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4日,韦国清上将逝世了。在讣告中有这样的评价:“在军事斗争中,他善于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威力,审时度势,捕捉战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战役、战斗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政治工作经验,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和政治领导才能,是我军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当时,国内外媒体报道韦国清病逝消息时,频频使用的字眼是“享誉中外的上将”。
韦国清,原名韦邦宽,1913年9月2日出生在广西东兰县东院区太平乡(现名板梅乡)弄英村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在民主革命思潮的熏陶下,他看到了穷苦大众的希望,从而萌生了献身革命的意愿,并时常跟随父亲(时任东兰县东院区农民协会副会长)为农会做点事情。
张萍萍简历(张学萍简历)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韦国清的父亲、祖父相继被杀,家破人亡的悲痛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意志。不满15岁的韦国清,参加了由壮族人民英雄韦拔群组织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不久即参加了攻打东兰县城的战斗,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1929年12月,韦国清跟随韦拔群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宣传员,在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下,随红七军转战桂黔湘粤赣边界地区。1931年2月,在红七军北上开往中央苏区、挺进江西崇义时,韦国清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被提升为连长,时年还不到18岁。
多次接受革命军事教育,是韦国清军旅生涯的一大特色,也为他成为一代名将储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早在1930年6月,由于阶级立场坚定、政治宣传有力,韦国清被选送到红七军教导大队参加学习。由于有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亲自授课,使第一次接受军事教育的韦国清受益匪浅,他的政治觉悟、文化知识和指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一毕业就担任了排长。
◆韦国清
由于打仗勇猛、政治成熟,韦国清很快便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1932年10月,他被选送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当时,毛泽东讲政治课,朱德、刘伯承讲军事课,周恩来讲授兵运工作,邓小平讲党课,贺昌、王稼祥讲红军政治工作,党内精英尽出。经过三个月的学习,韦国清感觉整个人脱胎换骨一样,政治水平、军事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随后的第四次反“围剿”中,担任连长的韦国清打仗更勇敢了,也更机智了。
1934年1月,韦国清第三次接受军事教育,被选送到瑞金红军大学深造,期间兼任一个科的党总支书记,既当教员又当学员。
1936年春夏之交,韦国清第四次接受军事教育,进入抗日红军大学深造,并担任过教员。1937年1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继续办学(下设第一、第二、第三科),第三科(又称附属步兵学校或红军教导师)下设有特科团,韦国清担任特科团长。作为抗大学员,他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听报告,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以及统一战线有了深刻认识;作为特科团长,针对学员们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的特点,他与政委狠抓文化教育,使学员们经过刻苦学习基本达到初小和高小的文化程度。
正因为多次接受过军事教育,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后,韦国清曾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兼教育长,在晋东南敌后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他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军大学与其他学校合并组成军委干部团,韦国清担任特科营营长,领导炮兵、工兵、机枪班三位一体的特殊组织。1935年初,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黔南。按照党中央的决定,红军立即准备越过乌江。当时,为强渡乌江而架设浮桥的任务,就落在了干部团特科营工兵连官兵的肩上。作为特科营营长的韦国清,深感这一任务能否胜利完成,对全局战略行动影响至关重大。他毫不犹豫地亲自带领工兵连,在干部团团长陈赓的直接领导下,星夜急行军60里,赶到边界渡口,组织部队克服器材短缺、水深流急等种种困难,启发工兵连官兵用大竹篓装满石头,再把两个大竹篓上下相扣,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再沉入江底固定浮桥的办法,经过36个小时的努力,及时地把浮桥架到乌江对岸,为中央红军迅速跨越乌江、直下遵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5月,他又率部参加抢占金沙江重要渡口皎平渡、奔袭通安州的战斗,还亲自护卫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船渡江,并掩护红一方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为实现党中央、毛主席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作出了贡献。
1940年春天,韦国清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他请求八路军总部领导将他派到抗日最前线。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原先准备分配他到胶东一个条件比较好、人数比较多的支队去,但他再三要求到条件比较差和艰苦的地方去,最后把他派到由数支小游击队合并组建才一年多、人数只有几百人的陇海南进支队去任政委。到任后,他勇于开展对敌斗争,迅速巩固和扩大了皖东北根据地,支队人数也突飞猛进。当时,徐向前感慨:韦国清不愧在韦拔群身边干过,很能团结人!
