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233 ——297年), 字承祚,西晋史学家、文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幼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 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国志》中的《魏书》、《吴书》, 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蜀书》 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 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以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魏、蜀、昊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 《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 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景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 之属,《江表》、 《吴录》 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
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然而,《三国志》 也有其不足之处,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也是一大缺欠。《三国志》 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