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如意娘
第一节:我为什么要跟儿子讲历史
跟儿子讲历史,起初我是有一些功利心的。
为发现儿子随着年龄增长,好像上进心越来越不足,学东西缺少迎难而上的勇气。
如,学围棋遇到瓶颈:要他去上课,要他做作业,要他在家里走棋,他都会“炸毛”;
对于一些难以解决问题,他会逃避,逼急了他就跟我对抗;
叫他多写一点课外的作业,他也反抗,哪怕他知道他的同学每天都写得比他多,他也无所谓:他是他,我是我!
……
强似乎是没有用了,他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
为了激他,我给他讲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给他看过视频上优秀孩子的表现,甚至给他讲过我上学时努力学习的“事迹”,但收效甚微,他甚至很反感,扬言“我不喜欢听这种话”。
对此,做过思考,似乎感觉:孩子不喜欢那种“自己比身边的人、同龄的人都差一截的感觉”,这种感觉不能激励他奋进,而会给他带来更大的挫败感。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达到“知耻后勇”的境界,往往陷入“知耻”就停止了,反而影响自信。
为此,我求过,那些太优秀、并且在孩子面前锋芒毕露、甚至总是嫌弃孩子不如自己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挫败,让他们陷入“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期望”,更达不到“父母的水平”的死结中,父母像一座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这些孩子中也有很优秀的,但是大都不太自信。
我得出了结论将远处的人拿来做榜样更好,自己找到的榜样更能持续地向他学习。
为了解决儿子不上进”的问题,我想到了给他讲历史,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也有很多看似很困难但是后来都圆满解决的事,让他多接触这些,他也会受到熏陶,会慢慢地更有勇气,会慢慢更具理性,会慢慢明白很多成功都不容易,会慢慢懂得努力的意义。
第二节:学习之初—找准切入点,事半功倍
历史,对于一个六岁左右的孩子应该算是“天书”吧?
我在想:如何让他一个“历史”的概念,让他既有兴趣又有体系地学习?
之前我零星地跟他讲过史故事、成语故事,他不大懂,也不感兴趣。既然我想用历史“教育他”,那还得提前想好,从什么地方切入能引起他的兴趣,让他不讨厌、不排斥历史才好。
我首先想到的方法是:从感兴趣的东西出发,找出其与历史的联系,再逐步引导。
我思量了一下:他最感兴的是数字、数学以及与逻辑相关的活动。
一天下午,没啥事,我想跟儿讲讲历史。
像平时聊天一样,我问他,如,你2012年出生,妈妈1983年出生,你说妈妈比你大几岁?
儿子算了一下答:29岁吧。
我,你看啊,现在的武汉是这个子(吧啦吧啦谈谈武汉现在是啥样子),其实29年前,武汉大不一样(跟他扯几个不同)。
他听得很认真,还是不是跟我有些交。我接着又问他,奶奶和老奶奶比你大几岁?(他知道奶奶和老奶奶的生日)他也很乐意地算好了。
我说,50多年前和70多年前的武汉跟在又有很多不同呢!(吧啦吧啦又说了一堆)。
然后话题一转,你看,在你出生前,爸爸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老爷爷老奶奶在这个世上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了。你再往前想想,在老爷爷老奶奶出生之前是不是也会有很多人已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啦?再往前推,几百年、几千年前是不是也会有很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那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那时的武汉是什么子的?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怎么生活,跟我们现在会不会很不一样?
他说:是哦,在我出生之前,世界上已经生活过好多人了呢。那什么时候有第一个人啊?第0年?有没有0年?
我:有啊,说不定还有负几年呢?你看我们坐电,还能下到负几楼呢。
我感觉儿子有点糊涂了。
我拿来一把尺,一盒色笔,把他引到桌前。
我说很早以前就有人了,但是中国的历史从一个叫朝的朝代算起,大概是公元前2000多年,可以看做-2000年,你看我们现在是2018年,就是+2018年,那么你想想夏朝离我们现在有多少年啊?
