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方志河北”,我们一起长知识!
潜心史志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记定州市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现任史志年鉴主编韩振京
央视四套大型文献片《文武安邦汇定州》
他,是一位史志战线的老兵,埋头于方志工作,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一干就是35年;他,是一位兼职考古工作者,主持了中山墓室、中山国王城遗址、王村商周城堡遗址等考古断代,踏遍了定州城乡田野;他,是一位古城建筑规划的形象设计师,参与了定州古城定位、文博园项目科学论证及主持了城市肌理、广场文化元素及符号、街道小品雕塑的设计布局。他,还是一位业余影视演员,频频出现于央视和省、市电视台,作为文史专家接受专题采访。他,就是被干部群众誉为“国宝”的方志专家、原定州市方志办主任、现任定州市地方志主编韩振京。
会同中外学者瑞士考察
一、30年来励志于史志天地,耕耘于古籍原野,拼对历史的碎片,采撷着定州历史的数千年文明
韩振京同志自幼喜欢文史,参加工作以后就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特别是从部队转业到家乡专业从事地方志编撰工作以后,孜孜以求,勤奋有加,他选修各类历史文献,兼及文博考古知识、社会学、民族学、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积字储宝、厚积薄发。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所有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学术钻研和史志开拓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州有着修志的传统,自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第一部《定州志》问世,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定县志》印行,近500年间共有10次修志。时隔50年,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开始在全国普遍兴起,定州修志则是晚于全省五年被地区督促通报的情况下,于1989年10月,韩振京同志“临危受命”,几经努力好不容易才勉强支起了个“日当桌子夜当铺,人去出门锁空灯”的小摊子。一切白手起家,筹建初创。当时的光杆司令,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身为主任、主编的他,深深感觉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不顾条件艰苦,常常吃住在单位,全身心、全天候的投入到筹建工作之中。人手欠缺,资料匮乏,业务生疏,可他硬是顶着压力迎难而上,四处找资料、找教材,拜师求教,认准打铁先得自身硬,首先自己要过专业技术关,尽快由外行变成内行。为了延伸“外脑”,提升智识力和影响力,他千方百计的做争取领导的工作,他采取“挂急诊”求助“尚方宝剑”,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为修志顾问。广交社会贤达、老学究、老百事通,献计献策提供帮助。很快理顺了关系,组建起班子,使修志工作顺利纳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在他的努力争取下,一是将编修《定州市志》作为政府年度工作要点之一,列入全市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二是将软项指标量化分解到部门单位,政府主要领导同各部门一把手签订责任状,形成众手修志的大气候。三是实行“倾斜”政策,人才上在全市遴选,经费上予以“优先”,工作上“重点保护”。三条措施切实保证了工作全面有效展开。
工作中他和他的同事们骑车下乡每天往返百余里,路上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到外地搜集资料,住低档旅馆,平时在机关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的事更是司空见惯。有些人称他们是“傻子玩命”。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这种干劲、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奔波在田野地头间,伏案在青灯黄卷旁,继晷焚膏,躬耕不辍,十年如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定州市志》。就是这样一部著述,历经七易篇目,八改书稿,可谓十年磨一剑。该志30编153章192万字,1998年底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印刷,1999年元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开春满园。《定州市志》的编纂如雨后春笋带动了各专业志的蓬勃发展,他先后编审指导了《定州市教育志》《定州市城建志》《定州市农机志》《定州市科技志》《定州市叮咛店区志》《定州市土地志》等十余部300万字的资料著述出版印刷。另有《定州市工业志》《定州市二轻志》《定州市畜牧志》《定州市水利志》《定州市土壤志》《定州体育志》等16部专业志编撰成稿,为相关部门保存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激活历史,活化地域经济,整合人文资源,他又和同事们一起,调查研究,广征博采,编写出版了《定州简史》《定州风物志》《定县地名资料汇编》《中山文化纵览》《定州历史名人图谱》《定州历史编年》等定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整理印刷再版了清代道光年间《直隶定州志》(上下卷)。