1940年8月,陇海南进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4总队会合,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3支队,张爱萍、韦国清分别担任支队长、政委,人称“张韦支队”。随即,“张韦支队”挺进淮海、盐阜地区,直捣东海岸,抗日反顽并举,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春,为回击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张韦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9旅,张爱萍、韦国清分别担任旅长、政委。他们奉命率部回师皖东北,收复了被敌伪夺占的根据地,并取得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军水上作战——洪泽湖剿匪的辉煌胜利。
◆1940年10月,韦国清(左5)与黄克诚(中)、韩振纪(左1)、梁兴初(左2)、张爱萍(左4)合影。
1941年9月,新四军调整编制,韦国清改任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第9旅旅长兼淮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中共淮北区第一地委书记,开始独当一面,全面负责分区内的党政军领导。他率部转战于淮北的津浦路东地区,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为建立皖东北和巩固发展津浦路东地区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年,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发出将新四军部队建设成为“正规化党军”的号召。按照党的建军方针、政策,韦国清有针对性地结合第9旅情况,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团结全体干部,抓好部队党的基层组织和思想工作建设,并发挥仅有的少数红军骨干的作用,使全旅指战员同心同德,不断提高自身战斗力,从而使这支由陇海南进支队为老底子发展起来的革命队伍,在不长的时间里,就锻炼成为一支“在全军(新四军)来讲,艰苦奋斗精神堪称模范”的部队。1942年春,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曾提到“九旅是华中抗战后,新成立部队中之成绩较优者,它已经成为正规化党军之一部,并创造了一些优良作风,战斗力提高了,它在开辟和恢复皖东北和苏北根据地工作中,有相当大的成绩。”第9旅有如此成绩,自然离不开旅长韦国清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心血。
1942年11、12月间,日军对淮北地区发动长达33天之久的大“扫荡”。12月上旬,韦国清率第9旅第26团转战到江苏泗洪县朱家岗地区,日伪军1000余人也由青阳镇、洋河、归仁集出动,成三路偷袭朱家岗。韦国清指挥第26团全体指战员沉着应战,双方激战18小时,打退了敌人10多次冲锋,击毙敌人280余人,迫使敌人弃尸溃逃,此战对于粉碎日伪军对淮北地区的“大扫荡”具有决定意义,表明第9旅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已经形成。这时,新四军内都说:韦国清是彭雪枫的爱将!
◆1941年9月,陈毅、张云逸在淮北泗阳县视察新四军九旅时合影。右四为韦国清。
1944年夏天,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30万大军不战自溃。7月25日,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第四师西进豫皖苏边区,恢复肖县、永城、夏邑、宿县抗日根据地。9月,彭雪枫奉命率部发起西进战役,迅速恢复肖县、永城、夏邑、宿县抗日根据地。就在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不幸中流弹牺牲,中央军委决定张爱萍、韦国清、张震分别担任师长、副师长、参谋长。10月13日,新四军军部决定成立津浦路西野战指挥部,由韦国清(任总指挥)、张震(任参谋长)统一指挥路西的第四师第9旅、第11旅和第三师第7旅等部协同作战,受命继续指挥西进战役。韦国清亲自指挥第7旅全线出击,连续作战8天,直下涡阳、宿蒙、夏邑等县,歼灭伪军3600余人,受到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最终,他指挥部队恢复了拥有250万人口的豫皖苏边区,建立了淮北第二专署和第二军分区及8个县的抗日政权,完成了彭雪枫的遗愿,为恢复和巩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坚持淮北抗战期间,韦国清机智灵活、英勇善战,既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又有缜密善断的谋略与卓识。因而,跟随他作战的指战员们,都感到很踏实、放心,不少老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诸葛”。
1945年10月,新四军北撤山东,韦国清率第四师第9旅与第二师第4旅、第5旅合编为新四军(后称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罗炳辉、韦国清担任正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津浦路徐州济南段阻击战,与兄弟部队共歼灭“下山摘桃子”的国民党军2.8万人。能成为红军时期就已是红5军团军团长的罗炳辉的副手,韦国清的指挥能力可见一斑。1946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韦国清任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从此独当一面地纵横驰骋在华东战场。
在纪念韦国清的文章中,解放军总政治部曾这样写道,“解放战争时期,国清同志率部担负了许多牵制、阻击任务。他从无怨言,总是以大局为重,纵观战役敌我势态,审时度势,捕捉战机,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在担负牵制、阻击任务方面,韦国清的第2纵队确实战绩辉煌。
1946年12月,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协同发起宿(迁)北战役,韦国清率第2纵队担负阻击任务,协同兄弟部队在宿迁以北全歼敌第69师师部及3个半旅共2.1万人,开创新四军歼敌新纪录。
