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你不知道的三国历史
各位帅气美丽的看官们,这里是文远兄
汉末三杰皇甫嵩卢植朱儁(汉末三杰朱儁)
今天我想要给你们带来的“汉末三杰”:
皇甫嵩
朱儁
卢植
皇甫嵩
黄巾起义爆发后,他与吕强上书请求解除党禁,被授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黄巾军,黄巾起义之后因平定有功被授予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后来因为得罪了宦官张让、赵忠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中平五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兴平二年,皇甫嵩去世,获赠车骑将军。
皇甫嵩兵动如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于折枯。所以他与朱儁、卢植被后世誉称为“汉末三杰”。皇甫嵩是东汉最后的名将,但也是他亲眼看着东汉走向覆灭,所以他也被称为“无情的机器人”。
01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因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大起义,短短一月便席卷大半个中原,将东汉帝国冲击得摇摇欲坠、大厦将倾。关键时刻,汉灵帝一改惯常的昏庸愚钝,果断起用一身本事的皇甫嵩为左中郎将,讨伐黄巾军,自此,皇甫嵩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皇甫嵩与黄巾军首战在长社打响。一开始,皇甫嵩率领的皇家军就被势头颇盛的黄巾军波才部围困于长社城中。久疏战阵的诸位将士在这汹涌澎湃的黄色浪潮面前,皆心惊肉跳,以为凶多吉少。可皇甫嵩却胸有成竹,打起精神安慰部下:大家不必害怕,本将军自有制胜之道。皇甫嵩果然大言不虚。当晚狂风骤起,皇甫嵩遂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暗中又分派部分敢死队员潜出城外,摸到黄巾军的军营后,一齐纵火大喊,城头上的士兵也乘机点燃火把,与之遥相呼应。火光冲天喊声阵阵中,皇甫嵩恰到好处地大鸣战鼓率军杀出。业余选手组成的黄巾军从未见过这等阵势,很快便被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一番混战,万余黄巾军士兵命丧刀下。挟此余威,皇甫嵩乘胜追击,又率军东讨黄巾军卜己部,刀光剑影中又斩首七千余级。是年八月,皇甫嵩又领命进讨张角之弟张梁部,一战下来,又斩首三万级,投河者五万许。
十一月,皇甫嵩将黄巾军最后一支精锐——张宝部彻底击跨,一举俘杀十余万人。皇甫嵩乘兴将十万余人的尸骨筑成高耸巍峨的“京观”——一座尸城。前后一算,皇甫嵩自领兵以来,共斩杀黄巾军计二十余万,可谓是战功赫赫。朝廷也颇够意思,很快便升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02
皇甫嵩因镇压黄巾军而赚足了名声,一时威震天下。而此时的朝政更加腐败不堪,百姓叫苦不迭。汉阳人下哨干部阎忠乘机劝皇甫嵩把握时机,取汉而代之。可皇甫嵩想都没想,直接拒绝,并誓言精忠保国。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高位高薪很快便引来了某些人的羡慕嫉妒恨。见皇甫嵩加官晋爵,封侯食邑,中常侍的班头——张让眼热心跳,也想分羹一杯,弯弯绕也免了,明目张胆向皇甫嵩讨要五千万。流汗流血挣来的银子,岂能轻易予人,皇甫嵩当然不从。在讨伐黄巾军的战斗中,皇甫嵩某次路过邺城,见中常侍赵忠不忠,私自越规建设豪宅,遂上奏皇帝告了赵忠一状。于是张赵二人便合伙在皇帝面前下蛆,硬说皇甫嵩居功自傲,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劳民伤财云云。刚清醒了不几天的汉灵帝听风就是雨,二话没说,立马就对皇甫嵩下手——免职削邑。