据不完全统计,韩振京本人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著述达300余篇。为提高定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方志卷》《中国地名大辞典》《河北地名词典》《改革开放三十年》等许多国家级、省级重点出版工程项目的有关内容条题撰稿。完成《河北年鉴》《保定年鉴》(1990至2008)年度十八卷本定州卷的撰稿。完成了大型丛书《保定历史文化概览》和《保定大事记》《保定三年大变样》《保定市志》《保定修志纪实》《保定读本》《方志编纂述论》《保定南下干部纪实》《保定老照片》和《河北千年古县》等多部大型文献著述撰稿供稿。
今天,当我们在闲暇之余翻阅古老定州如此丰富的人文史料时,当我们向远道而来的宾客绘声绘色讲述沉封千年的历史人物故事时,定州人没有忘记那些为史志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同事们曾提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市人大机关的一位同志去山里郊游捡回一些石头玩物,他一眼便看出其中一些可能是古生物化石。星期天的一大早就驱车去一百多公里外山坳里转了一整天,天黑才回到家里吃饭,采集到的化石标本被一些专业人士认定和定州大沙河里发掘的古菱齿象牙化石同属于一个地质年代系第三纪晚期及更新世猛犸象、剑齿虎等古生物化石。谈起这些,韩振京深情地说:“定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有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我们不是要在三坟五典中寻找什么发明权,也不是要在历史的辉煌中寻求什么心理上的安慰,而是通过拼对历史的碎片,透过先人留下的遗存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不能让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毁在我们手里,从而找回当代人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珍视千百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传承民族文化历经风雨的淘汰而留下来的薪火,它是民族精神构成的基础和文化标识,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与价值,守护它就是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延续祖先的梦想并努力成为现实,同时也是维护当前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独立和主权。”听着这质朴、发自肺腑之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史志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央视十套专题文献片《千年古县——定州》
二、30多年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是今日定州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一位实力派学人
30余年的矢志不渝,对定州历史文化研究和对方志事业的历史性贡献,被社会誉为“活辞典”,被业内人士称为“市宝”“国宝”。的确如此,“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韩振京博览群书,历史地理、诗词文赋、文学艺术无所不包,他的同事们都称他“万事通”。
田野考古,文化调查,风吹日晒,对韩振京来说是常事。正是由于他的用心,在城内发现并找回了定州明代进士刘澍一品诰命夫人碑、唐代石府君墓志铭残盖、义勇武安王庙碑等,这些文物在旧志中多有记载,但早已失落多年。
韩振京同志对文史工作的热爱可以用痴迷执着来形容,翻阅浩瀚的古籍来补史是常事,同时,也不放过每一次向省内外专家学习的机会。定州开元寺塔自建成以来,历经千年,留下了众多文人骚客的墨迹。但奇怪的是竟找不到通晓佛学曾任知州的苏东坡登塔的痕迹,是大师基于公务无暇攀登,还是因为年代久远而被岁月湮没?这一问题,成为韩振京等人长期苦苦思考但始终没有答案的一件事情。他作为定州开元寺塔维修的积极参与者,数次向参与指挥的施工的省内外专家建议,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每一块图文进行探究。时间到了2000年8月底的一天,作为修复工程的主要指挥者,河北省考古专家谢飞等人登塔查看塔顶宝刹修缮情况,当他们一行攀到三至四层塔道时,其西侧的一款墨书题记中“东坡”二字令人眼前一亮,专家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与苏东坡登塔有着某种关联。执着严谨的专家谢飞等人很快彻底弄清了题记的全文内容。根据时间推算,此时距苏东坡离去27年,当年苏东坡留在宝塔绝顶西南面塔上的题记早已无踪,但是宋代至和年间的这款题记却证实了苏东坡登塔的史实。每每谈到这些,韩振京总是感慨地说,正是老一辈文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和严谨求实的学风,给予了自己无形的力量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韩振京在对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将自己一味地关在学术的象牙塔,而是脚踏实地、着眼长远、积极探寻宣传定州、让定州古老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片《千年古县·文武安邦汇定州》《魅力定州中山古都》《不朽的哀歌》以及河北电视台《北国风光》《一代文豪苏东坡》《今日定州·文化名城》等制作,并接受专题访谈及出镜解说。定州电视台为他录制播出《文化使者》《魅力定瓷》《太极》《定州地名故事》《人文中山·魅力定州》《神秘的定武兰亭》《台标演绎》《乡里乡亲说古城》《国庆前后话巨变》等二十余部专题片。
2010年在苏黎世大学参加《中国的民族志民族学》国际研讨会发言
三、30多年来,韩振京痴迷方志,执着方志,奉献方志,他站在时代前沿,在困难中创业,在探索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行