他用2000+2018。
“哇,4000多年!400多年前武汉也有好多人吧那3000年前呢?武汉是个什么样子啊?……
我说,我们画个图吧。画一画这4000多年的变化。
他奇,欣然同意。
我画了一条直线,把0写在中间,说,如左边表示“负几年”右边表示“正几年”,我们刚刚讲到了正负都是2000多年,左右两边的线段应该是差不多长,你觉得呢?
他点点头。
然后我在手机上查阅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他负责计算每朝代的时长我再按照比例用不同颜色在数轴上画上线段。
大致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合作完成了下面这张中国朝代全图。
最后,在还线段图上还标出了他的出生时点和弟弟的出生时点。
我说,看,在你和弟弟出生之前,中国已经存在这么多年了,在你们之前好多好多的人,发生了好多好多的事!这么多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历史。
儿子问,那这些朝代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都不一样呢?历史就是讲故事?
我不知道怎么准确地回答:恩,历史就是讲故事。就是顺着这些朝代,顺着这时间线讲故事。
自制中国朝代全图
第三节:学习进行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选书很重要
学历史,光有间
念不行,要想学习好,好书更不能少。
为此,我选了三套书:《儿童历史百科绘本》、《中国历史地图》、《写给儿童的中国史》。
《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是我给他读的第一套书,该书围绕大河文明、家族演进、饮食文、交通发展、商业贸易等五大生活主题来展开的。通过不同的主题让孩子直观感受历史的变迁。
以家族演进为例,该册书描述了从远古到现在人们的住处选择和建设用材的变化、房屋结构家中陈设的变化、家庭成员组成和分工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还讲述了家庭的姓氏、家中的风俗、家中的亲情和礼仪等。
虽然没有明显的时间概念,但一本书集中讲述一个方面的变迁,也更能凸显历史发展前进的动和脉络。
书里不光是知识性地介绍,还会结合文物来讲述。儿子起初不明白什么叫文物,文物从哪里来我会跟他介绍,还会带他去博物馆,让他看,让他明白“橱窗里的东西”都是古代人真实用过的东西,一下就能引发他的好奇感,拉近他与历史的距离。
书里还有一些小游戏和小互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感。
但本书的缺点是,对于一个对历史没有什么念的孩子来说,内容仍显凌乱,孩子无法把文化和历找到对应关系,只能把它看做五册独立的书,无法融为一体。
为了让儿子对中国历史的时间脉络更清晰,我找来了这本《中国历史地图》。
这本书是按照时间
的顺序来“画”中国历史。每个朝代都分为全貌描述和简史叙述。
全貌描述将代的时间跨度、基本特征、人口规模、代表人物以及制度、人文、科技、军事情况以图片的形简要介绍,在地图上,每个朝代的疆域、都城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范围也都有清晰标注。
每一朝代的简史是按照时间顺序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图文展示,让孩子对该王朝的建立、延续覆灭有一个清晰认识。
相对于前一套书,我儿子更喜欢这本书。一个朝代就在一张图上,直观明了,他自己都会随时翻看,看每个时期的域变化、人口变化、以及周边的国家和民族的变化。
但也不能否认,在这本地图上也会出现他之前在历史绘本里学过的知识,他可以建立联系。
但是该书也有不足,由主要卖点在“地图”,文字的叙述就相对偏少,有些重点的事件、适合小朋友听的故事反倒息量很少,很干瘪。对于父母不了解这段历史,讲不出味道,孩子又穷追不舍的,很尴尬,也影响孩子的兴趣。
为此,我又找到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上下五千年》和历史课本的结合,不光以时间脉
历史故事,还有一些延伸阅读和互动题目,故事光讲述还带有一些观点,可以启发孩子,更适合稍大一点的孩子读。
这套书目前只是我的一个“辅助帮手”,是跟儿子讲地图时遇到他感兴趣、书上描述较少、而我又讲不清楚、正好这本书里有细故事的时候,我就跟他读一遍,省去了不少抓耳挠腮的尴尬。
3.2 讲历史的语言表述很重要
孩子跟大人不同,受年龄和阅历限制,很多东西他们理解不了。你讲得再好,他们听不懂兴
就会减半甚至丧失。之前,叫儿子读经,他不懂,他就提不起兴趣。
所以,跟儿子讲历史,我要尽量避免那种我讲得唾沫横飞,他听得一脸懵逼的情况。尽量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和案例来讲解,特是故事性比较强的地方。
举个例子,讲到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他不能理解齐国为什么要去打魏国才能救赵国。
正好那天春节聚会结束,他跟两个四岁的小妹玩得余兴未了。我趁机给他编了一个场景,让他理解围魏救赵。
我说:如果你和Ay为了抢一个玩具打起来,你觉得Amy打得赢你吗?
