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杂文《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中写道: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项羽),少有韧性的反抗(伍子胥),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李陵),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司马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鲁迅觉得,只有这四人可为英雄。
伯嚭怎么读(伯嚭的下场)
然而,项羽、李陵、司马迁之名,世人皆知,可伍子胥之事却知之甚少。
伍子胥身负血海深仇,背井离乡几十载,从逃犯到报仇雪耻,从分无分文,到权倾朝野的一国相国。
在春秋时期,他就是逆袭人物的代表,也是众人向往的偶像。
然而,世人皆向往逆袭传说,可人们总是忽略逆袭两个字的背后,往往是数不尽的辛酸与痛苦。
伍子胥曾一夜白头,他的故事远比人们想象得更精彩,也更离奇。
春秋末期,伍氏一族在楚国很有威望,世代忠良,先祖更伍举更以死谏而闻名。
而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更是太子建的老师,深受太子建信任。
如果一切按部就班的发展,以伍家在楚国的威望,太子建一但继承王位,那么伍家将会赢来新的巅峰,伍子胥的仕途也注定会是一片坦途。
然而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受奸臣费无极的挑拨,派人追杀太子建,太子建得知后匆忙逃离楚国,而伍奢身为太子建的老师,也被抓捕入狱。
费无极知道伍奢的两个儿子非常的有才干,担心会留下后患,便怂恿楚平王派人带着伍奢的手书把他两个儿子骗到都城,一起杀掉。
使者带着伍奢手书见到了伍氏兄弟,并且带话给他们,如果你们束手就擒,就放了你们父亲,否则就杀掉他。
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接到书信后,为救父亲,很快便束手就擒了,而伍子胥却意识到这是个圈套,为的就是把他们伍家一网打尽。
这时候如果束手就擒,不但救不了父亲,反而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于是,伍子胥弯弓搭箭对准使者,使者见状不敢上前,伍子胥便趁机逃跑。
果然,伍尚见到伍奢后,很快便被楚平王杀了。
出逃的伍子胥得到消息后,痛苦异常。他要复仇,可复仇的对象却是一国之君,向楚平王复仇便等同于向整个楚国复仇。
楚国这个历经数百年依旧老而弥坚的霸主,哪怕如今已不再鼎盛,可依旧是强盛。
以一人之力,还是逃犯的身份,向一个横亘数百年的强国复仇,可谓是螳臂当车。
可伍子胥却从不认命。哪怕粉身碎骨,他也要去搏那万分之一的概率。
单枪匹马的复仇,无异于痴人说梦。
想要复仇,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一方势力,来帮助自己实现复仇的愿望。
伍子胥得知太子建在宋国,便决定到宋国投靠太子建,然而恰逢宋国内乱,伍子胥又随着太子建来到了郑国。
郑定公得知太子建来到郑国,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不料,太子建却借晋国来攻占郑国。
伍子胥极力劝阻,太子建依旧一意孤行。直到阴谋败露,郑定公大怒,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只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逃出郑国。
伍子胥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再加上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一路乞讨才来到吴国。
一路的奔波劳累并没有击垮伍子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
来到吴国都城不久,伍子胥便结识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吴国的大将军公子光。
公子光得知伍子胥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将他推荐给了吴王姬僚。
伍子胥明白,吴国并不会为了他的一己之私和楚国开战,他需要一个契机,于是默默地在吴国蛰伏了下来。
直到过了很久,楚国和吴国发生争执,吴国派公子光为大将,攻破楚国的钟离城,凯旋而归。
伍子胥意识到机会来了,便怂恿吴王,应该乘胜追击。
吴王听了心动,便召来公子光询问他的意见。
此时的公子光一心篡位,哪里还愿意去和楚国交战,于是告知吴王,伐楚不易,伍子胥纯粹只是为了一己之私才怂恿您去攻打楚国的。
吴王听后,熄灭了伐楚的念头,还渐渐地疏远了伍子胥。
被吴王疏远,似乎宣告借助吴国复仇计划的失败。
蛰伏数年,最终功亏一篑,伍子胥并不甘心,很快,他便将目光锁定在了公子光身上。
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篡位的心思,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自己则躬耕田野,不问世事。
