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秦鲸卿是什么人(秦鲸卿是秦钟吗)

秦鲸卿是什么人(秦鲸卿是秦钟吗)

秦鲸卿是什么人(秦鲸卿是秦钟吗)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赞美与哀叹也是一种执著秦鲸卿是什么人(秦鲸卿是秦钟吗)作者在第十五回中使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讲到对比,我会想到中国古代文学里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形式——对联。它用对仗的方式构成两种不同角度的视野和观察,譬如上联是春,下联就是秋;上联是天,下联就是地。我觉得在这样的表达里,如果一个人看到了天,他同时就看到了地;如果他看到了春,也就看到了秋;他看到了高,也就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赞美与哀叹也是一种执著

秦鲸卿是什么人(秦鲸卿是秦钟吗)

秦鲸卿是什么人(秦鲸卿是秦钟吗)

作者在第十五回中使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讲到对比,我会想到中国古代文学里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形式——对联。它用对仗的方式构成两种不同角度的视野和观察,譬如上联是春,下联就是秋;上联是天,下联就是地。我觉得在这样的表达里,如果一个人看到了天,他同时就看到了地;如果他看到了春,也就看到了秋;他看到了高,也就看到了低。在古典文学结构上,对仗的形式经常是在提醒我们关注生命的两种状态。《红楼梦》的回目就是对联,比如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贾元春”和“秦鲸卿”是两个名字,是对仗的。一个是生命到了极盛时期,因为才情貌美被选凤藻宫,封为贵妃;另外一个竟然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夭折了。“才选”与“夭逝”是对仗的,“凤藻宫”和“黄泉路”也是对仗的。对联的形式里隐含着对生命的观察。

在第十六回里,贾元春的生命达到巅峰,要回家省亲,此时也是贾家的鼎盛时期。皇帝恩赐嫁到皇宫里的女儿回家省亲,富贵和恩宠都达到了极点。可是,秦钟这么年轻,竟然病死,最后消失了。两个生命的对比让你看到繁华与幻灭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我们对荣华富贵的赞叹,对年少命薄的哀叹,其实也是同一个东西,也许,我们的赞美与哀叹本身也是一种执著。

其实“对仗”这种文学形式早在《诗经》里就存在了。《诗经》里有很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类的句子,它总是用两个不同景象的对比来告诉你,生命在繁华之后就有凋零,所以要平等地来看待繁华的快乐和凋零的哀伤。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在章回小说里,尤其是《红楼梦》,每一章的回目就是一副对联,而且常是两个不同的生命。贾元春回来省亲的时候,秦钟已经死了,她根本没有见过这个人,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可是就在这边的一个生命达到极盛时,另外一边的一个生命却在消亡。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第十六回里一直用这两条主线在穿。同时,这一回里还把上一回智能儿跟秦钟的事情与王熙凤私自包揽诉讼的案件做了一个了结。

也许到了第十六回,你才觉得《红楼梦》开始的部分已经告一段落,这之前贾家的华贵已达到了巅峰,第十五、十六回是一个转折。秦可卿死亡、贾元春封贵妃是贾家盛衰之间的重点。这里的对比非常多,丧事之后的喜事交错在一起。

青春的单纯与深情

金哥的故事在《红楼梦》里不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但你如果仔细去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意,感觉到《红楼梦》中无所不在的情深。

曹雪芹在他的小说中基本上是歌颂青春的,他觉得青春本身有一种不知人间世故的单纯。

中国的古典小说很少让少年做主角,因为总觉得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对青春多持一种比较排斥或批判的态度。

在戏台上,主角很少是小生,大部分是老生,因为只有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磨难,才有一种生命的苍凉,这是中国美学的奇特之处。中国的山水画主角也大多是老人,拄着根拐杖在山里访友之类的,很少是青少年。

曹雪芹的《红楼梦》有一种特殊的美学,它是在为青春翻案,他重的情是少年之情,他觉得那里面有一种天真,虽然会经常犯错,但绝对不是世故。他不喜欢成人的世界里用现实的功利去衡量一切生命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他会把成人和青春的世界拿来做对比。