他答:那她肯定打不赢我啊,我是哥哥!(很傲慢的神情)我说:正巧Amy也很想要那个玩具,她又不想放弃,就会找悦悦帮忙吧?
子不是特别肯定地点点头。
我说:你觉得悦悦会不会帮她如果悦悦帮她,她们两个人打你,会不会一定打赢你抢到玩具?
儿子想了一下,她们两个一起都打不赢我,是哥哥(他又重复了一遍这个话,我也知道他掉入了我的“圈套”)
我说:所以啊,悦悦肯定也知她们可能打不赢你,但是她跟Amy是姐妹啊,又想帮她,于是她妈妈就出了个主意“如意哥哥家里有个公交车,他舍不得给别人玩,他正好在打Amy,你偷偷去抢来。”
我接着就问:如果你知道了悦悦要来抢你的公交车,你会怎么办?
儿子想都没想,就说,我肯定回家看着,不让她抢!
我说:哈哈,对了嘛,自己东西最重要。你回家了,就不会跟Amy抢玩具了呀。Amy不就“得了”吗?你想想这是不是就是“围魏救赵”?
我把魏救赵的故事又跟他讲了一遍,他恍然大悟,他说:因为魏国很强大,齐国跑到赵国去打魏国也不一定会赢吧,他就去打魏国,然后魏国军队就回来了。perfect!
书的这一页还有一个围韩救赵的故事,我让他试着描述一下“围韩救赵”过程,他讲得很有条理。
很多历史故事我都是以这种“生活场景替”来让他理解,我得通过这些生活化讲述,他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脉络,还能够理解故事中各方实力的对比。
比如到北宋真宗打赢了契丹,居然还给契丹进贡求和,他用常识不能理解,我也给他虚拟了一个类似的“他和弟弟之间的故事”,他也能马上悟出宋真宗这样做是因“当时契丹的实力还是比北宋强大,北宋打赢了也还是怕契丹再打他”。
讲故事的时候还可以合理利用孩子的“笑点”。让他在哈哈哈哈中轻松学习。
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好笑的事情,小孩子觉得不好笑,但既然是给他讲故事,就要找他觉得好的点来切入。记得跟他讲战车时,我跟他讲战车没有战马方便,就说了一个例:战车要一个人驾车,一个人打敌人,如果打的那个人觉得我马上就要把敌人杀死啦,但那个开车的人没看到,一下把车开跑了,就前功尽弃了!
他可能是脑补了一下场景,笑得前仰后合。笑一笑,他也就很形象化地记住了战车的弊端。后面跟他讲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候他一下就联想到了换战马的好处。(当然故事要是讲的换衣服,哈哈)
3.3 讲述很重要,讨论更重要
讲完一段历史,我会把一些我认为重点的或有意思的问题单独拎出来跟儿子一起探讨探讨。探讨知识点,是对他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也是对他维的一个训练,还可以让我发现他的思维方式,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讨论过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
我问他:一种情况,我有一个地方,让你去管理,你管理得好,我就给你多发钱,或者给一块更大的地方让你管理,但前提是这些地方都是我;另一种情况,我直接给你一个地方记住哦,这就是你的地盘了,随便你怎么管理,管理好你这个地方就很富有,管理得不好你这个地方就很贫穷,不管钱多钱少,都是你的。你觉得那种制度更好?