韩振京在人生的黄金时段,在自己的而立之年服从工作需要调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如果对一个谋官位的人来说这样的变动就是走下坡路,当时同事们认为他是被发配、坐“冷板凳”。韩振京从来不这样认为。他始终以方志工作为定州“大文化”的起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其中。
时光到了1995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光顾了定州古城,位于城内李家湾的高大中山汉墓的一侧封土被泡出了一个直径约一米的深洞,只见洞内漆黑异常。经请示上级批准,文物部门随即对其进行发掘清理。打开墓室后发现,这是一个大型砖室结构的墓葬,封土高7米,墓室南北长36米,东西宽10米,由甬道、东耳室、西耳室,前、中、后室组成。该墓多次被盗,墓主人是谁却一时无从认定。2007年初,时任市委书记刘宝玲找到韩振京说:“振京同志,能不能把这个汉墓的情况搞清楚,不能总是摸不着头绪让人猜谜啊。”接到领导下达的任务后。他根据文物管理部门一些同志的研究成果开始了一年多的勘察、丈量、翻阅资料、技术比对和走访。终于根据墓的形制、规格、墓壁题字、随葬明器以及风物纪年、时代文化定位将该墓确定为西汉中山孝王刘兴墓。这个结论结束了千百年来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凝聚着韩振京同志的心血。
关心家乡建设、与城市同成长共命运是韩振京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也成了他努力做好方志和文史工作的持久动力。城市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也是韩振京同志始终关注关心的内容,是文史工作最艰难曲折和十分棘手的问题。定州地下文物埋藏丰富,随着定州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地下文物受到破坏,历史文脉受到威胁。韩振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每当有新工地开工,他总是亲自去看一看、问一问。通过这种形式他初步确定了宋代之前定州城垣轮廓,两汉中山国王城位置。
由于他具有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的双重身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先后参加了定州博物馆陈展方案、开元寺塔陈展方案、贡院陈展方案、中山墓室陈展方案、文博园及古州衙署、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复建等研究论证工作。主持了城内汉代中山墓室的考古断代及最后历史定位工作。参加了定州“千年古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料撰稿及申报工程。参加了定州建设文化大市实施意见、定州文博园建设一期二期规划研究论证。定州市三城战略(恢复古城,改造旧城,修建新城)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主持了定州全部文物景点景区的定位及解说文字通稿工作。这些,他都向世人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定州市委书记赵志栋2015年春节到家慰问
四、工作没有份内份外,修志者就不怕“逆淘汰”,坚守事物的本真和灵魂的真实
韩振京是位多面手,长期以来,许多领导和部门都喜欢他出来帮助质难释疑,并且做到有求必应。他不是文博专业,但能够承担重大课题研究,而且做得很好,让专家们叹服。特别是有些独到见解,甚至是改写历史,刷新纪录。
在我国古定瓷学术研究界,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定州城内无窑址”,这种说法后来被他的小小发现所打破。事情发生在2013年定州旧城改造中,他愣是踏遍了各施工现场,会同圈内好友采集到成吨的古瓷片、古窑具、古窑变、古窑裂等标本,并通过现场发掘和资料考证,最后得出结论,第一个站出来向“定州城内无窑址”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通过大量有力证据,纠正了学术界以往过时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还有定州塔的营造和落成年代上,由于人们所使用的资料和站位角度不同,在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关于定州塔的始建时间,有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之说。工程告竣年代则有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和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二种。他经过将所有的原始资料逐一进行细致的梳理后认为,定州开元寺塔系宋皇诏建工程,在正式开工之前,必须经过缜密的筹划和精心准备,所以,才有宋祁在《景文集》所注“至道乙未经始”之说。但开元寺塔实际开工营造日期,应以元大德碑所记之“咸平四年七月十八日”最为可信。至真宗乾兴元年,塔的大部修建完成之后,或因经费不支和工程上的其它因素,不得不作暂时停顿。故宋祁在《修塔记》所称告一段落。其后复工继续,至仁宗皇祐四年才结尖了毕,主体工程封顶。而附属工程则延至至和二年始告完成交付使用。这一论点的确立,纠正了以往对定州开元寺塔始建和告竣时间的说法混乱及认识上的错讹。
