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157年-232年),字子鱼,青州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著名人物、朝廷重臣,历任郎中、尚书郎、豫章太守、尚书令、御史大夫、司徒、太尉等职务。
华歆早年曾拜东汉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大儒皆为同门师兄弟。因其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所以时人又将他与管宁、邴原三人合称为一龙,而华歆则为龙头。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华歆投奔曹操,成为曹操的幕僚之一;曹魏太和五年(232年),华歆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敬"。
曹魏太和五年,华歆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五岁!
华歆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里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只不过其人物形象却着实令人不敢恭维。因为在罗贯中的笔下,华歆基本上就是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狐假虎威、为虎作伥的小人得志形象。
事实上,"助纣为孽"、"为虎作伥"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给华歆定下的评语,例如在《三国演义》第66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中,罗贯中就曾作诗讽刺华歆逼杀伏皇后的恶行,诗曰:
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
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助纣为孽"、"为虎作伥"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给华歆定下的评语
然而,正史上的华歆,除了逼杀伏皇后、逼迫汉献帝退位等恶劣事迹被记录在案以外,关于他的人物评价却表现出了两个极端情况。即和《三国演义》对华歆恶评如潮截然相反的是曹魏君臣和后世史学家大多十分推崇华歆的个人品德。
例如魏文帝曹丕就曾评价华歆道:
司徒(指华歆),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此三公者(指钟繇、华歆、王朗),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曹丕曾赏赞华歆为“国之俊老”、“一代之伟人”!
再例如曹植也曾点评华歆道:
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曹魏重臣陈群也曾评价华歆道:
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曹植、陈群都曾盛赞华歆的个人品德!
而后世史学家在编纂个人传记时,也曾盛赞华歆的个人品行,例如陈寿在《三国志·华歆传》中就曾赞道:
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而西晋史学家华峤也曾在《汉后书》(没错,就是《汉后书》,范晔的《后汉书》即以华峤的《汉后书》为底本之一)中盛赞华歆道:
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陈寿在《三国志》、华峤在《汉后书》中都曾盛赞华歆的个人品德!
应该说,这些曹魏君臣和后世史学家对华歆的评语都算是一种相当高的人物评价,尤其是陈寿曾赞美华歆"清纯德素"、"一时之俊伟"。这和前文所说的种种恶评几乎截然相反、判若两人。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将华歆简单地看做"助纣为孽"的卑鄙小人,还是过分地强调华歆的"品德高尚"。这都存在把复杂的历史人物平面化、简单化的倾向。
关于如何看待华歆这个人的问题上,我们或许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华歆这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并由此获得新的认识。通过考察前人对华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和民间极尽贬低华歆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这其实有所偏见;而曹魏君臣和后世史学家极力赞美华歆为"品德高尚"之人,这其实也有所欠缺。两者都属于片面之词、一家之言。
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华歆这个人物!
一、华歆的"助纣为孽"、"趋炎附势",其实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得益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华歆在民间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趋炎附势、助纣为孽的篡汉之贼形象。
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里,华歆起初是豫章太守,当江东猛虎孙策率军在江东地区攻城略地时,华歆自知不敌,就主动投降了孙策,但一直未得重用。赤壁之战后,孙权采用顾雍之策,企图制造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坐享渔翁之利,于是就派遣华歆为使者,北上觐见曹操。使命完成后,华歆随即被曹操任命为大理寺卿,留在了东汉朝廷,自此以后,华歆就成为曹操的幕僚之一。
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里,华歆是在赤壁之战后才投靠了曹操!
由于曹操大权在握、擅权凌上,所以汉献帝与妻子伏皇后就想借岳父伏完之力来诛杀曹操。但事迹败露,华歆随即奉曹操之命率兵入宫,并最终在墙壁夹层中找到了伏皇后,于是华歆亲自动手揪着伏皇后的头发,将其从墙壁夹层里拖了出来。最终,华歆还特意将披头散发的伏皇后带到汉献帝面前,当面将其杖杀了。
数年后,曹操病逝于洛阳,群臣还在议论世子曹丕应该如何继任魏王爵位时,华歆便急忙从许昌赶来洛阳,并拿出汉献帝的诏命,确立了曹丕继承魏王爵位的法统正当性。华歆之所以能如此神速,那是因为华歆早料到此事,所以自行书写了一份爵位继承诏书,并威逼汉献帝追认。而华歆也由于此等功劳而成为新王曹丕的亲信,得以继续身居高位。
待至曹丕想要代汉自立的时候,华歆又深谙曹丕不想承担世间骂名的念头,于是又主动扮演了逼宫的黑脸,主动率领百官强逼汉献帝禅位给曹丕,由此华歆又成为曹魏开国的大功臣。
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里,华歆不仅逼杀了伏皇后,而且还率领百官逼迫汉献帝让位!
