探讨中国革命的可能性,他先后组织同学们成立了“乐群学会”和“玫瑰花诗社”,以笔代刀进行反清斗争,他多年来饱读诗书,所以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时常以“中国的革命”、“中国的命运”为主题,撰文发表在诗社,并走上街头去演讲。
1909年8月,落后腐朽的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妥协求和,导致山东各界的争取路矿权利斗争失败,引起全社会强烈不满,高亦吾带头脱下长衫,剪掉辫子,穿上学生装,上街游行示威,并发表重要演讲,其余同学也纷纷效仿,此事轰动了整个济南城。
晚清政府欺软怕硬,对外屈膝忍让,对内疯狂镇压,密令清兵通缉带头闹事之人,高亦吾提前得知该消息,在同学的帮助下逃离济南。
当年年末,高亦吾经过多方辗转来到东北的奉天(现在称沈阳),在族人的帮助下,担任“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历史教员,这对于学富五车的他来说虽有点大材小用,但是能够引导年轻人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时的他已经摒弃清朝的旧俗,只留有干净清爽的短发,在一众小学教员中,他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学生们认为他标新立异,话语非常激进,平时便不敢与他多作交流。
然而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启,1910年秋,年仅12岁的周总理(统一上下文,统称周总理)在时任铁岭税捐局主任的三伯父周贻谦的带领下,辗转来到该校念书。
与其他学生不同,周总理对这位在光绪末年就敢于剪掉发辫,一身洋装革履,被世人视为“怪物”的高老师非常敬重,高亦吾同样也发现班上突然来了一名操着南方口音的小男孩,后者不仅“眼里有光”,还胸怀壮志,一副器宇轩昂的样貌,让人眼前一亮。
高亦吾得知周总理的身世和过往经历后,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周总理立刻回应道:“高先生,这个是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其中一句吧!”
图 | 高亦吾
高亦吾被周总理的知识储量所震惊,毕竟那个年代上过私塾,系统学习过古诗文的人没几个,一个12岁的少年就能知晓诗句出处,实属不简单。两人惺惺相惜,一段珍贵的跨越年龄的友谊就此展开。
高亦吾上课时语调激昂,时常聊一些与时事相关的话题,很多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只有周总理听得津津有味,毕竟这些知识都是他老家私塾先生从未涉及过的。
高亦吾也有心栽培周总理,时常在课余时间向其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驱洋的革命真理,神情哀伤地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家做出的壮举,周总理听得热泪盈眶,恨不得迅速长大成人,好投身革命大军,高亦吾摸着他的头,笑着说:“不说你了,就连我都时刻想去中山先生身边,追随在他身后推翻清政府,驱逐列强,建立平等共和的国家。”
为了让周总理树立起坚定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理想,高亦吾赠送给他一本邹容写下的《革命军》和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周总理小心保存,在革命年代时常翻篇阅读。
在高亦吾的循循教导下,周总理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得到升华,学习成绩也在快速提升,各项科目中,他的国文算是最优,在来校两周年之际,他写下一篇作文,提到中国要富强,应该从根基做起,办好教育,循序渐进。
这篇国文从根本上发现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就连当时的一些老师都没有他这么高深的觉悟,最终,周总理靠着这篇国文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中荣摘桂冠,高亦吾为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以至于他公开称赞道:“周恩来是我执教以来碰到的最好学生!”
辛亥革命后,高亦吾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带着多位师生走上街头宣传革命口号:“不除鞑虏,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
周总理也总算是开了眼界,革命的火苗在他的心野早已燎原。
图 | 周总理
很快,学校里出现了第二个“怪物”,很显然,他就是周总理,在高亦吾的热血讲说下,在阅读多本革命书籍后,他的革命意识已经完全觉醒,剪掉辫子,以示对过往的告别,留起短发,以示对未来的憧憬,当周总理走进教室,他和高亦吾相视一笑,只留下一群同学们在那议论纷纷。
一天,正在为大家上课的魏校长突然问学生:“你们为何要读书?”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而读书!”
另一名学生说:“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读书!”
魏校长听完不停摇头,当问到周总理时,周总理说出那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非常激动,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问道:“你再说一遍!”
