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马姓一家亲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马;请点击上面“天下马姓一家亲”关注,团结互助,弘扬马氏文化,共建繁荣马氏,传播马氏正能量。
7月29日上午,作为息县一高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研修班成员,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进行现场教学时,特寻访马文肃公祠,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文肃,本名马世奇,字君常,号素修,谥号“文忠”,清代顺治十年赐谥“文肃”,乾隆四十年改谥“忠肃”。
马世奇,江苏省无锡人。自幼颖异过人,好学有文名,明代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左庶子。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有名节、声望。崇祯年间明都北京攻陷,马世奇悲痛欲绝,整肃衣冠,与朱氏、李氏同时自缢身亡。清代为表彰马世奇一门忠烈,建立祠堂,乾隆年间改名马文肃公祠。
马文肃公祠位于江苏省无锡市5A级景区惠山古镇之老街内的东西向街道上。
惠山古镇由惠山历史文化街(俗称“老街”)和锡惠公园合并组成,前者入园免费后者收费。从老街北门入园,老街由南北向(惠山横街)、东北向(800米河道“寺塘泾”两侧河岸)和东西向(绣嶂街)三条街组成,两侧建筑分为商铺、展览馆、祠堂三大类,多达108间的祠堂群是国家文化遗产。
马文肃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目前是马姓宗祠,规模蛮大,主祀无锡籍明亡时自杀殉国的能臣马世奇。内有建于明嘉靖的三层楼阁“太虚阁”,马世奇殉难后曾停尸于此,楼边有池塘长廊。祠内露天铁制香炉和香鼎,其它祠堂少有。
马文肃公祠堂
无锡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已发现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今后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古镇还对57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恢复。恢复牌坊16座,牌楼一座。增建绣嶂阁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一座。马文肃公祠就是其中一个修复的祠堂。
马文肃公祠位于无锡惠山古镇街长巷深的直街。修复后的惠山直街,路宽6米,两边近30座祠堂建筑错落别致,尤其是观音兜、马头墙、风火墙屋脊和形制各异的脊饰,在锡山茂林修竹的映衬下,如同一幅长卷水墨画,令人叹为观止。
马文肃公,名世奇,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马氏延祥乡支马真一公第十世孙。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五月二十一日辰时出生,天启辛酉(1621)恩贡试第一,甲子(1625)中举人,崇祯四年辛未(1631)中进士,为官清廉,朝野有声誉。晚年勤王,多所计谋,皇帝称善采纳。崇祯末年甲申(1644)三月二十日午时殉难。后事由义仆许达一应含殓成礼,时值兵乱,三千里扶柩护送南归。子壬玉闻信急奔南京迎梓,购得无锡惠山直街王园太虚阁以停厝(后在阁址建祠),壬玉守孝读书于丧次。后奉安葬于龙山历家庄祖茔之右。
南明福王追赠马世奇为礼部右侍郎,谥文忠。清顺治十年(1653)五月二十八日赠谥文肃。敕建专祠于惠山直街(即王园太虚阁旧址)。基地面积三亩二分二厘三毫,其中祠堂建筑占地一亩,西、北两侧空地二亩余,基地免粮。赐祭田七十亩,并免除子孙一切杂项差役,奉旨春秋派官吏致祭。朱、李二人同时殉难,敕赠节烈孺人,建牌坊旌表。
马文肃公祠堂历次修葺记载,资料来源系查考续修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的锡山马氏统谱。
清朝顺治十年癸巳(1653)奉上谕赐谥文肃,赠太子太傅大宗伯,敕建专祠。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曾小修(葺修内容未记载)。