应该说,华歆当年率兵逼宫,逼杀伏皇后的恶行确实有些暴虐不仁,而罗贯中对华歆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民间百姓对华歆的看法,甚至还极度强化了华歆的恶劣形象,这在后来许多民间戏剧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湘剧《华歆逼宫》(京剧称之为《白逼宫》、川剧称之为《血带诏》)就着重描写了曹操派华歆率兵入宫捕杀伏皇后,而华歆则将披头散发的伏皇后强行拖出,并带到汉献帝面前,当面将其毒杀的故事。
再例如京剧《受禅台》(又名《献帝让位》)也曾着重描绘了华歆小人得志的形象,在该剧中的汉献帝刘协,挂白须,着素衣、手捧玉玺,满怀丧国之痛,唱腔凄惨;而太尉华歆则金冠玉带,翎羽高挑,手持利剑如驱使奴仆一般地驱使着汉献帝。
京剧《受禅台》剧照!
应该说,华歆在《三国演义》里的种种恶行和他在正史中的活动轨迹大致吻合。但是,为了强化华歆"趋炎附势"、"助纣为孽"的卑劣形象,罗贯中又通过各种手段对华歆的事迹有所改动。而这些改动中,最为紧要的手段就是刻意淡化事件背景以突出华歆的恶行。
例如华歆亲自动手,揪着伏皇后的头发将其从墙壁夹层里拖出的事迹,这在历史上已经得到公认了,就连曹魏君臣也毫不讳言地记载了此事。《三国志·皇后纪》就曾记载道:
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
华歆确实曾经将伏皇后从墙壁夹层里拖出来,但却没有将其当着汉献帝的面杀死!
然而罗贯中觉得《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还不够惨烈,于是就在《三国演义》中增加了许多桥段来进一步凸显华歆的暴虐。诸如特意将伏皇后拖到汉献帝面前处死,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华歆以杖杀的方式残暴地处死伏皇后等情节均属于添油加醋。
事实上华歆并没有当着汉献帝的面杀死伏皇后,而只是将伏皇后带到冷宫幽闭了。而伏皇后最终也是死于幽闭,而非杖杀。
华歆并没有当着汉献帝的面杀死伏皇后,而只是将伏皇后带到冷宫幽闭了!
其实,罗贯中添油加醋地描绘华歆逼杀伏皇后的暴行倒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还通过淡化事件的前因后果来着重突出华歆的恶行。《三国志·皇后纪》曾详细记载了伏皇后事件,史载:
后(伏皇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伏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大怒,遂逼帝废后。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华歆之所以要杀死伏皇后,其实是奉曹操之令行事而已。而曹操之所以要杀死伏皇后,也是因为伏皇后事先企图刺杀曹操。这件事本来是曹操与汉献帝之间因为政治利益而爆发的政治冲突。然而经过罗贯中的刻意描绘,华歆反而成了刻意诛杀伏皇后、并在汉献帝面前耀武扬威、狐假虎威的小人。这样一来,华歆的恶毒形象就更加根深蒂固了。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诛杀伏皇后事件,也是华歆首次替曹操办事,从此就有了一个经典的恶人形象。
华歆之所以要杀死伏皇后,其实是奉曹操之令行事而已!
也就是说,华歆当年之所以率兵逼宫并杀死伏皇后,那是因为他作为尚书令,是奉丞相兼魏公曹操的命令去诛杀密谋叛乱的伏皇后。华歆实际上只是奉命行事,而且诛杀伏皇后的方式远没有那么暴虐,只是将其带至冷宫而已。
应该说,罗贯中确实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对这段史实的处理极为巧妙,不动声色地就让华歆为曹操背了口大黑锅。
华歆奉命行事、并以相对体面的幽闭方式杀死伏皇后的事迹被罗贯中添油加醋地描写为狐假虎威、助纣为孽地逼杀伏皇后后,其形象自然极度丑恶了,这就是民间对华歆的基本印象了。但是,极力贬低华歆为趋炎附势之徒的形象,这完全是罗贯中艺术创作的需要,和真实的历史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华歆只是个替曹操背黑锅的人罢了!
二、华歆的"品德高尚"、"乐善好施",或许被长期忽略了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此时正值董卓当政、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时代,被董卓裹挟着的汉献帝任命华歆为扬州豫章郡郡守,自此以后,华歆也成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地方诸侯了。
华歆在担任豫章太守期间,一向清静无为,不烦扰百姓,所以当地百姓官吏都很拥戴他,以至于当扬州刺史刘繇病死后,扬州百姓都纷纷推举华歆为新任扬州刺史。只不过华歆坚持认为没有皇帝诏令而自行赴任,实在不是臣子所为,所以坚决地拒绝了百姓的提议。
然而当地百姓却极度渴望华歆能够接任扬州刺史职务,所以就一直在郡守府外守候着,就这样一连过了几个月,华歆多次婉言谢绝后,这些百姓才最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华歆担任豫章太守期间,一直清静无为,不烦扰百姓,因此深得百姓爱戴!