在位于唐河沿岸的王村之西南,有一座高于河滩7米,面积约151米×130米的土平基,周围曾发现商周墓葬或大面积战国墓群。在墙基附近还发现过许多殉坑和人骨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市有关部门一直根据原有资料,对外公布为战国古城遗址。2016年以来,为了搞清其年代和文化价值,韩振京会同有关专家数次现场查勘,寻找有力证据和标本,请老文物工作者和当地人士一同研究探讨,最后被权威专家认定,该城堡最初为商周古城堡遗址,上部叠压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及对照战国时期城建规制,王村遗址很可能是战国“顾”城。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定州地域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迁以及战国中山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看到这些,许多好心朋友提示他,现在是市场经济,你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份内份外的事干了那么多,钱又不多挣,不是太难为自己吗?面对这些劝慰,韩振京总是笑容可掬地回答说:“人吗,很大程度上是为他人、为社会活着,活的才有价值、有担当才有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讲,做事就没有份内份外,我仅仅是尽其所能罢了”。平平淡淡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被人们尊称为老师和长者的精神世界及为人操守。
在几十年的专业工作生涯中,同事们常听到他说的一句话:“精神生活是人的高级天性的实现,是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人与人之间重要的区别不在于物质上的贫富和社会方面的境遇,而是内在的精神素质把人区分出了伟大与渺小,优秀与平庸。古人讲修志要秉笔直书,现代人说实事求是,就是要坚守事物的本真和灵魂的真实。只有对天道的敬畏,对科学的崇尚,对真理的追求和道德的良知,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所写的文稿以及许多发言材料,文风严谨,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用那颗执著、沉郁、深广的心灵,打动了每位读者和观众。
在2009年的“定州市精品图书发行会”上,他的一篇“史志工作者的真情告白”,让原本有点嘈杂的会场顿刻鸦雀无声,本来是按照与会单位下发文件,但是仍有没领到文件的乡镇干部散会后把剩余的文件发言稿要去拜读。
在2014年由河北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山文化”研讨会上,他的一篇“从定州地域历史遗存及文化印记,管窥古中山国流风余韵与物化传承”发言稿,赢得了光明日报社常务副社长李春林、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孙晓、北京文物艺术品学院院长宫文武、中国人民大学黄家亮教授等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择要刊登了他的文章。2010年8月,曾经和他一同参加瑞士苏黎士大学“中国的民族志与民族学国际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国社科院民俗研究所的叶涛教授说:韩先生的《河北定州近代以来的乡村医疗和乡村医生》这篇论述,把握宏旨要义的学术姿态,驾驭史料的从容淡定,才思敏捷张驰有度的大家风范,让听者无不置身其境。
然而一切事物都带有两重性,当一种思潮袭来的时候,洁身自好的他也曾感到过严重的水土不服。面对社会的浮噪,他苦恼过,迷茫过,但最终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了下来。他以司马迁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来换取民族应有尊严,以自己屈辱的身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为鞭策,默默无闻笔耕不辍,完成了一部部史志著述和地情丛书。
编纂出版的部分文史资料著述
1983年,编辑出版了《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荣获河北省地名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年编修出版了《定州市教育志》,荣获河北省地方志优秀志果一等奖。1998年10月,编纂出版了《定州市志》,该志荣获河北省第一届修志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编写出版《定州简史》。2000年8月编写出版《定州市第一届修志文论集》。2001年8月印刷出版《定州风物志》。2006年6月编辑出版《中山文化纵览》。2007年10月编写出版《定州历史人物图谱》。其后连续编辑出版《定州年鉴》07、08、09卷。2008年12月整理出版清道光年间《直隶定州志》。2010年重修印刷《定州简史》。2013年5月《定州市志》再版印刷。2014年8月主编的180万字的《定州市志》(1990-2008)交付九州出版社出版印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15年12月主编的14.7万字的《定州读本》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12月,主编的20万字《定州历史编年》和《定州年鉴》(2014.2015)卷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着手了《邢邑镇志》《邢邑村志》的编纂和大型文献资料图书《中华平教会定县实验区文献全卷》资料搜集工作。
截止2016年年底,他所主编出版的资料著述达22部约1400万字。每每提及这些,他总是淡淡一笑回答说:“那都是过去的事,况且都是集体的智慧完成的,不能归功个人”。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韩振京总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谢绝了《定州日报》记者和著名作家江敏、赵德水对他个人设的专访。2014年春节前夕,市委书记赵志栋亲自上门慰问这位潜心修志突出贡献者。当书记一行离开后,知道了消息的小区许多居民相继登门祝贺,也都为小区拥有这样一位文化名人由衷感到骄傲。
服务人民群众
服务领导决策
服务中心工作
宣传河北省情
方
志
河
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