很快,伍子胥等来了第二次机会。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楚昭王即位。
吴王趁楚国新君初立,派兵攻打楚国。可楚国却立即派兵截断了吴国大军的后路,致使吴国大败。
公子光意识到机会来了,就在自己府上宴请吴王,以宽军心,又命专诸鱼肠刺僚,杀死了姬僚。
国不可一日无君,姬僚一死,公子光便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王位,号称吴王阖闾。
阖闾称王,自然忘不了替他夺得王位的大功臣伍子胥,不但许诺帮助伍子胥复仇,还对伍子胥委以重任,共谋国事。
伍子胥大权在握,为了尽早把复仇提上日常,伍子胥积极为吴国谋划。
先是修建阖闾大城,建立粮仓,确保吴国国库充盈,随后又推荐孙武为将,积极训练新兵。
短短几年时间,吴国兵革利坚,国库充裕。
眼看吴国国力强盛,伍子胥的复仇计划也顺利地提上日程。
为了确保最终的胜利,伍子胥耐住性子,对楚国实施了“疲楚”计划。
于公元前512年,伍子胥以兵分三路的方式轮番向楚国发起进攻,一时间,楚国岁岁皆有战争。
这一策略实施了六年,楚国军队被骚扰得精疲力竭。
公元前506年,以伍子胥孙武为首的吴国军队在柏举,击溃楚军。
楚国兵败,再也无力阻挡吴国,没过多久,楚国的都城便被吴国攻破。
再一次回到楚国,伍子胥百感交集,可当初的杀害自己一家的人,却已经不在人世。
伍子胥不甘心就这样放过楚平王,于是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派人找出楚平王的陵墓,对着楚平王的尸体狠狠地鞭了300下。
十六年的隐忍,终于在这一天彻底宣泄了出来。
楚国被破后,大臣申包胥带着秦国的军队赶来救援,此时阖闾的弟弟夫概也动了篡位的心思,偷偷逃回吴国,自立为王。
一时间吴国内忧外患,阖闾无奈只好放弃楚国,带兵回到吴国夺回王位。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与越王勾践的大战中箭,伤重不治。
死前,阖闾嘱咐太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为相国公。
夫差继位后,时刻不忘杀父之仇,积蓄实力,终于发兵越国。
越国兵败,越国主动求和,一边派人贿赂吴国的大臣伯嚭,希望伯嚭帮忙说好话。一边搜集珠宝和美女献给夫差,请求夫差不要杀掉勾践。
在越国的乞求和哄骗下,夫差同意让勾践留在吴国做人质。
伍子胥得到消息后,匆忙赶来劝阻夫差,一定要杀掉勾践,灭了越国。
他很清楚,勾践是和他一样的人,一旦留下勾践的性命,他必然也会不惜一切地想办法复仇。
可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觉得伍子胥危言耸听,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勾践回国交代完后便来到了吴国做人质,期间伍子胥又一次劝谏夫差杀了勾践,可夫差又一次放过了勾践。
三年后,夫差看到尽心尽力为自己服务的勾践,觉得他是真心归顺自己,便允许勾践回国。
那一日,夫差宴请百官,宣布放勾践回国,百官纷纷表示赞成,唯独伍子胥不悦,拂袖而去。
次日早晨,伍子胥又一次来到宫殿恳请夫差杀了勾践,这时候放勾践回国无异于放虎归山。
夫差看伍子胥一次次忤逆自己,心生不满,直接拒绝了伍子胥的请求。
勾践回到越国后,先后用计消耗吴国国力,荒废吴国国政。
期间伍子胥多次劝谏都无功而返,而夫差对于这位倔强,不识趣的老臣也是越来越反感。
吴国的命运,在这一刻似乎便已经注定了。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欲兴兵北上伐齐,伍子胥不同意。
夫差忍无可忍,便派伍子胥出使齐国,想借齐国的手除掉伍子胥。
齐国非常赏识伍子胥,便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希望他留下来为齐国效力。
可齐王低谷了伍子胥的忠心,伍子胥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好友鲍牧后,便孤身一人返回到吴国。
夫差伐齐,大胜归来。
于是在宫中设宴,百官纷纷来贺,唯独伍子胥伏地而泣,一番“越国不灭,吴国将亡”的言论惹得夫差大怒,把伍子胥赶出宫殿。
过了几日,奸臣伯嚭诬陷伍子胥勾结齐国,有谋逆之心,夫差大怒,赐死了伍子胥。
这位顽固的老人临死前依旧不甘心,吩咐家人在他死后将他的眼睛挂在东门,观察越兵入吴后便拔剑自刎了。
也许,他并不是想看到吴国被灭,而是希望自己永远也看不到有越兵入吴的时候。
但是,这一次伍子胥注定要失望了。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夫差自觉无颜面对伍子胥,命人在他死后用布盖住他的脸,遂拔剑自刎。
有人觉得伍子胥太过执拗,不懂随波逐流的道理。
可人这一生中注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若是一昧的认命,随波逐流,那也许这辈子便只能在命运给你划定的圈子里打转。
在春秋那样的乱世里,人们的命运迷茫而无所适从。
可伍子胥正是凭着不认命的精神,才在命运的洪流中一步步逆流而上,最后将愿望得以实现。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认命的精神,才让人类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作者:不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