儿子说:我觉得第二种更好。
为什么?
儿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好啊!
其实我是很惊讶的,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他说的这不就是产权的作用吗?
我又问:春秋战国就因为分封,把地盘都分给诸侯,成了混战那你还觉得把地盘分给个人好吗?
他也我:那秦朝地盘统一了,但很快又灭亡了呢?
嗯,确实也有道理。
对于这些无法用简单语言跟他说清,或以我的知识储备根本就说不清的东西,我统一跟他说:妈妈也不清楚,我只字比你认得多一些,其实好多知识我也没学过,或者之前过现在忘了,我们一学吧,说不定以后我们就能解释了。
我们讨论过“短命王朝”的特点,他说,他们这些朝代都是皇帝对老百姓太不好了,迟到了就要杀死(他说的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
他能总结出这个特点,我已经很满意了。
我们还一起总结过春五霸的特征,他说,这些人都很努力,很能吃苦、也很宽容。
对于一些千古流传的历史故事,他的观点做法和传统的不大一样。
比如张出使西域,汉武帝让他去寻找西域国家,他从长安出发,不久就被匈奴扣押了,折磨了很多年,好不容易他逃出来了,如果你是张,这时你会怎么做?继续寻找西域还是赶紧回家?
他不假思索,定赶紧回家啊!
我说,但是张骞还是去寻找西域,最后虽然还是没有联合西域抗击匈奴,但是他走出了“丝绸之路”。所以,有勇气的人才可以做出大事。
其实,我知道,孩子还小,让他现在就备一个伟人的勇气根本不现实,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样的谁也不清楚。我只是想让他读读这些故事,受受熏陶,或者有些不同的观点也未为不可。
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说如果他是孔融,他就给哥哥吃大梨子,弟弟吃小梨子,弟弟的肚子小,那么大哪吃得下!
他这倒是公平,确实不能一味谦让。
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他说,他不喜欢这样爸爸,他一点都不管孩子。
孩子的答案让我也经常反思,我们的历史到底要教育什么?宣扬什么?有的故事确实连基人性都不符合。以前确实是课本怎么讲,怎么学,我小时候真没有这么多的想法。也许,是没有人启发。
3.4 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归也很重要
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源于对本质的提炼和归纳,从整体脉络来看,历史就是一种重复和规律。孩子如果自己能找到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一来他可以增加自信,增加兴趣,二来对他的思维和对历的整体把握也是一个锤炼。
讲了一段时间历史后,有一天,我问儿子,你觉得中国历史是怎么样子的,一个朝代跟着一个朝代?打仗?混乱?还是和平?强大?
他想了半天没说话。我知道他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来回答,最后他还是说了一句,也不知道他是在里听到过的还是真是自己通过学习感觉的:我觉得和平久了就要打仗,打仗久了就又和平了。
哇塞,这可不是罗贯中在三国开篇里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孩子也能总结得这么有高度?就算他是在哪里看到过,此时此刻他能说出来,我也感觉这些日子历史没白学。
有一次,我问他,你觉得一个王朝为什会灭亡?
他说,有起义就灭亡了。
我接着问,为什么会有起义呢?
他想了想,因为对老百姓不好,把老百姓搞烦了。不过他立马又觉得不对,反问一句,那唐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会灭亡呢?
我问他,你觉得?
他不确定地说,也是对老百姓不了吗?
我说,嗯,你可以这认为。
还有一次,我问他,你每个朝代人口都不同,有的变化还很大,你觉得是为什么?
