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正式出炉,《三国志》作者陈寿榜上有名。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作家罗伟章是位“三国迷”,他熟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陈寿亦有独到的研究。
罗伟章
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罗伟章表示,陈寿特别值得赞赏的,是他的历史眼光,历史眼光也即未来眼光。“有人说,《三国志》的重要缺陷,是只有纪和传,无表和志,而我恰恰认为,陈寿不拘泥《史记》和《汉书》开创的范式,正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写清那段历史是他的终极目的,取什么体例,并不重要。他将‘三国’分述,同样是创新。这种写法,既符合当年实情,也表达了一种尊重。”
南充万卷楼下的陈寿雕像
陈寿(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学家。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在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公布前,南充人陈寿从未获得如此大的“流量”。很多人知他是《三国志》的作者,但对他的生平却知之甚少。这也难怪,关于陈寿介绍最权威,也最“详实”的文字资料出自《晋书•陈寿传》,封面新闻记者数了一下这个传的字数,加上标点符号,仅683字。甚至,陈寿的父亲是谁,也是一桩历史谜案。陈父曾经在马谡帐下任参军,作为一位蜀汉北伐军的中级军官,又参与过街亭之战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他的名字竟然在历史上失踪了。而他的儿子偏偏又是那段时期最牛的史学家,岂不是咄咄怪事?
罗伟章是一位敏锐且睿智的作家,他善于从历史的纵深处捕捉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其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太阳底下》里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典范。在采访最开始,我们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三国志》影响如此大,为什么现当代文学史没有任何一部关于陈寿的小说或传记?”罗伟章的回答很简单,太难了,因为史料的匮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晋书》对写陈寿的描写竟如此简单。”
《晋书》
关于陈寿生平资料的“缺失”,罗伟章拿《晋书•陈寿传》举例,史载,陈寿作蜀臣时,宦官黄皓专权,众皆趋炎,独寿不附,但怎么个“不附”法,并无可靠细节。《晋书》还说,陈寿为父守丧期间,得了一场病,就让婢女服侍他用药,此事竟引发当地舆论大哗。(原文: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生病让人伺候,陈寿此举无可厚非,却成了人生污点,《晋书》的记述着实让人生疑。因此罗伟章感叹道:“真是没趣,要从根子上了解这个人,还是只能去他的书里。”
《三国演义》
可是聊《三国志》必会提及《三国演义》。罗伟章对两部巨著均精研多年,他承认:“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就活到阴影里去了,陈寿这个名字,布满尘埃。”他认为,这事很值得思考。《三国志》甫一问世,即获盛赞,说作者叙事精纯,有“良史才干”,说该书“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后世学者,称其“笔高处逼司马迁”,是最低限度的国学必读书。可它为什么会输给千载之下的《三国演义》?
对于这一问题,罗伟章说:“文字障碍并不存在,能读懂演义,大抵也能读懂志书。演义好看,当是首要原因。比如关羽斩了颜良,弃曹营,奔刘备,事情就结了,但在罗贯中笔下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空城计、七擒七纵,根本就没有的事,却在演义里风生水起,巨浪滔天。历史的想象力,输给了文学的想象力。”
《三国志》古籍善本
接着,罗伟章话锋一转,笑言:“只是,世人追捧罗贯中,免不了让陈寿在背后冷笑。他有资格冷笑。要是没有我陈某人的《三国志》,何来你罗家小子的《三国演义》。”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全家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