周总理便一字一句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愣了足足半分钟,转身对大家说道:“好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全场师生都为他鼓掌示意,高亦吾后来听说自己的爱徒有如此志向,非常满意,只是他还不知道这句话成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座右铭。
至于周总理何时将读书作为中华崛起的头等大事,最早可追溯至他和三伯父刚来到奉天,彼时他的思想受到巨大冲击。
此时的东北经济比老家更加繁荣开放,外国人士众多,奉天城内遍布着各国租界,上面贴有“中国人不准入内”的标牌,周总理第一次看到现代化大城市,感到震撼,四处观看,当看到一群西洋建筑群时,想进去看看,伯父一把将他拉回。
周总理非常不解,伯父摇头说道:“孩子,这里不是咱们中国人能进去的地方,要绕着走!”
周总理反问道:“这里不是中国领土吗?为何我们自己人都进不去!”
伯父叹气,随后说道:“中华不振呐,这里被称作租界,是国中国!”
图 | 周总理
周总理似懂非懂地问:“租界是什么,中国人进不去中国人的地盘,还能叫中国吗?”
伯父摸着他的头,无奈地说道:“你现在还小,等你再读几年书就明白了,以后千万不能进去那个地方!”
伯父的这份叮嘱也让周总理认清了中国的现状,为国效力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在高亦吾的谆谆教导下,开花结果。
1913年,周恩来为了求学深造加上伯父工作调动,准备前往天津的南开中学读书,高亦吾虽有万般不舍,但还是希望周总理有个好前程,离别之际,他对周总理说道:“孔子曰,君子有三乐,你知否?”
周总理答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为一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为二乐;父母皆在,兄弟无故,此为三乐!”
高亦吾感慨道:“不愧是我带出来的学生,我非常满意!有此弟子,夫复何求!”
说完这话,高亦吾掏出一张纸条,递给周总理,后者打开,看到上面写道“翔宇”,高亦吾语重心长地说道:“从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见,翔宇二字希望你将来翱翔寰宇,闯出一番天地!”
周总理拿起笔纸写下:“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
并在最下面署名“翔宇”,以示对恩师的敬重,从此,翔宇就成为周总理的“字”。
周总理来到天津开始他新的求学之路,而此时的奉天局势动荡不安,北京却有很浓厚的学术氛围,高亦吾辗转来到北京一家公署成为一等科员。三年时间里,两人不断有书信往来,周总理两次前去北京探望恩师。
“五四运动”期间,周总理和同学们在天津创办觉悟社,在街头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高亦吾得知自己的高徒在重走自己的“老路”,非常开心,但也充满了担忧,叮嘱道:“你在天津创办了觉悟社,名气很大,轰动了京畿地区,日后你行事务必小心,当局扬言要捉拿所有成员,不可让他们抓住把柄,要讲策略!”
不过就算千防万防,走上革命这条道路,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周总理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1920年1月,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不幸被捕入狱,高亦吾得知该消息后坐立难安,虽然只教了周总理几年书,但是两人师生情谊深厚,他一边利用自己在北京,天津地区的人脉疏通监狱关系,一面劝说社会上有识之士出面参与营救。
图 | 周总理
彼时已经39岁的高亦吾家有老母和一双儿女需要照顾,在这种危急时刻还想着为周总理出面,是件很危险的事,弄不好丢了官职,但是读书人有一身志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放下面子四处求人,找到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校董严修,希望他们能共同营救周总理。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半年后,周总理等人终于平安出狱,周总理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谢高亦吾的多番奔波,要不是有恩师的多方营救,自己肯定还要无限期被关押在牢房,只不过自己虽然出来了,但是在北京,天津的日常活动都受到了各种限制,他只好告别恩师,登上“波尔多”号邮轮前往欧洲留学,寻找救国之路。
而这也是师徒二人最后一次见面,高亦吾因为营救周总理一事被北京军警盯上,他只好辞职回到老家,在山东省建设厅工作。
当周总理从欧洲回国后,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两次参加讨伐粤系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1936年,周总理已经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参与斡旋调停内战,共同抗日的过程,期间,周总理见到了张学良的秘书陆广勋,向其打听高亦吾的情况。(后者是周总理在奉天时期的同学)
陆广勋表示自己已经多年来没有和老师联系,不知道他的近况。
周总理感叹道:“在东北读书期间,我对高亦吾老师的印象最深刻,我受其影响最大,是他引领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假如没有他的悉心栽培,就没有现在的我,至今我对他思念尤甚,真是可惜,现在竟然不知他身体和工作情况!”