他想了想,说,打仗把人都打死了。
我说,恩,所以你可以看和平时期人口就增多战乱人口就减少。
我偶然翻到东晋那一页发现东晋比西晋人少很多,我觉得能用打仗和和平来解释人口减少,就问他,你觉得东晋为什么人口比西晋少很多啊?儿子把书翻来翻去,答:东晋范围要小一啦。
恩,我也觉得是这个原因。
3.5 也可将别的知识杂糅在历史学习
孩子喜欢数学,但你要他做数学题,或者要他算扑克,那种做题痕迹很浓的,搞长了他也不喜欢。我觉得在历史中穿插数学也不错。
每个王的起止时间在书上都有标记,我就让他算算,这个朝有多长,他可以就盯着这些四位数的数字心算出来,当然不是那种迅速答出,有时也会算错,但他是真愿意算。不能一下算出来的,他会笑着跟我说:你等等啊。
遇到一些短命的朝代,他会感叹:这么快灭了啊。比如讲到西晋,提到了西晋的文化其实挺繁荣的,他就会问,这么好怎么这么快就没了,我讲的时候他会更认真听。
他甚至自己看简史数轴发现了一个王朝覆灭的时间和下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往往不一样,他又问我,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在他问这个问题之前,这细节我都没注意到。
我告诉他这是因为有战争的缘故。我又会引导他计算战争时长+灭亡时点,是不是等于新朝代的建时间?他也能很耐心地演算。
看到春秋时期就有围棋,趁机跟他谈谈围棋的话题,看到东晋时期围棋流行,又跟他谈谈围棋他会莫名产生一种自豪感,这么早就有人走围棋了!他也很坦然地跟我谈他学围棋的困惑——一搞我就糊涂了,我就不喜欢了,不想下了。
另外,他对历史有一定了解后,我带他去省参加了一次历史研学活动,现场上了一节楚国历史课。
全程听下来,他觉得很好玩。并且还“郑重”告诉我,妈妈你以后给我讲历史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先讲讲背景。
哇哦,小屁孩,你知道背景是啥吗?
儿子想了半天,也答不出来,: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就是老师在那个场馆外讲的一些故事啊!
理解也算到位吧!儿子提了要求,有了努力的方向。
第四节:学习之后——儿子很有长进
我承认,起初让孩子学历史有些功利想法,在讲历史的过程也刻意给孩子灌输过一些价值观,也复强调过一些想让他养成的品质。但是在学习互动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让我刮目相看。
让我不禁思:我陪他读历史到底为了什么?
细细想来,学历史,其实是学习一种寻根溯源、主动探究的思维习惯,而不是人云亦云、放弃判断,也不是用历史的影响来改造自己。
学历史,不是要他听话,要他刻板地向别人学习,而是让他逐步理性,知道什么叫周而复始,什么叫否极泰来,幻看问题的角度,学会长远看问题、学会站在同的立场看问题,扩大人生的格局。
断断续续给他讲历史,也有半年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对历史很感兴趣,自己有空会翻翻,我没到的知识点,他自己看过的、感兴趣的还跑去跟别的小朋友讲,历史书随身带。
他发现问题会问我。比如,他说每个朝代的大小范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啊?我当时想也没想就说:应该是越来越大吧他淡定地说,不一定,还翻书给我举了几个例子。后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变化不一。
他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讲到南北朝对峙,我不知道怎么跟他描述“对峙”,他却说,对峙就是方实力差不多啊,哪个先动有可能就先死。
哇,有点精辟啊!南北朝格局好像就是这样的。谁告诉你的?
他说,国际跳棋里面的战术。
哦,学历史可以自然地和生活融合,悟出很多道理啊。
谈到玄武之变,他觉得李世民不应该杀了他的弟弟和哥哥,如果要决定当皇帝,可以“黑白彩色电视机”啊,也可以“石头剪刀布”啊。儿童也许理解不皇权、理解不了杀戮,但是他已经有了他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法,应该予以肯定和尊重。
一个订阅号里看到这样两幅图:楚国由小变大,我顺便问他楚国怎么从这么小变这么大啊?
