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慧,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法律史研究,主攻近代中国破产制度。
01
历史的波光
钱庄外人声鼎沸,围了不少伸头探脑看热闹的过路人。
人群中有一小厮,举着铜锣,脸与脖子皆通红,卖力吆喝:“某姓房屋一栋,估值价洋一千元,造彩票一千张,将票售罄,当众摇彩,得彩者即管此业。”
铛铛铛!
语罢,是三声震耳的铜锣。
(清末民初“金融街”,图源自人民网新闻)
这是我在读张世慧老师《清末“保商彩票”与商号破产清理研究》一文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张老师在文中写道,清末“尹稚山案”后,以商号所剩产业为彩头,编制发售彩票来弥补亏欠款项,成为当时商号破产的一种清理模式,但这种模式仅仅是“昙花一现”。
在破产法制尚未健全时,破产行业的师祖们拿着陌生的剧本,竭力演绎着这场破产的话剧。其间闪现的一些习惯、制度、理念,如金子般闪烁在历史的波光中。
而张老师就站在这磅礴的历史长河边躬身细筛,为我们淘得片刻破产法的历史光影。
02
与张老师“初识”
我与张老师的“初识”发生在微信上,一眼留下印象的是张老师的微信头像。
(张老师使用的头像)
圆脸颊,蓝布褂,闹市里,手提腋夹是柴米油盐。
黑布鞋,青石板,巷子边,步间脚下是悠然自得。
这和我看张老师资料时留下的印象一致无二。后来在微信上沟通时,张老师频频回复“好的”“感谢”“请多指教”等语,语句都很简短,但句句诚恳。也难怪我早早在心底揣测张老师应当是谦逊、和善,亦师亦友般的形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03
与书作伴的求学路
尽管几乎刚从博士毕业就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但张老师的求学经历并没有太惊艳或者说传奇。
“我的家乡在山东济南泰安交界处偏远山村,父母是普通农民,家庭条件很一般,我也不是那种特别聪慧的学生。但相比村里其他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伙伴,我的父母一直坚持让我好好读书,认为读书是改变出路的唯一机会。”张老师将他的求学之路娓娓道来。往后,张老师并不局限于“好好读书”,而是在阅读中肆意探索,在一摞一摞泛黄的史料古籍所堆成的山间,走出了自己的路。
因为山区教学资源匮乏,他高考勉强考上山东地方二本学院,又阴差阳错调剂到了他喜欢的历史专业。这里虽不比名校,但他却遇上了很多好老师,打开了学术视野。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广泛阅读社会科学领域各种书籍,随心所欲思考问题。除了学历史,他还关注当代,喜欢了解国内国际时事,尤其爱看各种政治、经济新闻,又往往刨根究底。就在观察现实、阅读历史、发散思考中,他逐渐养成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
步入研究生后的学习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本科的学习激起了他求知的欲望,他不满足于本科学习,经过一年努力,他如愿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硕、博学业。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全国重镇,有一个非常完备、丰富的资料室,那里有很浓厚的学习氛围。入学以后,他有幸进入史学名家朱英教授门下求学。研究生期间,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料室的藏书,泡资料室成为他的一种消遣方式。只要是没课的时间里,他几乎都在资料室翻阅史料、阅读杂志。以致他以后每到一个新地方,查资料、拍资料成为首要任务。在去宝岛台湾访学的半年时间里,他也几乎都是在查资料、看资料、存资料。
(张老师在宝岛台湾访学留念)
“读书需要信仰和持之以恒。”这句话他身体力行。教育资源的匮乏可能会导致早期学习基础不好,但阅读总是让人不断进步。在广泛阅读中寻找兴趣,在兴趣引导下持之以恒地阅读。史学尤其如此。张老师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史学学习和研究要用笨办法,一页一页翻阅资料,功夫下足了,方能有所收获。但同时,读史不能读死书、认死理。同时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为历史思考提供新思路。张老师就是在古今穿梭与对比之间,不断发散思考,深入研究。
04
与破产法史结缘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当时铺天盖地报道公司破产,爱看新闻的张老师由此知道了“破产”,也记住了“雷曼兄弟”。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受到导师朱英教授的影响,他最早也更多关注近代商业史。在一次漫无目的地翻阅资料室文史资料时,清末营口的“东盛和”破产案进入他的视野,因为有几乎一整册的文史资料都在讲这个案子和相关的商业制度。
此后,张老师在翻阅商会史资料时,越来越多地发现一些商会处理破产案例的资料,而其他地方商业档案中也有很多破产相关的案例。张老师还曾经逐页翻阅晚清民国《申报》《时报》等报纸,这些报纸上也出现了很多破产案例和相关资料。在翻看相关著作文章后,他感觉学界对于近代中国“破产”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对粗浅。在积攒一定史料后,张老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决定将它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张老师参加学术交流会)
