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历史】细数泉州古代修撰史志的“如椽大笔”

【历史】细数泉州古代修撰史志的“如椽大笔”

【历史】细数泉州古代修撰史志的“如椽大笔”古时如果有人善于修撰史志,常会被人称为“如椽大笔”,正如明代郭贞顺的《上俞将军》诗曰:“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名人录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惠安县净峰镇西头村延寿张氏家庙中的张岳塑像。张岳博学多才,在志书方面斩获不少。 (陈小阳 摄)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名人录

▲张氏家庙内收藏有与张岳有关的书籍 (吴拏云 摄)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名人录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宋代曾公亮家族“一门四相”是最为外人称颂的荣耀。(戴涵琦 摄)

古时如果有人善于修撰史志,常会被人称为“如椽大笔”,正如明代郭贞顺的《上俞将军》诗曰:“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在修撰史志方面,泉州人自古贡献颇丰,即便贵如宰相之人,也常于其中屡试笔刀,更勿论才子、能吏了。简重凝峻的泉州史志文风,构成历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泉人

编修史志体例齐备

明代南京右副都御史杨宗气曾在《山西通志》的序文中写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言下之意,为政者,应重视学史用志,使资治有鉴、存史有据、教化有依、育人有镜。清代沁州知州汪宗鲁说得更直白:“治之有民志,犹医者之有方。”通过打比方,一语道出志书的重要性。

既然修史修志如此重要,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风浩荡的泉州,当然也从不缺乏编修史志的名宦、能士。有宋以降,泉州人主笔编修的史志,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既涉及武略、治要、边防、海防,也涉及吏治、典则、民俗民情,体例齐备。在风尘垢面的历史当中,泉州人编修的史志,却总能显示出它丰神俊朗、顾盼生姿的一面。

宋代

相国修志各有建树

宋代,曾公亮家族是泉州的显赫一族,这一家族五代人中出了四位丞相一位状元,人称“一门四相”。曾公亮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堪称位极人臣;他的儿子曾孝宽当上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到了南宋,其曾孙曾怀、四世从孙曾从龙也都是有口皆碑的“贤相”(曾从龙还是状元)。门庭如此显耀,绝非凭空而生。就曾公亮来说,单凭《武经总要》一书,就足以令他名垂青史。

《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和丁度编纂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国家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军事史书。《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每集20卷。前集的20卷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宝贵资料。后集20卷,辑录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

宋代泉州还有两位相国吕惠卿和梁克家,他们在修史志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

吕惠卿是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宋史记载,吕惠卿著有《新修吏部式》和《建安茶记》,这两部一为国家性的部志,一为建安县建茶志,体裁内容大相径庭,可惜《建安茶记》已散佚。除此之外,吕惠卿还有《县法》、《弓试》和《奏议》等著作,是变法和经国治世的重要作品。

梁克家在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官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他编撰而成《三山志》。这本《三山志》,实为福建地理志,“三山”曾是福州的别称。原书40卷,后人增订2卷,现为42卷,分为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土俗九大类。记载当时福州所辖闽县、侯官、怀安、长乐、福清、连江、罗源、长溪、古田、宁德等12县的历史、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情况,是我国较早的郡志之一。《三山志》所记载的五代闽国史实,弥补了正史中记载的不足,是研究五代闽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近代文学家陈衍在《福建通志》中称《三山志》为“考究福建省会掌故者,要必以是者称首选焉”,即了解福州地情的首选志书。

除了三位相国外,宋代泉人所修各类重要志书还包括庄夏《国史大事记》《典故备志》、吕中《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李沂《帝王纪年通录》、吕夏卿《唐兵志》《古今系表》、苏思恭《曲江志》、黄岩孙《仙溪志》等。这些志书至今仍保存着古代国情、地情方面极为丰富的资料,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明代

精英发轫才气冲天

明代,泉州文脉昌兴,泉人修志更有井喷之势,出现了很多重要著作,涉及的面也更广。

明代“泉州三狂士”中的张岳、林希元在志书方面斩获不小。张岳的《历代兵鉴》、林希元的《大理寺志》是全国性的志书;张岳的《惠安县志》、林希元的《钦州志》《永春县志》则是地方性志书;张岳甚至还著有《安南图经大略》这样的海外志,其博才多学,可见一斑。

明代黄光升累官至户、刑二尚书,他所著的《昭代典则》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下迄隆庆六年(1572年)。此书对于研究明代前期历史,特别是明太祖一朝,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李廷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成书《汉唐宋名臣录》,从汉代文翁写到宋代杜衍,总共60人。顺天府府尹黄吉士作序,谓此书中人物“录取严而用意微”,盖借以讽刺当时廷臣,“有为而发,故不求全备”。

说到福建省志,不能不提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该书编纂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是福建现存最早也最完整的省志(通志)。何乔远出生于方志编撰家族,其著述众多,《闽中理学渊源考》称他“在刑曹有《狱志》,在礼曹有《膳志》,而大者,辑明十三代遗事为《名山藏》,集一代贤士大夫所论著、择其雅驯、兼收众体为《皇明文徵》,又纂《闽书》百五十卷。自著诗文百余卷,有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集”。其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当属《闽书》和辑明十三朝遗事的《名山藏》。《闽书》以纲统目,共154卷,分为22志,记载福建的天文、地理、历史、人物、风俗、武备、岛屿、科技、特产、宗教、灾异等方面情况,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是研究福建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献。