雍正九年辛亥(1731)又小修(修缮项目未说明)。
嘉庆元年丙辰(1796)又小修(整修项目未附注)。
嘉庆八年癸亥(1803)中修(整理无粮基址,及护祠房屋)。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大修理(工程项目修理内容无说明)。
道光二年壬午(1822)小修(修缮内容未载)。
道光八年戊子(1828)中修(赎回祠旁基地)。
同治四年乙丑(1865)中修(未载修造项目)。
同治八年己巳(1869)中修(改造整修享堂)。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79)小修(重修享堂、神像)。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大修(翻修屋面、盖瓦、设立三代神位)。此后修谱中断,无记载可查考。
马文肃公祠始建于1653年,嗣后进行过大小不同范围的修葺,累计11次。据惠山街上多位长者回忆,马文肃公祠1958年时被拆毁。该祠于惠山直街祠堂群之间,历经305年。可惜的是当年没有留下图形之类资料,诸如祠堂屋宇的外貌、房舍的布局、享堂的摆设、神位、匾额、楹联等设置,留下了空白。今重建马文肃公祠,特将该祠重建落成时的两副楹联敬录如下:
一、忠孝两全,殉国精神贯日月;节义双馨,兴邦光辉垂千古。
二、出师为表立楷模,鞠躬尽瘁,忠臣今古;正气有歌垂懿范,宁折不弯,烈士前后。
马文肃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十年,乾隆二年重修。马世奇,字君常,号素修,明崇祯四年进士。自幼颖异过人,好学有文名,历官至左庶子。为官清廉,有名节,声望。崇祯年间明都北京攻陷,马世奇悲痛欲绝,整肃衣冠,与朱、李氏同时自缢身亡。后为表一门忠烈,建立祠堂,乾隆年间改名马文肃公祠。
马氏源流
马氏之起源,早有史籍明确记载。中华马氏始祖就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奢。赵奢是邯郸赵国赵武灵王之子。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赵奢率兵救援。赵奢以赫赫战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为赵国跻身于战国七雄,功高勋显,史称战国八大将之一,与战国一代名相蔺相如、老将廉颇齐名。后来赵奢之子赵括,因“纸上谈兵”,在指挥中国古代战争规模最大的“长平之战”中,战死沙场。他统率的赵军被秦军坑杀40余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奢家族在秦灭六国后,赵奢的孙子赵兴由邯郸迁到陕西咸阳,秦封赵兴为武安侯,为扶风人。赵兴崇敬祖父赵奢功业,羞于伯父赵括“纸上谈兵”给赵国带来的灾难,因而改姓马服,后去服单姓马。到了汉武帝时,赵奢五世孙率马氏家族由邯郸迁徙到陕西扶风,振兴祖业 ,人丁兴旺,扶风成为马氏发祥地。
马援(前14年~49年),东汉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精于相马术,著有《铜马相法》。东汉初年大将军。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陇西隗嚣,继归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破先零羌。后任贲中郎将、伏波将军等。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侯。在进击西北羌人、北方匈奴、乌桓、南方蛮夷及交趾等战争中建立威名。后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
(河南息县马援广场之新息侯马援雕像)
无锡马氏源流
马姓在全国姓氏排行中,位居第十三。
一、无锡马氏之源
无锡马氏尊马援为一世祖。马援(公元前19—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早东北)人。东汉初年名将,历任陇西太守,封伏波将军,授新息侯。子四女一,女儿为明帝皇后。(《后汉书》马援列传。)无锡马氏主要群体都是其次子马防之后,马文肃即其后裔。