在谈到早期研究近代中国破产问题遇到的难题时,张老师总结为两点,即资料和跨学科。
近代中国破产问题学界以往研究较少,相关资料整理缺乏,不得不各地找资料。找史料不仅跑档案馆难,到了档案馆找资料难,甚至找到资料,想要带走资料也难题。
张老师在做博士论文研究时,就曾跑过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学生时代缺乏研究经费,路费、住宿等开销都要自己承担,其间风尘仆仆,艰辛可想而知。面对档案馆小山般的资料,张老师的经验是先将外围资料,做出初步整理和阅读,再按图索骥地去寻找档案资料,不然面对庞杂的档案室,就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状况。
在翻阅破产问题相关资料时,张老师还颇为兴奋地发现民国时期日报是⼀个资料宝库。于是下了不少苦功夫,一页一页翻阅大量近代的日报,在其中找到大量破产案例资料。
而面对跨学科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张老师说自己是历史学出身,缺乏法学学科训练,面对破产问题必须要进行“跨界”。张老师的方法是借助B站、超星学术视频上的网络课程资源学习法学基本课程,同时阅读相关法学教材及著作。经过多年学习,到现在面对破产法的问题逐渐得心应手。访谈时,他还从书桌上找来几本最近读的破产法专著分享给我,表示从中受益良多。
正是如此扎实的研究,让张老师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近代中国企业破产问题研究(1840—1937)”项目研究时游刃有余。
(张老师参加学术交流会)
对于破产问题研究,张老师起初主要关注近代破产法制成长史。张老师的研究跨度从清代前中期直到1935年《破产法》。通过对清代、民国,乃至当代破产法制进程的整体观察,张老师发现中国破产法制建设有着浓厚特点,就是把破产法作为追求“社会秩序”的手段。对于此,他认同陈夏红老师的观点,即破产法被视为一种工具,这点在破产免责设置、优先权设置等方面都有所征兆。
近年来,张老师还从破产案件纠纷入手,思考近代社会经济、法制转型问题。破产案件中利益冲突比较明显,诉讼双方为维护自身利益会寻求各种资源。在不断较量过程,能够清晰看到其中各种新旧制度冲突,进而思考近代中国法制变革曲折性、复杂性,及其对普通人的影响。
在这个话题的最后,张老师说道:“对于近代破产法历史,我个人感觉相比其重要性,我们研究还很不足。粗浅表面研究和套用概念理论研究还比较多,没有真正深入到商业运行中去研究近代破产问题。”
张老师希望破产法学界能够关注中国本身破产法历史,从长时段、本土化角度思考、建构破产知识体系,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在这个领域结出硕果,能够写出一部中国近代破产制度成长史。同时也想从“内史”角度,对于近代破产免责、清偿顺位与优先权、重整、管理人、债权人组织等,在中国近代如何起源及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我希望当学界讲述破产法具体某个问题时,可以从民国时期该问题的本土起源讲起,这样建构和书写中国本土破产的知识体系才可以成为可能。”
05
播撒学术的种子
在谈到如何教导学生时,张老师说学生需要进行适时提点、引导,更需要给予信心和精神支持。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张老师组织初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开展“中国近代史精品论文阅读会”。由他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选取三百多篇不同领域、类型的精品论文。然后,让学⽣兼顾不同类型选取论文,组织学生通过腾讯会议每周进行讲评分享。这样⼀年下来,学生至少能精细阅读四十篇高水平论文,学习、聆听两百多篇论文。经过一年阅读,极大提高了研究生新生的学术素养。此外,张老师还创办一个公众号“读史客栈”,专门分享很多优秀学者的学习、研究的心得,为青年学生提供学习的经验和榜样。
张老师还给我讲述了他执教的第⼀年的⼀个故事。因为指导学生课程论文,张老师接触到⼀位来自辽宁营口的学⽣。而张老师之前研究过清末营口的东盛和破产案,机缘巧合之下就建议她在课程论文选题时可以考虑写家乡营口的商业或商人组织。在张老师介绍下,她得以回家乡营口查阅档案资料,最终课程论文完成的很不错。在这期间,张老师看到了她身上的认真,和她在论文中展现出来的一定历史学素养。在之后的一次聊天中,张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她考研深造。但可惜的是,她的第一次考研的结果并不好。在懊悔、挫败与失落等种种情绪交织下,张老师继续鼓励她。最终,经过一年复习,她顺利考上了张老师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
有一次张老师回母校开讲座,昔日师生偶然见面,张老师能感觉到她进步很大。于是在聊到未来打算时,张老师从她目前的学术能力和当前选题为她详细分析,又结合她未来就业和工作状况,张老师又建议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就在今年,她顺利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正是通过适时的帮助、积极的肯定以及耐心的答疑解惑,张老师在学生心底中下学术的种子,又悉心照养,使其发芽,一步一步走上更高的学术舞台。
06
静静流淌的洙泗河水
张世慧老师如今任教的曲阜师范大学就坐落在洙泗二水之间的曲阜。这里是一个僻静,但同样适合潜心学术研究的小城。
关于“洙泗”,词典上释义是“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
张老师说,光近代破产法史就足够他研究一辈子。洙泗之水闪烁着千百年间的历史光影静静淌来,他躬身舀取属于破产法的那一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