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戴姓是中国第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当今戴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总人口大约有449万。
得姓始祖戴撝,子姓,名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平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君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之旧都,建宋国,定都商丘。宋戴公子撝为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仁而爱民,受国民爱戴,故西周天子赐谥曰“戴”,其后世子孙多以戴公谥号为氏,并尊宋戴公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定义:“分物得增益曰戴”戈乃兵刃,足以伤人,“異"的甲骨文字形像头饰。因此,戴的原义是一种带戈的头饰,即有装饰美化的本义,也是一种保护头颅的武器。最初善于制作和喜好戴这类头饰的氏族称为戴人,所居之地称戴,后来发展为国家。
戴又通载,即车上插戈的战车。后来戴与载的意思有变化,戴表示上,载表示下,以后演变为装载,运载等意思。戴人在其居地建起城堡称为戴邑。戴作为头饰,有引人注目、出类拔萃之意。戴的本义是加于物上。头饰与本义合起来的引申之义为推崇、拥戴、尊奉,成为古代谥法中的褒义之字——“万民所仰日戴”。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戴姓来源主要有二: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立国于商朝时的戴国,伯爵,故城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西周初为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这支子姓戴氏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
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七世至宋戴公,仁而爱民,古代谥法:万民所仰曰戴。戴公之子武公,武公之子宣公,宣公以祖父谥号为氏,并将宋国王位传其弟和,是为宋穆公。所以宋戴公以后的这支直系宋人是以戴为氏,其历史至少有28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子姓戴国也被吞并,另封姬姓族子于戴,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公元前713年郑庄公灭戴国,子孙以国名为氏。戴国灭亡后,一支戴国遗民南迁到安徽当涂市的戴山。这支戴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戴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东汉明帝时有燕姓改为戴姓,也有殷姓改为戴姓,殷原本出自子姓,实为同源。清朝时满洲八旗姓戴佳氏、达尔充阿氏等氏族全部改姓戴,使戴姓家族扩大了队伍,大部分满洲戴姓被同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鄂温克族的戴姓。近代东北地区戴姓的数量异军突起,当与外族的改姓和融入有关。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
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人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人口的35%。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这两省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连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人江南,在这600余年中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间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连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戴姓人口已达449万,为全国第六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宋朝至今1000余年,戴姓人口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江苏、四川、湖南,安徽四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4%;其次分布于湖北、浙江、河南、广东、山东,江西、重庆,这七省市集中了34.1%的戴姓人口,江苏占戴姓总人口的10.3%,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在近600年间,戴姓人口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戴姓的郡望主要有谯郡、广陵、清河等,以谯郡、广陵、清河、独步、避贵、敦叙等为其堂号。“独步”和“避贵”两堂号均出自东汉戴良。戴良怀有奇才,谈吐议论与众不同,傲慢清高。他曾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地方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朝廷命他为司空,他也不接受。由于他的才于和名望,州和郡的地方官要强追他出山做官,他便跑进山中躲避起来。
2、宗祠楹联
席传易学;业擅礼经。
破琴示节;学礼删文。
九灵阴士;五女练裳。
峻节山高;逸情霞举。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3、族规家训
存心:要忠厚,切勿刻薄。要诚实,切勿狡诈。尤要静养,切戒妄念。
敦伦:在家在国,长幼亲疏,恩义相维,情文备至。
谨言:勿恃敏妙,毋字诙谐,一切荒谬戏谑忤人犹显神怒其徵。失仪犹小,遗害者大。凡事关廉节情属疑议者,尤不可轻易。
寡欲:戒淫一节,储善中,谆谆告诫,甚详且尽。即正色,亦有戒期,宜常读而时懔之。
惜字:男妇老幼,皆当奉行,我辈读书,尤宜加倍。
学业: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勿始勤而终怠,勿泛骛而浅尝。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戴姓族谱288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戴姓历代名人175名,占总名人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3%,并列排在第六十七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56%,排在第四十一位。
历史上戴姓的重要人物
春秋宋大大戴恶;西汉信都太守戴德,九江太守戴圣,御史戴遵;东汉司徒戴就,学者、雕塑家兼画家戴逵;唐朝宰相戴胄、戴至德,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南宋诗人戴复古;元朝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明朝画家戴进;清朝思想家、《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画家戴本孝、戴熙,体仁阁大学士戴衢亨,数学家戴煦;民国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国民党将领戴安澜,小提琴家戴粹伦,诗人戴望舒;当代真菌学家戴芳澜,建筑学家戴念慈,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戴松恩,天文学家戴文赛,核物理学家戴传曾,法学家戴修瓒。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商丘市(发源地)宋国遗址
商丘现存的阏伯合,是商部落的始祖阏伯观星纪时的地方,他曾长居于此,死后也葬于此地。中国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都把阏伯台认做中国最早的观星合。宋国11开国之君微子启的墓、祠,三陵台中的宋戴公墓自然是戴姓后人拜祭祖先的正根之地。宋武公墓和宋宣公的墓就在戴公墓附近,其中武公是武氏的先祖,而这几位宋国国君都是宋家的祖先。
游线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溪口村)福建省漳州市(洪坑村)—广东省潮州市(风凰村)
(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溪口村—戴氏古村
温州市楠溪江溪口村,又叫合溪。北宋熙宁年间,戴天旭从仙居蟠滩迁到这里,由于戴氏的勤勉上进,家门日益兴旺,南宋时还出过“一门三代六进士”的官宦世家,其中戴蒙、戴溪、戴侗等,都是当时名震朝野的理学大家。所以合溪最终成为戴氏的家族村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存有“明文”里门等遗址。这里的明清古民居保存依然完好,尤其是宋时所建的荷塘月台和戴蒙建的东山书院是村中建筑的精华。
乘车参考:在永嘉县有直接到楠溪江溪口村的中巴车。住宿:按三星级标准兴建的宾馆有武岭宾馆、天柱山庄、溪口宾馆、美龄山庄,另外剡溪小庄、应梦园也适合旅游者住宿。顺道游:楠溪江古村落群
(二)福建省漳州市洪坑村——戴氏古村
漳州市近郊的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村,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自的后裔。村中的戴氏祖祠“世泽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牌”,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石碑。在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戴氏四兄弟经营粮、布生意。开设当铺,富甲一方。洪坑村气派堂皇,在闽南一带颇有名气。洪坑村自然景观秀丽,是客家土楼的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土楼类型齐全,有着浓厚的客家风情。
乘车参考:在漳州火车站乘出租车到市政府需20分钟,起价4元:在市政府乘9路汽车在天宝镇下车,车程30分钟。车票2元;到天宝镇后租摩托车到洪坑需15分钟,车费3元左右。顺道游:由漳州市西去可到南漳观赏当地田螺坑土楼群。向东可饱览鼓浪屿迷人风光。
(三)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村—戴氏古村
戴氏古村在潮州市凤凰村。此地戴氏于明代自江西迁入,并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因与畬【音“申”】族是邻居,所以彼此在文化方面互有影响。凤凰村在婚姻、家庭、宗教礼仪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至今,村庄布局、宗祠、村庙等主要建筑物,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该村曾是人类学研究的理想模版。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葛学溥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进行社会学调查,且出版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华南农村生活》。
乘车参考:潮州市汽车运输公司(汽车总站)有直达风凰村的大巴,车程1.5小时,车票6元,如果乘出租车前往大概需要10元。顺道游:韩文公祠。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