他说,你猜一下就知道了嘛,那还不是楚国人努力,把别人的地盘都抢来了!
楚国建立时期的疆域
楚国鼎盛时期的疆域
他会发现一些规律。比如说朝代更替的规律、人口变化的规律、疆域变化的规律等等是他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发现了规律就会形成一定的观点,我觉得这些观点以及总结出这些观的思维过程,比平铺直叙的知识本身更重要。
他会改变一些行为。
有时候在家里他会突然想到某个历史人物的话,带有感情色彩地不断重复。比方说,十六国时期的石勒本是个奴隶,后来当了皇帝,虽然这不是个主要的历史人物,但儿子可能比较佩服他,说,奴隶怎么可能当皇帝?那段时间,总在家里拿把剑重复书上石勒带领军队打仗冲锋陷阵说的那句话:谁奴隶不能当皇帝!杀!
他开始看三国演义动画片,还会跟我们分享他的感受:他不喜欢吕布,因为吕布总是想着打架!他开始喜欢看《国家宝藏》,我的“学习强国”视频学习分数经常都是他看国家宝藏修满的,哈哈,一举两得。
他会提升自信心。有一次,他跟他爸谈论历史,很应景地说了句:历史就是和平久了就要打仗,打仗久了就有和平。爸爸很惊讶,跑来跟我说,儿子太棒了!我泼了一瓢冷水,他早就跟我说过啦!看吧,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兜售”的观点,还是因为有了自信吧!
看到他的变化,我甚至又冒出了一个功利的想法:以后写作文需要旁征博引、需要有深刻的观点,他现在读历史,会读到多少故事,会形成多少观点?作文一开始就有话可写有例可引,会不会很有自信?会不会越写越想写?就算开始写流水账,写得多了还怕写不好?
哈哈,让我YY乐观一下吧!
但是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过程,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他这一次跟你对答如流,甚至给你惊喜,也许下次你再问他,他又一脸懵逼;这一件事情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下一次同样一件事情,他也有可能不明就里;他这一次记住的东西,过几天可能就全忘了,然后就耍赖地说:你哪里讲过呢还有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作孩子就更是云里雾里了,家长不能强求。
没关系,其实学习的过程快乐就好。至于学多学少,学了会不会忘记,who care!至于那些立竿见影的功利的收获,顺其自然!
第五节:事后思考——关于亲子共读的建议
有些家长看了我写的这么多,可能会觉得学习历史还是很重要的,甚至对孩子思维和性格的培养还有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禁会发愁:我不太喜欢历史,也不道怎么给孩子讲,怎么办呢?
其实没关系。
我觉得孩子在学龄甚至学前阶段学什么都是有益处的,不一定非要历史不可。父母感兴趣什么,和孩子一起读什么就可以了。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跟他们读书的乐趣,只有父母先觉得有乐趣,才能讲得有趣,孩子才会学得有趣。
如果父母本身都不喜欢历史,由于“有好处”硬要给孩子讲,非逼孩子学,就算孩子勉强记住了个知识点,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磨灭了,日后接触到了,由于之前的“阴影”而懒得深究其中,岂不得不偿失?
亲子共读,我觉得孩子记住的是一种感觉,由美好的感觉记住了相关知识,由一点萌芽的知识促进他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从而得成长。
记得我小时候我爸爸煨在床上跟我讲《雷锋的故事》,声情并茂,我现在都能记得那本书很多章节的标题;当时央视一套放《三国演义》,妈妈天天陪我一起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他听我小舅说这个视剧可以了解历史,要好好学,虽然她也不懂,她陪我一起“学”,三国我就很喜欢,以后自己也看了好多遍。
读书,孩子和家长都在阅读中有所变。找个时间、找本好书,和孩子一起读,受益无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