而当东汉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大军压境、兵临城下时,华歆也没有为了一己私利而发动百姓为他苦战不休,反而主动开城投降了孙策,就这样使得豫章百姓免于战火荼毒。
我们或许可以说华歆胆小畏战,也可以说华歆不谙军事,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华歆为政期间爱惜民力和休养生息的执政策略,以及华歆甘愿一人投降而不愿全城百姓饱受战火摧残的爱民之心。
要知道,在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割据时代,无论是雄踞数州的大诸侯,还是割据数县的小军阀,其政治野心都不算小,而为了达成其个人野心往往都是穷尽手段地压榨自己治下的百姓为自己征战不休。可以说,乱世枭雄要想开疆拓土、一统天下,这一路上就需要无数白骨为其修桥铺路。
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人物,我们自然也十分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手段,但对于那些身处乱世,却有一颗保境安民之心的诸侯,我们或许也应该对他们抱有一份尊敬,毕竟乱世之中的普通百姓恐怕更渴望保全性命、安居乐业,而不是为诸侯血战、命丧沙场。
我们或许应该对那些身处乱世却有一颗保境安民之心的诸侯多些尊敬!
另外,不同于《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华歆是赤壁之战后才投奔曹操。正史中的华歆是在官渡之战时就投奔了曹操。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以汉献帝诏令的形式要求孙权将华歆送到许昌,孙权虽不想让华歆离开,但华歆却对孙权说:"您因为遵奉皇帝之命,所以才和曹公结下了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巩固一下,岂不更好?今天您强行将我留在江东,只不过是养一个废物罢了。"孙权最终答应送他入京。
而且就在华歆即将远赴许昌时,还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而这件事或许也能说明华歆"不好钱财"的品性。
在正史中,华歆是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就投靠了曹操!
当华歆的亲朋好友听说华歆即将前往许昌的消息后,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人都纷纷赶来送礼相贺,其贺礼高达数百金。而华歆虽然来者不拒,但暗中却在赠礼上都作了标记。待至临行之日,他把那些礼品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我绝对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到的礼品很多。但我如果带着这些钱财上路,恐怕就有被杀的危险了,希望亲朋好友们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吧!"
很显然,华歆是以"带财上路,颇有危险"的理由来退回众人的贺礼,而众人最终也只好各自收回贺礼。华歆不贪图这数百金的贺礼,但也不愿意因此伤害亲朋好友的馈赠之情,故而以此方式退回贺礼。由此可见,华歆应该是一个不好钱财且办事得体的人物。
华歆是一个不好钱财且办事得体的人物!
华歆自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从东吴阵营转归曹魏阵营后,其安贫乐道,乐善好施的品性始终如一。华歆在曹魏阵营的官职一直在升,但其家产却并没有增加,这是因为华歆总是将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拿出来赈济贫苦无依的亲戚朋友了,以至于他自己家里连十斗的存粮都没有。史载: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华歆一直都安贫乐道、乐善好施!
不仅如此,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里,在那个奴婢满大街的时代里,华歆是少有的不招奴婢、不养奴婢的权贵。更重要的是,每当曹魏朝廷公开赏赐高官们一些奴婢时(是的,三国时期奴婢遍地,养奴风气盛行,连朝廷都以奴婢为奖品而赏赐给大臣们),其他大臣都心安理得、甚至洋洋得意地使唤那些奴婢时,只有华歆主动恢复她们自由身,并允许她们自行嫁人。史载:
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
如若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怎么可能在大家都心安理得地使唤奴婢时,反而主动恢复那些奴婢的自由身呢?
如若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怎么可能肯主动释放奴婢呢?
除了《三国志·华歆传》所记载的种种事迹外,《世说新语》还曾记载了有关华歆的几则小故事,而透过这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我们或许也能从侧面了解华歆与众不同的做事风格。那就是要么不做善事,如若做善事,就必须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第一个小故事是华歆当年与郑泰等同僚从小路步行出武关,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只有华歆说:"不可以,现在处在危险之中,无论祸福患害,都要讲究一个'义'字,现在无故接受一个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现在接受了他,将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抛弃他吗?"
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了老人。
华歆一向是如若决定做善事,就必须做到底!
第二个小故事是华歆当年曾和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
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华歆说:"最初我犹豫该不该带他,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
华歆做善事从不半途而废,一向是好人做到底!
结语
在任何一段风云诡谲的乱世里,究竟该忠于腐朽没落的旧王朝,还是该尽力辅佐朝气蓬勃的新王朝,这一直都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而且这个选择往往也是忠臣和英雄的分水岭。
具体到身处东汉末年那段乱世的华歆而言,他究竟该为了传统的忠心而苦苦维护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还是该为了保全天下百姓而尽心竭力地辅佐新君呢?很显然,华歆选择了后者,从这个角度讲,华歆肯定不是一个忠心的汉臣,但是他仍然不失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心系百姓、乐善好施的人物,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物。
而华歆自知自己没有能力终结乱世的时候,也自知自己无法约束他人的时候,他往往也只能从自身做起,从约束自我做起。他担任地方官就尽力做到休养生息,他做到三公级别的高官时就尽力赈济贫弱,释放奴婢。这是华歆所能做到的最高程度了,而这个高度,或许也足以令世人尊敬了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