姓氏古籍均说:“马姓出自赢姓,伯益后裔,始祖为战国名将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因功受封于马服(今河北邯郸市北)世称马服君,赵奢卒,葬封邑内,后代以封邑为姓。赵奢子牧,传至孙兴,公元222年,秦灭赵后徒至陕西咸阳,封武安侯。(一说逃至咸阳),去马服君之服改单姓马,马姓是简化封号而得姓。马兴传嵩—述—权—通—宾—昌—仲—援,马援为赵奢第十四代孙。伯益,又称益、柏益、伯翳、化益、大费,东夷部落首领。舜令其管山川林泽,相当于现在的林业部长。禹继舜位后,曾以皋陶(舜时掌刑法的官)为继承人。皋陶卒,又以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伯益避让,禹子启继父王位立夏朝。又说:“益于禹死后与启争位,为启所杀。”说法虽有不同,有一点可以肯定,伯益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禹子启夺伯益位自立,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开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王位“传子不传贤”的先河。伯益是赢姓各支谪系的祖先。由赢、伯、葛、谷、邯、缪、桑、裴、黄、秦,赵、马、李(一部)徐、江等组成一个赢姓裔族团。伯益为共祖。伯益是黄帝之孙颛琐(传说中五帝之一)裔女之后,以母族而祖颛琐。而其父系应是黄帝玄孙少皋(传说中五帝之一)之后。不管父系,母族,都是黄帝的后代。因此,马氏炎黄子孙。亦具王家血统。
二、无锡马氏的分布
据《锡山马氏统谱》(谱成于1902年,现存无锡图书馆)载:一世祖马援传第二子马防,传十二世孙、唐太宗朝中书令(即宰相)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马周长子马载,为吏部尚书。次子马戬(音剪),历官侍御史。传至34世孙,元末明初分别由金陵,溧阳迁居无锡,为无锡马氏六支第一世祖。无锡六支马氏均为马载、马戬之后。 清末谱载无锡马氏:“统六支,越十三县。曰虹桥、九里泾、大石桥、延祥、青旸、漕湟泾,此六支者所始分也。曰锡金、武阳、宜、荆、江、靖、常、昭、长、元、吴等。此十三县者,马氏所继迁也。”无锡马氏六支分布:
1、虹桥支:马圣全,字大成,号时中邑庠生。马援34世孙。开庆元年进士,国子祭酒思总之孙。杭州通判马元生之子。元末由金陵迁夕邑。一说从上元迁夕邑虹桥之北,为虹桥支第一世。分布:吉祥桥,陡门里,陆巷;金城湾,李春湾,南津下,盛家桥,许舍里,湖沙头,栈头上;前黄大绛桥,小三里桥,雪堰桥(常州武进),张墓,西头巷,流潭浜,曹家桥,三家村,汤家岸等。
2、九里泾支:马泰瞻,字蒙山,贡士。马援34世孙。淳熙五年进士,吏部员外郎,浙西观察使思忠之孙。乡贡士,丹阳教谕马用章之子,由溧阳迁锡山东里,三传迁居九里泾,为九里泾支第一世。(原金陵一派,谱至锡合派)分布:九里泾:巡桥,塔潭下,南遥,柴浦庙,望亭月城里,藕塘桥;八士桥:誌公桥洛社,钱桥,东安庄等。
3、大石桥支:马亮,字我执。号八六。马援34世孙。淳熙十六年进士,翰林院侍讲马叔义之孙。元贡士马一和之子。由溧阳迁居锡邑学东大石桥,传至10世迁南门外大石桥,为大石桥支第一世。分布:南塘:塘头,荡口,席祁庄,施家庄;习巷:船坊头(常州武进潘家镇),柏庄,周庄;江阴:筑塘,峭岐,高家庄等。
4、延祥支:马真一,字月潭。马援34世孙。淳佑七年进士,丞相马延鸾之孙。乡贡生马象乾之子。元末明初由溧阳迁居夕邑延祥乡,后塘里,土名甘露,杨巷,为延祥支第一世祖。分布:泰伯乡:毘山,花山,石幢,王公桥,唐村,见沙桥,南庙桥,长房里,东柳荡;杨巷:张村,芷水河;蔡湾:壤里;卫舍;马镇;车轮桥;仁里桥:曹村,西门,棉花巷,马载巷,羊毛岸;仁里桥大二,三房;唐巷桥:徐陶泾,芙蓉山等。
5、青旸支:马志兴。马真一弟,祖同延祥支象乾早逝,家道中落,幼子志兴由溧阳迁居江阴青旸,赘入王氏,遂世居为青旸支第一世。子孙延及江阴各地。
6、漕湟泾支:马通甫,邑庠生。马援34世孙宋端平二年进士,龙图阁直学士马廷骥之孙。象坤之子。由溧阳迁居锡邑治东石皮巷。七传至马鳌迁居南郊漕湟泾为一世祖。分布:漕湟泾;倪巷,东门尤渡里,吴塘门;北塘等。
从以上六支马氏看,无锡马氏有两大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支间关系,相去甚远。虹桥支、九里泾支与其它四支1300多年前是一家。延祥支与青旸支最近,是34世亲兄弟,也隔600多年了。二是空间跨度亦大,择十三县,修谱间断时长。1902年续修谱至今已有100多年,而这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有些村名、桥名已难觅其踪了。如再不续修抢救,马氏世系就要“断线”了。
三、马文肃公祠
马文肃公,又称马文忠公,马忠肃公。祠祀马氏延祥支马真一第十世孙马世奇忠、孝、节、义萃于一门。