金哥不是主角,可是作者赞美她是知义多情的女儿。作者一向要讲的就是“深情”,觉得这些人是有缘分的。在这一世成不成夫妻不重要,而是自己应该有所坚持和完成。

《红楼梦》对于情的描绘,与其他古典文学差别非常大。《水浒》也好,《三国》也好,都在写人情世故,很少写到少男少女的情。

《红楼梦》在所谓的四大才子书里,是最特别的一本书,因为它始终在写一个“情”字,可是“情”在儒家礼教里是最受压抑的,很少有人去歌颂少年男女的情,因为这是被禁止的。男女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根本不用见面,无情可言,只是伦理而已。从这些部分我们大概可以看到《红楼梦》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以情作为重点来书写的。

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

大家注意作者的对比写法,就像一部电影的剪接有固定手法一样,《红楼梦》的对比也有规则,它一直在对比富贵和凋零、荣华与幻灭,这两者之间的交错构成了《红楼梦》极其独特的调子。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形容《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思是它就像开满花的树林,这么美的树林中却有悲凉之雾在流动。鲁迅看出了《红楼梦》最美的地方刚好在于华丽和哀伤的组合。比如这一回,如果把秦钟这部分去掉,就只有华丽,如果把贾元春这部分去掉,就只有哀伤。在作者笔下,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

宝玉一直在同时观照生命中的繁华与富贵、凋零与哀伤,而他身上的深情因子也往往使他在荣华富贵里会特别牵挂那个凋零与哀伤。宝玉常常在最热闹的时候,比如看戏庆祝什么事情的时候,忽然离场,去到路边烧纸,哀悼一个别人都已经忘掉的人,这是宝玉非常特别的个性。

宝玉是孤独的,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他活在贾府的荣华中,可他知道,这终究不过只是一场戏而已。

“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别人都笑他,觉得他简直是一个呆子,姐姐做贵妃了也不知道高兴。其实他不是呆,人世间别人所执著、眷恋的东西,对他来讲是空的。如果他真是一块天上的石头来经历繁华,他先天就带着一种感觉: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迟早要回到天上,做回灵河岸边的一块石头。作者在自己经历了人生繁华与幻灭之后,这样写宝玉,其实是在点醒世人,如果以这样的眼界去看人世间的一切,心情大概就如同宝玉,在繁华里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

注定的仙缘

贾琏陪黛玉把父亲的灵柩送回了苏州,他们要回来了。宝玉已经很久没有见黛玉了,她和宝玉的缘分是最深的。

黛玉再次出现,宝玉看到她时,作者使用的字眼一样不是描述的。

我们讲过,宝玉每次见到的黛玉,都没有关于她头上戴什么、身上穿什么的描绘,连见北静王都有描绘,可宝、黛永远是素面相见。《诗经》里面讲,素面相见是人与人最本质的相见,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

前面讲到北静王那么疼宝玉,就从手上把皇帝赐的鹡鸰香念珠脱下来送给了宝玉。等于是圣上所赐,宝玉拿到这个东西当然也很珍惜。现在,这么久没有见到黛玉了,他就把这个东西给了黛玉,说这是皇帝亲赐给北静王的。可是黛玉的反应很奇怪,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这是极精彩的描绘,说明黛玉跟北静王无缘。

在黛玉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王爷,在宝玉的世界里,黛玉的这种超脱也变得高不可攀。黛玉就是天上的那一棵绛珠草,她下凡只是为还眼泪,跟所有人都无关。

很小时看这一段我就吓一跳,黛玉就是很特别,她对于人世间认为珍贵的东西都不在意。宝玉之所以爱黛玉也因为这个,因为她比宝玉还纯粹。宝玉对他姐姐封贵妃不在意,黛玉对皇帝的赏赐也不在意,这两个人是注定的仙缘。有很多人总想把《红楼梦》改成最后黛玉嫁给宝玉了,大概就是不太懂仙缘的含义。仙缘在人间是不会完成的,它只是天上的缘分而已。

