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治,是我国古代县政府的驻地,又称“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今天要讲述的就是千年古县东明县的县治简史,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东明县的了解。
东明县,史称东昏、冤句、离狐、南华。据《大名府志》记载:“秦始皇东游至户牖乡,昏雾四塞,不能进,故名其地为东昏”。户牖乡,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登基继位,同年,始置东昏县,以户牖邑为县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还是一个“起名皇帝”,如天水、敦煌、酒泉、获嘉、闻喜、云南、六安等地名均是其所起。
公元8年,新朝建立,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制措施,史称“王莽改制”,内容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等。而王莽却是一位“改名皇帝”,据说,王莽当时修改了91个郡名、730多个县级政区名称。
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王莽改东昏县为东明县,东明自此得名,这是“东明县”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昏”到“明”,不管是量的积累还是质的突破,“东明”这个名字还是修改得非常成功的。
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东汉建立,作为开国皇帝的刘秀对王莽所修改的地名进行了“拨乱反正”,东明县又改回了东昏县。
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
223年(三国魏黄初四年),废东昏县为东明镇,至此东昏县在存续363年之后退出了中国郡县制度的历史舞台。自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归晋,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宋朝时期。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府,史称北宋。
宋朝开封府东明县
963年(北宋乾德元年),也就是东昏县废止的740年后,东明县再次回归中国郡县历史,以原东昏县辖地复置东明县,县治位于所东明镇,隶属于京畿路开封府,县域在今兰考县一带。
北宋时东明县东北有一个县叫做冤句县。冤句,又作宛朐、宛句,秦朝时设立,置县年代无考,《太平寰宇记》载:"境内大沵沟,一名冤水"而得名,1086年改名宛亭。冤句县是黄巢、张齐贤、卞壸、温子升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冤句县北面还有一个接壤的县叫离狐县,西汉(约公元前200年左右)始置离狐县,至724年(唐天宝元年)改为南华县。离狐县是庄子、徐茂公、刘宴等历史名人的故里。
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朝军队攻破宋朝首都东京(开封府),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变,宋朝南迁。1128年6月东京城第一任留守宗泽去世,7月时任北京大名府的留守杜充被任命为开封尹、东京留守。这年冬,金朝举倾国之力再次南下准备彻底肃清南宋抵抗力量,杜充采取“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史称“杜充决河”,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判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杜充决河改变了黄河的流向,对黄淮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1168年(金大定八年)六月,黄河再次大决口,“是岁,金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南华县城、宛亭县城均毁于这次河患,同年这两个县的建制被废除,两县原辖地并入东明县。
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监察区不具有行政区划概念。金朝时,正式把“路”升级为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制度,路为一级行政区。
1168年对今天山东省的历史沿革来说也是重要的一年。金朝政府把北宋时期设置的京东东路监察区、京东西路监察区分别升级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治所分别是益都府和东平府。这是“山东”作为政区之名的开始。“山东”一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不是行政区划,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朝南京路、大名府路、山东西路
1168年的黄河决口不仅冲毁了南华、宛亭,还淹没了兴仁府治,府治被迫从济阴县搬迁到了北魏之乘氏城,兴仁府复为曹州。这时,并入南华县和宛亭县的东明县所辖地域达到了历史最大值,金朝政府也对东明县区划做出了调整,将东明县从开封府划入曹州,曹州隶属于南京路,时曹州下辖济阴县、定陶县和东明县共3个县。
金朝曹州
1218年(金兴定二年),东明县治北徙入冤句县故地,县治位于今天的东明集镇,原东明县治废为通安堡。
1232年(金天兴元年),析东明南部六乡置兰阳县,县治在原东昏城。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兰阳县治先后迁于韩陵、马村(即今兰考县城关镇)。兰阳县建制的同年,又割考、襄、东明等部分属地置仪封县。1312年(元皇庆元年)、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仪封县治又分别迁至黄陵岗、白楼。1824年(清道光四年),仪封厅并入兰阳县,设“兰仪县”。1909年,为避清帝溥仪名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1954年,兰封县与原考城县西部区域合并,新成立河南省兰考县。
考城县也是一个千年古县,建制于公元77年(东汉汉章帝二年)。自东汉至元代,县治一直在今民权县林七乡西南。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考城县治迁至原东明故地,筑新城于堌阳镇。1784年,仪封县因水灾,以仪封、阳等七里划归考城,留六多八里改为仪封厅。1949年,考城县治由堌阳镇迁至张君墓镇。1954年考城县建制被撤销,原县域东部并入民权县。
所以,河南省兰考县和山东省东明县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沿革,共享金朝以前的东明历史。今天兰考县城主干道的兰阳大道、济阳大道、东明大道均是兰考县对其乡土历史传承的一种纪念。
东明县治北迁冤句、离狐故地,及析出兰阳、仪封二县,基本奠定了今天东明县的地理版图。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黄河决东明响子口,为避水患,县治迁至云台集(今西堡城)。这次黄河决口给东明县造成了巨大损失,致使县内人口聚减,并导致了县治被废止。
1377年(明洪武十年),东明县被废止,原县域分别划入开州、长垣。
1404年(明永乐二年),明朝政府从山西洪洞往中原地区大举迁民,原县境内人口剧增。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东明大地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1490年(明弘治三年),在东明县被废止的122年之后,又割开州、长垣之地,再次复置东明县,县治设于大单集,此后历经明、清、民国至今的500多时间里县治不再迁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