马世奇,字君常。生于万历甲申(1584年)五月二十一日。天启甲子(1624年)举人,崇祯辛未(1631年)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进左庶子,甲申(1644年)三月二十日,殉难。殉难前崇祯帝已自缢而死,北都陷落,在“限令明朝文武官员一概报名汇察,愿仕都照前擢用”的情况下,以“忠臣不事二主”,整肃衣冠,持印朝拜,北拜辞主,南拜辞母,诫子壬玉,善事太夫人。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朱、李二妾闻主人尽节,盛饰告别自缢。归梓后,壬玉购王园太虚阁,停厝后即以阁为祠(今惠山直街马祠旧址)。公著有《澹宁居文集》十卷,诗集三卷,辑有《宋元文选》《明诗选》等,以文章忠节彪炳史秉。明史有传。
马壬玉,字彦丰(1622—1651年),马世奇次子,由乡贡中崇祯壬午科(1642年)副榜,恩荫内府中书。壬玉护梓归后,请卹南都,忧国痛父,得呕血疾卒于虎丘舟次。年仅三十。巡抚汤文正拟谥文孝,配享文肃公祀后。李儒人弟士安,在京送殓后,投御河而死。仆许逵护梓归葬毕,触墓树而死。真可谓:臣忠,妇烈,子孝,仆义。慷慨从容,成仁取义。明、清两朝树之为官民楷模。马世奇,殉难后,明邱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谥文忠,赐祭葬,赐祭田八十亩。复子孙杂项差徭,封赠三代荫一子七品官。清顺治十年(1653年),赠谥文肃,御制祭文致祭,敕建惠山耑祠。基地免粮。勒建忠义祠, 设位春秋致祭,赐祭田七十亩,复子孙一应杂项差徭。朱、李同殉难,敕赠节烈儒人,建坊旌表。
据有关资料记载,及马氏后裔92岁马子忠,惠山直街95岁龚炳锡两位老人回忆:祠址在今惠山直街中段北面,原王孟端公祠对面。现85号,81号(东半部),及北面农贸市场。范围东西约35米,南北60米近似长方形的地块。面积3.2亩左右,其中祠堂1亩,西北两侧空地约2亩,称马夹园。详见平面图。祠堂面阔五开间,三进,平房,硬山坡顶,略高于一般民房。第一进祠门三间,门在今直街中心线往北一米处。二进享堂,正中一间有马文肃公塑象(见附图),配祀子壬玉,朱、李二夫人等。祠门至享堂两侧有厢房相连。三进后堂五间,右侧有附房直至后堂后墙之后,为祠丁住宿等。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左右。
祠堂作为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产物,惠山祠堂群是无锡的幸存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保护惠山古镇以祠堂建筑为基础,马文肃公祠在直街中轴线上,位置布局重要,面积较大,保护惠山古镇要考虑马文肃公专祠及原王园太虚阁的恢复。
马文肃公祠又名马忠肃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十年,乾隆二年重修,主祀明朝殉难的马世奇,附祀与马同殉的朱、李二妾孺人。马世奇是明崇祯四年的进士,明都沦陷,崇祯帝自缢,马世奇整肃衣冠,北拜辞主,南拜辞父母,与两妾同时引帛自缢身亡。
马世奇之子根据父亲夙愿,特购明王园太中为父梓停放,后以阁为祠。马世奇谥文忠,康熙十年赐谥“文肃”,乾隆改谥“忠肃”。
马文肃公祠寻忠孝
江苏 方长荣
惠山古镇被人誉为“祠堂博物馆”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里的古建差不多有三分之二还要多,皆是祠堂,上到唐朝下到民国尽有,尤以明清为胜。如果你没到过惠山古镇,对祠堂的概念一定是祭祀老祖宗的地方,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宗祠,看过惠山古镇你方知:此念极偏。因为“祠堂”是个广义名词,分为宗祠、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忠孝节义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如此诸多种类的祠堂在惠山古镇都能寻到其踪。
其中,有座清朝顺治年间的古祠让我奇心尤甚,如此倒不是它的规模和建筑特色,而是由清朝皇帝敕建,祭祀的却是明朝大臣,总感觉内中藏奇。这个祠堂就是马文肃公祠,属于专祠,所祭祀的是明朝末期重臣马世奇,“文肃”就是清顺帝给他的谥号,如他的名字一样真是世上奇人一个。他是明崇祯四年的进士,官至左渝德,是公认的清廉好官,可惜生错了年代,因为此时的明朝已摇摇欲坠,内忧外患都有不挡之势。