在地方志方面,明·万历《泉州府志》是现今所存最早的一部泉州府志,该书由明朝原礼部尚书黄凤翔率李光缙、林学曾等修撰而成,给后人留下了泉州丰富的地方史资料;明朝监察御史陈让是“泉州三狂士”之一的陈琛的族弟,也是才华横溢之人,清道光《晋江县志》称他“读书过目成诵”,他著有《邵武府志》若干卷,也是南平邵武现存最早的府志;明万历五年进士黄文炳,是由同安徒居泉州的。万历年间,他在担任广西平乐知府时,表达了志书对治理位置偏远、民夷杂居地方的重要作用,后来编修出《平乐府志》,为地方施政提供借鉴;万历二年进士林乔楠,在任梧州守时,也编修了《梧州志》;蔡清门人易时中修有《夏津县志》;明成化十四年进士傅凯编撰《南安县志》,不过此书已佚。

明末大学士黄景昉著有《国史唯疑》12卷。《国史唯疑》系黄景昉怀疑明代所修“国史”有缺漏、不实和偏颇之处,而加以点评及修正、补充所作。《国史唯疑》节取“国史旧闻”,并参考诏令、奏疏、私史、方志、别集、笔记以及个人见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前十一卷按朝代顺序,依次记述自洪武至天启年间的史事,第十二卷为补遗。《国史唯疑》的旨趣似在探索总结历代朝政的治乱得失,评骘朝官士子言行的是非功过,文中存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史料。另外,黄景昉还著有志书《馆寮十志》。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泉州编修的志书还有王有麟《古今战守攻围兵法》、张汪《地图经传》、朱一龙《一统舆图广略》、戴廷诏《历代帝王纪》、黄云蒸《陇州志》、林于训《崖州志》、李熙《江右通志》、陈嘉策《绩溪县志》、傅浚《铁冶志》、黄居中《文庙礼乐志》、黄汝良《乐律志》、李伯元《青阳志》、洪朝选《江洪信地记》、郑大郁《边塞考》、苏茂相《临民宝镜》、林孕昌《泉山小志》、骆廷炜《天柱山志》、黄文炤《九日山志》《南台志》、吴载鳌《记荔枝》、丁衍夏《三十六洞志》、林元源《八闽名山志》、苏濬《安南志》、邓钟《日本高丽图记》、黄煜《环海内外篇》等。

清代

以史资政开阔视野

清初,泉州两位精通诗文翰墨的才子,各编修了一部省级通志。这两位才子就是陈允锡和黄道泰,这两部通志为《江西通志》与《广东通志》。

清顺治年间,陈允锡曾授德化教谕,后来一路擢至布政都事,摄吉、赣、临、建同知通判事。因为担任过不少闲散官职,所以他闲暇时间也比较多,于是“以著述为己任”,曾写下长达330卷的《史纬》一书。后来又修有《江西通志》、《凤翔府志》,颇有文名;黄道泰是泉州名人黄志焕的次子。康熙年间,授龙溪训导,四处讲学。后来署漳州府教授,又被发往广东以知县用,并被委任编修《广东通志》,除此外还著有《不自弃亭诗文集》。泉州人编撰《江西通志》与《广东通志》,也算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初大学士李光地的孙子李清馥,同样是位知识渊博的人。他因李光地而受荫,授兵部员外郎,历官治中、大名、广平知府。在乾隆年间成书《闽中理学渊源考》,这是一部记载闽中地区由宋至明理学人物的传记类史书。该书以程朱学派为宗,兼述闽中各家世学派,详细记载了闽中地区各理学学派的师承及其学术宗旨,所以也可视作是一部专志。该书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之后才成书,即被收入当时正在编纂的《四库全书》中,亦可见此书的分量。另外,李清馥还有志书《清源述志》问世。

清代泉州人编撰的两部海外志也不能不提:《海国闻见录》和《安南纪游》。《海国闻见录》的撰写者是陈伦炯。他从小跟随在水师中担任武官的父亲陈昂东奔西走,熟闻海道形势。后来,他从伍历任澎湖副将、台湾镇总兵官、浙江宁波水师提督等职,以平生见闻,写下了《海国闻见录》。《海国闻见录》不同于《诸蕃志》之专访舶蕃,也不同于《岛夷志略》之游历见闻;它详细记载了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的自然、人文地理状况,是一部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书中收入《大西洋记》《小西洋记》《东洋记》《东南洋记》《南洋记》《南澳气记》《昆仑记》及《天下沿海形势录》,这些著作提供了丰富的海洋地理资料,迄今为后人所引用。

《安南纪游》是潘鼎珪所著。据史料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潘鼎珪因事到广东高凉(今广东阳江),所乘海船遇风飘至越南(古称安南)万宁州江平港。他便从江平买“土舟”抵华封,后到轩内、都城等地。归国后“谨因昔所阅历,稽其舆图,参以闻见,详为铨次”,遂著《安南纪游》。这简直就是古代现实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啊!《安南纪游》主要介绍了越南的地理、物产、风俗、科举等,对研究越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在当时,《海国闻见录》和《安南纪游》对于开阔国人视野都是极有帮助的。

另外,以《口技》一文而著称的林嗣环,在他担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时,编撰了《岭南纪略》。其他如林逢泰的《三水县志》、李正曜的《南靖县志》、陈云程的《闽中摭闻》、王钟鸣的《庄浪县志》、黄廷昌的《大田县志》、许元烜的《三十六洞考》、王士让的《学校》、释海印的《雪峰寺志》等,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

已故的泉州文史专家傅金星生前曾称:泉人修志“大多秉笔直书,务实存真,决不阿容偏私、任情曲突”。也许正因如此,泉人所修志书才会在岁月积淀之后,愈显示出它的分量。(记者 吴拏云)

广

上一篇: 尔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下一篇: 甘姓是不是贵族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