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有千秋的印刷术
明末欧洲人介绍中国极多的是“四大发明”中的一大绝活:印刷术。
虽说当时欧洲也掌握了造纸和印刷技术,但明朝在这方面的独家优势,欧州人也认账。以利玛窦的说法,中国的印刷术比起欧洲人至少早五百年,技术更巧妙,出错易修改、速度更是快、一块木版一天能印一千五百多份,看看中国的印刷术,就知道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书,价格还比欧洲便宜得多。但这么强大的技术,也叫欧洲人找到了毛病:中国的纸不如欧洲耐用,还不能正反面都印。而且尤其令欧洲人受打击的是,一开始明朝人坚决不信欧洲人会印刷,气得欧洲人送一大堆印好的《圣经》过来——看看我们印的。明末学者王肯堂曾赞叹欧洲印刷术,欧洲《圣经》两面都有字,而且还能防水,“甚异之”。
二、让欧洲人拜服的农业
比起让欧洲人挑出毛病的印刷术,大明朝的农业却叫欧洲传教士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整体农业水平,利玛窦的总结是,“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农业生产场面,让欧洲人开了眼,水稻一年三熟,稻田里还养鱼防疟疾,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里详细记录:明朝农民用竹料包好鸭蛋,点稻草人工加热,严冬竟也能孵蛋。许多常见农具,欧洲人更是称奇。福建地区能灌溉到山坡的大型水车,曾被西班牙人拉达称赞。然而真正在欧洲引起热潮的,却是东南农村扬谷常用的农具:阳谷扇车。
这种老农具出现在西汉时期,发展到明代,技术已极成熟:改成闭合式,还有轮轴和摇手,两人就能快速操纵,轻松给谷粒脱壳。强大的生产效率,引来欧洲人哄抢:荷兰和瑞典的居员,多次购实走私到欧洲,每次都卖高价,还引起广泛仿制。十八世纪的欧洲农村。出现多种改装版。结束了扬谷只能靠簸箕的历史。以些欧洲学者的看法,这种东方传来的农具,可以被看作离心压缩机的鼻祖。
三、引发热潮的中医
欧洲人开始重视中医是读了利玛窦的著作之后。利玛窦告诉欧洲人,中医不但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在东方看病比欧洲方便廉价,医院很多,“(在中国)只要一角钱,在欧洲却需要花六七倍之多的金块”。
从此之后,许多中医典籍被翻译到欧洲,而且不同国家,版本也不同。比如晋朝王叔和的《脉经》,波兰版叫《中医津要》,荷兰版叫《中医临床》,十七、十八世纪在欧洲很畅销。诸如《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都能在欧洲找到摘录翻译。影响欧洲极大的还有明代时成熟的种痘防治天花技术。欧洲叫“轻型接种天花”,明代先传到土耳其,又治好了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从此广为流传。这个了不起的成就,让伏尔泰赞叹道:“一个被视为世上最明智最文明的民族的这种榜样,便是一个伟大的先例。”
四、天文学太烂
要说明朝哪样科学最叫欧洲人看不上眼?当属天文学。
葡萄牙人克鲁兹就曾嘲笑说中国没有天文知识。称赞过大明高科技农具的西班牙人拉达,吐槽明朝人几何知识差,计算水平低,错到惨不忍睹。中国传统天文设备被踩得更狠。康熙年间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对元明两朝传下来的天文仪器变着花样批评:简直是“笨拙的缪斯”,也就是只能当摆设。
同样在清朝钦天监任职的传教士纪理安,干脆给清政府提议,元明两朝留下的天文设备,包括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开发的简仪,都当废铜烂铁处理了算了。对这种公认的落后,说“好话”的还是利玛窦:其实明代的天文设备很强,但明朝知识分子都钻科举,少有人研究这个。所以在天文学上,“他们的工作多少有些混乱”。
四、强大的中国制造
但嘲笑明朝天文水平的欧洲人,对于大明朝的手工业水平都是心悦诚服地称赞。尤其是克鲁兹,他在广州住了两个月,看遍广州手工业,给出一个至高评价:“精湛技艺,巧夺天工。”明代的广州手工业者,俗称“广州匠”,手工业公认强,锡器、铁器、陶器,号称“冠绝天下”。广州工匠更名声在外,还有人漂洋过海去南洋发展,克鲁兹能有这震撼,一点儿不奇怪。大明手工业的两个绝活是丝绸和瓷器,在欧洲更受追捧。欧洲人也学会了仿造中国丝绸,可上流社会还是只认中国品牌。比如法国,贵族圈谁穿法国仿造版丝绸衣,一定会被笑话。欧洲人曾挖空心思,打听中国瓷器怎么制造,一些传教士介绍说,要把土敲碎了,用水搅匀了烧就行。这方法传到欧洲,许多人学着造,却都造出来易碎的残次品。直到法国人殷弘绪在康熙年间偷运景德镇高岭土回国,又经过五十年研究,才烧出硬质瓷器。
明朝人宋应星的手工业巨著《天工开物》并没有收录在清代《四库全书》里,但巴黎皇家文库十八世纪就将其收藏,赞为“技术百科全书”,法国汉学家儒莲更赞叹:这本书中的许多技术,比如野生树皮造纸、制墨、制铜、活塞风箱、提花机,都要远强于当时时欧洲。
五、军火很强大
明末军事的一件大事,就是引进仿造欧洲火器。
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先进火炮,先后被引入明军,大量改装生产,出现了“佛郎机”“红夷炮”等品种。在欧洲人眼里,这些中国改装版火器的杀伤力如何?
贬过明朝天文又赞过明朝手工业的拉达,对明朝的军火水平也很不屑,他出使福建时,见过明朝卫所军队的火炮,认为这些大炮制作粗劣,款式也老,许多大炮只能发射石头。但真正和明军打过仗的一些西班牙军官却不这样看。以某舰长写给西班牙国王信里的说法,明军的部队精锐,大炮的性能非常出色。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曾经登上过明朝战船,见过明军战船上的佛朗机后评价也中肯:“比我们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六、令人震撼的建筑业
金庸小说《鹿鼎记》里曾有情节:打完了雅克萨大战的沙俄摄政女王,谈判时还附加条件一请清王朝派工匠到俄国,教俄国人怎么修桥。门多萨就给欧洲人介绍过明朝的造桥技术:泉州用花岗岩建造的桥梁,不但外观精美,而且用的是巨型长石板,简直难以想象怎么靠人力弄上去。一直到清代,俄国彼得大帝还专门派使团到北京,求教造桥技术。
除了赞造桥,门多萨还赞过明朝的道路:城市的公路整洁平整,驿路更四通八达,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明朝特有的牌楼建筑,门多萨也十分喜欢,认为这是可以和古罗马凯旋门媲美的建筑精品。门多萨总结说:“在这个王国(明朝)的各地,都有了不起的建筑家,他们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