远在济南的高亦吾在报纸上看到周总理奔赴西安参与斡旋后,非常自豪,逢人便说:“周恩来是我的得意门生,他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指引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明灯,我看到他今天的成就,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高亦吾当时都已经做好前去西安见周总理一面的准备,但是他年纪大了,行动大不如从前,腿脚很不利索,此去山高水远,还不知会碰到多少艰难险阻,所以见面幻想成了“泡影”。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高亦吾辞去公职,不想为日本人卖命,返回章丘老家,县长郭德夫非常清楚高亦吾的学问水平,想邀请他成立了“城关学堂”,但高亦吾知道郭德夫是个十足的“亲日派”,无论如何也不答应。
后来有人推荐他去伪政府公署就职,吹嘘此为美差,但他还是一口回绝:“国家受难之际,民不聊生,替日寇效劳,实在愧为炎黄子孙!”
在他生命最后几年,他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算是穷困潦倒。
1941年春,高亦吾患上脑膜炎,当时的医疗条件奇差,久治不愈,他在弥留之际将全家人叫到身边,叮嘱儿子高肇甫:“你要记得,日后要去找周恩来,无论你何时去,他都会好好对你,必须听他的话,跟着他走,绝不会走错路!”
图 | 周总理
仅仅过了几天,高亦吾就与世长辞,年仅60岁。
现在想来这段话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其一是高亦吾在意识不清醒的情况下仍然记得当年那位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生,记得两人的深厚师生情。
其二,抗日战争正处于胶着期,从我们现代人角度来看要不了几年就会胜利,但是当时的老百姓不知道这场战争最终走向,只想着活命就行,周总理的名字也被日军当作悬赏名单张贴在全国各处,高亦吾始终相信自己的爱徒一定能打败日军,取得最终的胜利。
其三,高亦吾始终相信周总理一定会好好对待自己儿子,在那个人人自危的乱世,有这种信任是极为难得的,但高亦吾始终相信周总理保持初心,永远是那个最善良,最优秀的学生。
高亦吾去世后,一家人失去稳定的生活来源,处境堪忧,幸得高亦吾的昔日好友吴蔼宸的帮助,高肇甫等人每天才能吃上饱饭,说起这个吴蔼宸,他是国民党中央政府外交部官员。
1948年末,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国民党已经有逃往台湾的想法,吴蔼宸找到高肇甫,询问他是否想去台湾,那里的红白生意做得红火,可以改善家中窘状。
高肇甫一心只想振兴家族,让家人过上富足生活,便同意前去台湾做生意,可来到台湾不久,大量国军就撤往台湾,时局动荡,生意是做不成了。
1949年6月,高肇甫在吴蔼宸的协调安排下坐上前往大陆的轮船,辗转回到济南,此时的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叮嘱,他准备动笔写信,济南市公安局得知高肇甫从台湾回来的消息后,认为他的身份可疑,就将其带到公安局调查身份。
高肇甫为了证明清白,只好将所有事情一并说出,公安局局长得知他想给周总理写信后,立刻应允。
图 | 周总理和高肇甫一家
高肇甫写信的内容很简单,主要是告诉周总理这么多年来家人的生活情况,自己母亲对周总理非常挂念。
高肇甫寄出这封信时,其实心里也没谱,毕竟父亲和周总理有20多年时间没有见过面,感情会不会淡了很多,他是中共领导人,真的会帮自己一把吗?
周总理收到这封信后,立刻写下回信。高肇甫拿着这封回信进入北京,两人在中南海一见如故,周恩来实在无法接受与恩师已是天人永隔,自己明明是在恩师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现在自己一直永葆初心,全是他的悉心教导,越想到过往,周总理心头越不是滋味,数次泪流满面。
图 | 周总理写给高肇甫的信
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大公无私,仅仅为高肇甫安排了工作,当世人知道这份跨越年代的“师生情”后,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理解他的这份“偏袒”。
建国后,中央机关人员下放到基层锻炼,高肇甫踊跃报名,周总理非常高兴,亲自来到他面前说道:“你做得非常好,你是我的亲朋好友,应该事事带头做,到基层后要依靠群众,做好本职工作!”
高肇甫没想到周总理会亲自接见自己,激动地握着总理的手说道:“周总理,请您放心!”
周总理笑着说道:“你以后可不能总理总理地叫我了,我们是兄弟,是同志嘛!”
晚年的高肇甫回忆道:“我还记得1961年,总理写信邀请我们全家去北京相聚,总理在饭桌上不时夹菜递到几个孩子们的嘴里,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顿午餐,离别时,总理想留下我小儿子,逗他玩,小儿子以为我们要走,便大声喊道‘俺不,俺不’,周总理笑着说:‘你这说的可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啊!’临别前,总理还给我母亲准备了燕窝,咖啡和白糖等珍贵食品,在那个困难年代,是极其不容易的,我娘感动得泪眼婆娑......”
谨以此文向周总理和高亦吾先生致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