1947年春,韦国清又率部绕过临沂,发扬我军不怕疲劳、不畏艰苦、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立即投入莱芜战役。战役中,他奉命统一指挥第2纵队、第3纵队伪装成华东野战军主力,在临沂以南实施正面防御,牵制、阻击敌军北援,还曾巧妙地进逼兖州以迷惑敌人。2月20日,华东野战军对敌李仙洲集团发起全线进攻,全歼该敌5.6万人。在战役总结会上,粟裕特别强调指出:是第2纵队切断了敌向西南逃窜之退路。
◆1947年2月,韦国清(左)与张震(右)合影。
1947年3月,蒋介石调动24个整编师45万人对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统帅部决定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消灭敌整编74师,是为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战役中,韦国清率第2纵队与王必成的第7纵队密切配合,在孟良崮东南之青驼寺担任阻击国民党第48、第83师的任务,他以与阵地共存亡的英勇气概,指挥部队与敌血战三昼夜,击退敌人多次猖狂进攻,保证了主攻部队胜利歼敌。
1948年1月,为吸引山东部分敌军南下和策应中原我军作战的任务,善于担负牵制、阻击任务的韦国清,调任由华东野战军第2、第11、第12纵队组成的苏北兵团司令员。第2纵队一南下,蒋介石立即从山东、中原战场抽调两个师驰援苏北。3月起,趁敌对我战略意图判断失误和增援部队尚未全部集结之机,韦国清在战略上担负牵制、阻击任务的同时,在战术上对敌发起主动进攻。在短短5个月中,他率部连续发起了阜宁益林镇、盐(城)南、陇海路东段、众兴(泗阳)、涟水等战役、战斗,共歼敌两万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我军在山东、中原战场的作战,进一步改善了华中地区的战争形势,有力地牵制和削弱了蒋介石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兵力。今天,《毛泽东选集》中还留有这样的话:“苏北兵团在三月间胜利地进行了益林战役”。
1948年11月,国共两军在淮海展开大战,韦国清在淮海战役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的第一阶段作战中,亲率苏北兵团的第2纵队、第12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和两个炮兵连,执行侧翼打援、威逼徐州的作战任务。期间,他率部抵近威胁徐州,炮轰徐州机场等要地,挡住了黄百韬兵团逃向徐州的退路,并两次组织四至五个纵队并列猛攻敌军邱清泉兵团右翼,牵制邱兵团六个师的兵力,减轻了正面阻援部队的压力。11月底,他率部与中原野战军互相呼应,从东北方面威胁蚌埠之敌,迫使敌军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不敢放胆向北增援,保障了主攻部队歼灭黄百韬兵团。随着战局变化,韦国清部由阻击变为分割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迫使李、刘仓皇奔逃,从而为歼灭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战机。
◆华东野战军领导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韦国清所部以担负牵制、阻击任务而闻名,但其进攻威力同样强大。
1946年7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一个月之际,韦国清率第2纵队围攻驻扎在徐州东南40公里处朝阳集的敌第92旅。经过三天苦战,第2纵队全歼该旅,俘少将副旅长以下5000余人,取得了内线作战的宝贵经验。
1947年2月,为诱使从新安镇进犯临沂之敌东援,以便寻歼援敌,他奉命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第42集团军(一个军的编制)郝鹏举部(曾率部投诚新四军,后叛变)。为了不被敌察觉,他率第2纵队夜行昼伏。在接到命令的当晚越过陇海铁路,第二夜又绕到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后面,在江苏省东海县白塔埠地区,一举歼灭敌42集团军总部和第2、第4师,活捉了该集团军司令郝鹏举,待黄百韬兵团发觉并企图增援时,他已经率部胜利结束战斗,返回陇海铁路以北,创造了我军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的先例。
1949年2月,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韦国清调任第10兵团政委,和兵团司令员叶飞成为搭档。叶飞是新四军名将,他和韦国清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他们率部参加完渡江、上海战役后,又势如破竹进军福建,先后歼敌8万以上。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组织上曾决定将韦国清调至北京从事外交工作。1950年2月,他正在着手进行准备时,越南政府向我国政府提出派军事顾问团赴越南的要求。这时,距新中国成立才4个月,困难重重,百废待兴。尽管中国面临很多困难,中国党和政府仍然做出果断的决定。4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指示,从二野、三野和四野各选一个师(包括师、团、营三级)的全套顾问,从三野选调顾问团团部人员,从四野选调一个完整军官学校的全套顾问及教员,组成赴越军事顾问团,出身广西的韦国清有幸入选。
◆韦国清任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时留影。
1950年6月30日,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了顾问团师团级以上顾问,给他们提了要求,顾问团的任务是帮助越南组织、建设一支革命化的正规军队和帮助越南人民军组织指挥作战,主要是协助组织、指挥运动战和较大规模的正规战。当顾问就是当参谋,给越南的领导当好参谋。要多作调查研究,想办法,出主意,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当“太上皇”,发号施令。一定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7月下旬,军事顾问团正式建立,有79名干部、250名随员,韦国清担任团长。受命后,他立即打点行装,毫不留恋舒适的和平生活、更不考虑个人职务的高低,从硝烟初散、炮声方停的战场上,又毅然地率领中国军事顾问团走向越南的丛林。为此,他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口表扬。