情爱深处,即为平安

“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这一段写得极好,其实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关心,到最后只有“平安”二字。

我跟很多朋友提过,汉诗里面说的“上言加餐饭”,其实是写给最珍爱的人的话。因为最爱的人,已经不再说你爱我、我爱你之类的话了。反而会是好好吃饭,健康平安。讲得很淡,可是不容易体会。我们对于所谓的情爱,有很多外在的装饰,可是情爱深处,其实就是平安。宝玉虽然年轻,可是他知道这个,所以他不在意别的。

“好容易盼至明日午错,果报:‘琏二爷和林姑娘进府了。’见面时彼此悲喜交接。”《红楼梦》大概就是悲喜交接吧,总是一个悲的事情接着一个喜的事情,一个喜的事情后面又接着一个悲的事情,人生到了最后领悟也不过就是悲喜交集。

黛玉超逸的美

“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

宝玉心中“品度”黛玉,好像也不是看,这是他最熟悉的人,是在前世有缘分的人,他们之间有一种生命上的默契,所以用了“品”字。人们常说品诗品画,都是最精深的美才用“品”。我们说品茶,它不是喝茶,“喝”是利用,“品”是欣赏。

对黛玉作者完全没有描绘,只是“超逸”两个字。“超逸”很抽象,“超”是跟别人不一样,“逸”也是跟别人不一样。

用“超逸”形容黛玉,因为她跟人世间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比如王熙凤就是活在人间的,她活得非常热闹,所有人间的利禄她都想要;而黛玉是所有人间的东西都不在意,这就是“逸”。

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不讲这一句话绝不是黛玉。黛玉的性格里有一种东西,就是超凡脱俗,在她眼中没有皇帝,也没有北静王。那么尊贵非凡的北静王,在黛玉的口中变得一文不值,因为他们没有缘分。宝玉的世界里面有北静王、黛玉、二丫头,还有秦钟,他们与宝玉都有深深浅浅的缘分,可黛玉就不可能跟北静王等人有缘,因为这是世俗的王位,对黛玉没有任何意义。

王熙凤放高利贷

人沉溺在权力与财富中时,总觉得欲望可以被满足,然而欲望其实是无法真正满足的,反而是宝玉的深情到最后有一种饱满。《红楼梦》让我们看到,“欲望”这个东西越满足越空虚,相反,在某些失落与遗憾里你才会有记忆,也会有深情。

宝玉在人群中找不到二丫头,后来回头看到二丫头抱着弟弟走过来,那大概是人生最满足的画面,一清如水,没有任何占有之心。如果是侵占,就不会有珍惜。

从人的至情至性看省亲

贾琏道:“如今当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

如果贾琏这一段话是曹雪芹的看法的话,那这个看法很特别。他觉得皇帝都说以孝治天下,“孝”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又怎能把一个女孩娶到皇宫里,让她一辈子见不到自己父母呢?这不是不孝吗?

《红楼梦》的了不起就在于它教我们从人性的立场去看所有的礼法,认为礼法应该是合情的。如果不合情,这个礼法就有问题。

秦钟萧然而逝的荒凉

十六回的结尾并不是贾元春的荣华富贵,而是秦钟的死亡。为什么在贾元春要回家省亲这么繁华富贵的事情中,忽然导入秦钟的死亡?作者的目的在于让你感觉到繁华富贵的不可靠,就像宝玉对秦钟的爱一样。那个宠爱其实非常不可靠,当青春消逝的时候,是什么东西都抓不住的。

贾元春省亲回去不久也死了,繁华富贵也是那么短暂。这大概因为作者对此有过刻骨铭心的感受吧。曹雪芹生在豪门,青少年时期见识过、经历过最鼎盛的繁华,到十四五岁时家族败落,他在写作时会想起繁华忽然在一刹那间幻灭的感受。这种对比是我们应该细品的内容。

上一篇: 梵蒂冈有多少人(梵蒂冈有多少人口)
下一篇: 易北河会师(易北河会师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