长城外夷人皇太极虎视眈眈屡屡进犯,崇祯帝为此是伤透了脑筋,几乎是倾其国力在拼命抵抗,不可开交之时国内又跟着狼烟四起,李自成、张献忠等趁危拉起义军,已成不挡之势。各路藩王不但不齐心协力共赴国难,而是在看他的笑话,甚至是幸灾乐祸,这时的崇祯帝已彻底地麻了手爪。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开始笼络稳定各路藩王,危急当口马世奇奉旨出使山东、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诸王府,行程二万余里,分谕藩王二十多处。
每到一处诸王都按照惯例不吝厚赐,而马世奇却破例一概婉拒,前后辞拒三万余银金,可见其廉洁自律非一般人所能及。特别是在山东藩王出手就是五千金,马世奇不为所动对藩王说:“今兖州水害泛滥,桥梁道路毁坏严重,藩王还是将此金用于筑桥修路吧!朝廷和百姓都不会忘记我王的恩惠之举。”可能是有感于他的廉洁,山东藩王一下子拿出万金来专门修桥筑路,让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崇祯十六年,朝廷虽然苦苦地挡住了皇太极的进犯,却没阻止住李、张的凶猛扩张,国内早已乱成了一锅粥。见皇帝六神无主,马世奇及时献言:“要想消除当前的乱祸,就必须要依靠收得人心为根本至关重要。李闯会佯装不杀百姓就会趋附,其实,百姓并不是附闯而是苦于兵祸,还有我们的官兵使百姓不得安保其身命,故目前胜着,必须从收拾人心开始,要督抚镇将约束部伍,令兵不虐民,从民不苦兵做起。”这就是著名的《廷对》,它体现了马世奇以民为本的一贯理念,连郭沫若都评价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得民心得天下”并不是一句俗语,就是现在也是意义非凡。
马世奇的良策并没能阻止明王朝的衰败,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了北京城,可怜的崇祯帝为了皇尊不受其辱,便自缢于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当马世奇闻之噩耗捶胸顿足:“作为文臣,不能领兵打仗守土卫城,唯有殉死报国。”便叫来儿子立下遗嘱:“忠孝二字是吾家风,好守之。”交代完毕就领着两个老婆一同自缢殉节。其忠贞气节无不让人生敬,效仿者竟有百名之多,这在历朝历代兴废更替中实属罕见。
马世奇的故事再次告诉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意。除了精忠报国,他的廉洁、治家也颇为人颂。“室不置彝鼎,堂不闻丝竹声。”是他治家的座右铭,素廉持内、居家简朴普平,尽管多次迁居却从无高堂大厦,厅堂几无摆设。居住简陋皆着布衣、绳床布被从不见绫罗绸缎,以至于子孙不识朱紫纨绮罗裳是何物,家仆也只有一二人,从不招引外事。
也曾经有人质疑马世奇的清廉,说他这是在作秀、捞取政治资本,我不经要问:“个人自律或许是明面,将家人行事及日常生活调教的如此境地,而且至死不变你能做的到吗?”正是因为常人不能为而成就了他的伟大。马世奇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曾有两个小偷入室做盗是为最好的证明,听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小偷们也跟着趁火打劫纷纷游戈于高官厚禄之家,想趁机会大捞一把。
马世奇家也光顾了二位梁上君子,翻遍了旮旮旯旯却没寻到钱财,甚至是连值钱的东西都不曾见着。两人很惭愧竟给马世奇磕头自嘲:“误入穷翰林家,如果大明官宦都如翰林,何有今日之灾。”试问连小偷都钦佩的清官世上能有几人?见马世奇要尽忠殉节,感动的两小偷为他守孝三年,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事。
马世奇的清廉守节得到了世人的仰幕,后来的南明皇帝赐溢号“文忠”,到了清朝顺治皇帝给他加谥号“文肃”,还拨款敕建了这座专祠来祭祀他。这种待遇世上能有几人?带着敬仰的心参观马文肃公祠,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祖国才是自己的一切,爱国才是至理。马文肃公祠是先人留下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廉洁自律、家风素质教育的最佳之地。无论历史如何沧桑、时代如何更迭,唯有爱国志坚永远不变,谨以此文致敬古代忠孝代表人物马世奇。来源:息县人文历史徐泽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