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历史人物中,司马光可谓是家喻户晓。
说起司马光,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应该是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追溯记忆深处,也许还有人记得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至于司马光的其他生平细节,或许就需要查阅史料了。
司马光像
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司马光的故事原文)
司马光从小就可谓是“神童”。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
接下来的一段话,更使司马光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
这个故事在北宋当时的京城(今开封)、洛阳一带也引起了轰动,当时就有人把这件事画成了《小儿击瓮图》,使司马光名传天下,这个故事也流传千古。
这就是“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原型。
为什么说它是故事的“原型“呢?因为在很长时间里都有人质疑“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故事的疑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缸是人们常见之物,缸的胎体较厚,而且较高,不仅七岁左右的孩子难以爬进去,而且单凭一个七岁孩子的力气,很难将缸击碎;
第二,根据考古研究,宋朝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烧制出如今这样高大的可以淹死人的大缸。
宋代单彩绿釉盖缸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光砸缸,究竟是不是事实呢?
故事的出处,源自《宋史》,而《宋史》又是《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古人修史是非常严谨的,不仅人物事迹、历史线索经多方考证,而且遣词造句等细节的把控也十分讲究,造假的可能性非常低。
那么问题究竟在何处呢?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宋史·司马光传》中并无一“缸”字,而是“一儿登瓮”,“光持石击瓮坡之”。
经过查证,我们发现,在清代以前所流传的故事版本一直是“小儿击瓮”,直至清末《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才改为“司马光砸缸”。一字之易,竟差之千里!
瓮与缸,到底有什么区别?
故宫内的“太平缸”
△缸的器型较大,胎体较厚,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
瓮
至于宋代能不能烧制出足够大的“瓮”,那就更无需质疑了,早在唐代就有“请君入瓮”的成语!
跌入收口的瓮内,确实比跌入敞口的缸内更危险。倘若是缸,司马光只要踩在石头或者板凳上,即可将手伸进缸内救小伙伴;但大肚的“瓮”却全然不同:即使脚踩石头、板凳等辅助物,有“大肚”的阻碍,七岁的孩子也难以将手伸进瓮窄口内救人。所以,砸瓮救人,的确是最正确、最迅速的做法!由此可见司马光机智过人。
其实我们从课本中的插图,也可看出猫腻:插图中的“缸”,并非敞口,而有一定的收口效果(但是口依然稍大一些),较为接近于史实中的瓮。
那么,课文为何将“瓮”改为“缸”呢?
或许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缸”(在作用上)取而代之。时代在演进,历史在退却。但我们不能因时代的更迭,而丢失了历史,更不能让历史去附和时代。
“司马光砸缸”是否应改为“司马光击瓮”?这是我们的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