1950年底,在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的直接领导下,韦国清参与组织了边界战役,摧毁了法军从高平至谅山一线的全部防御体系,彻底扭转了越南北部战场的战局。以后,他率军事顾问团又协助越南人民军组织指挥了中游、东北、宁平、西北、上寮等一系列战役,到1954年春天共歼法军11万人,大大地削弱了法军的实力。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他强忍着严重的胃溃疡病痛,以顽强的革命意志,经过55昼夜的战斗,指挥越南人民军解放了奠边府,这是一场对越南抗法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役。是役全歼守敌1.6万多人,活捉法军司令官戴卡斯特利,拔除了法国殖民军在越南西北部的最后一个堡垒,粉碎了“纳瓦尔计划”,迫使法国于1954年7月27日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定”。韦国清在指挥这场战役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越南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尊重越南政府和人民,竭尽全力协助越南人民军工作,忠实地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国际主义义务,与越南人民和军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赢得了越南人民和军队的爱戴和赞誉。
1955年9月,韦国清因赫赫战功,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自1955年2月起,韦国清历任广西省省长、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广州军区第一政委、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这期间,他在广西整整工作了20年,人称“人民的广西王”。在广西工作期间,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领导了广西地区的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情况下,他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尽力保持了广西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进行。
◆1958年,韦国清陪同毛泽东视察广西。
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韦国清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主持领导全军政治工作,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
由于十年“文革”和林彪、“四人帮”长期对军队建设的干扰、破坏,特别是“四人帮”骨干成员张春桥曾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一年半以上(1975.01-1976.10),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整个国家的情况一样,受到严重的损害,积存着不少难题。在出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这5年的时间里,韦国清深入基层部队、边防海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军委主席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继承古田会议以来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中,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分析了我军新的情况,就迅速纠正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部队建设造成的危害,肃清“左”的影响,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做出了不少重要决定,制定了许多重要政策,并处理了大量棘手的问题。他先后组织召开了四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组织全军政治工作高级领导干部在全军政工会议上,先后着重研究、讨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的问题;政治工作如何围绕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心,带动现代化革命军队建设各个方面工作的问题;军队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保证部队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和发扬革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建设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建设,整顿各级党委和机关的思想作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韦国清(左)与邓小平(右)、彭冲(中)正在交谈。
韦国清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中央政治局委员,是历史上任政治局委员时间最长的开国上将。1982年秋起,韦国清专心致力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工作,为实现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定的伟大战略目标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1988年7月,他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