消停了不到两年,凉州又突然杀出了一支叛军,在首领王国的率领下,一路打杀,包围了国家粮仓——陈仓,眼看就要打到洛阳。汉灵帝急了眼,掰着指头数了半天,数来数去,觉得还是皇甫嵩可堪大任,遂又官复其原职——左将军,要求督领董卓等人,各率两万士兵拒敌。此时急于扬名立万的董卓满打满算最多算个二流武打明星,好不容易逮到了这个扬名露脸的机会,便急吼吼地建议皇甫嵩开赴陈仓,立即对王国开打。而皇甫嵩则认为陈仓城坚粮足,不足为虑。且敌人气焰正盛,应避其锋芒,待其师老兵疲时,再一鼓作气,可获全胜。
结果还真让皇甫嵩说中了,王国围攻陈仓历时八十多天,也未能将其拿下,无奈中,只好撤围而去。皇甫嵩怎能放过如此良机,遂起兵追击。结果连战连捷,大破王国部众,斩杀一万余人。见此,董卓是又惭又愧又忌又恨。
03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病中的灵帝脑袋反而清醒了许多,或许是发现了董卓的狐狸尾巴,遂明升暗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要求其把部队交由久经考验忠诚的皇甫嵩统领,可是董卓说什么也不肯。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认为董卓这人心存异志,早晚会祸害天下,力劝皇甫嵩就此兴兵讨伐,为国除害。倘若此时对董卓动手,以皇甫嵩的实力对付一个二流的董卓应不在话下,可皇甫嵩却认为,董卓虽然有罪,但责在朝廷。“于是上书以闻”。一次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白白浪费。
不久,灵帝驾崩,董卓乘虚而入,窃得国柄,为防后院起火,董卓拉大旗作虎皮,借着皇帝的名义,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准备相机杀之。不清楚皇甫嵩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想都没想应召即行。皇甫嵩身边的梁衍深知董卓的为人,认为此行凶多吉少,力劝皇甫嵩联手袁绍等起兵拒(董)卓。此时的董卓虽窃得大位,但羽翼未丰,根基不稳,倘若皇甫嵩真能与袁绍等反董力量联手,扳倒董卓并非难事,可皇甫嵩天真的认为董卓是在示好于己,竟置大局于不顾,撂下东汉仅有的数万看家精兵,屁颠屁颠地赶赴洛阳就职,结果刚到洛阳,就被董卓丢进了监狱,准备说斩就斩。
说皇甫嵩是个奇葩一点也不冤枉。皇甫嵩与董卓虽然积怨颇深,却丝毫不影响儿子与董卓的关系,而且双方关系还很铁,真是奇事一桩。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听到父亲被董卓下狱,立马从长安跑到洛阳找董卓,恰好赶上董卓正在大摆宴席,且喝得正嗨。皇甫坚寿不管不顾地闯进宴会,逮着董卓便哭天喊地替父争辩,后又叩头流泪,一番倾情表演,感动了在座的宾客,大家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讨饶。不得已,董卓只好将皇甫坚寿扶起,又派人将皇甫嵩释放。再次见到董卓后,毫无悔意的皇甫嵩就坡下驴,自贬的同时,又对董卓极力地奉承。见昔时的领导、皇帝的红人对自己认了怂,兴奋之余,董卓遂大人大量任命皇甫嵩为议郎,后又升任为御史中丞。昨日的阶下囚,摇身一变,成了董卓的座上宾。
04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诛杀,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其实任务只有一个——屠灭董卓宗族。其实,彼时对东汉朝廷而言,最重要不是屠灭董氏宗族,而是解除董卓余党的武装,消除隐患,强干弱枝。此时的皇甫嵩是朝廷尚可倚重的为数不多的重量级将领,本应将精力放置于此,可他却未做多想,只是一味地执行所谓的皇命。当天皇甫嵩就率军将董卓一家老小全部捕获,未等上奏就挥刀将其尽诛。时董卓母年已九十,一再哀求皇甫嵩高抬贵手,放己一马,可皇甫嵩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恻隐之心,一挥刀将其送上了西天。
皇甫嵩既是高官,又位列公侯。如果说高官只是个高级打工者,那么公侯则相当于大汉公司的股东,打工者可进可退。而作为股东的公侯则不然,公司是你开的,或至少握有股份,公司进退存废直接决定着你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厦将倾,作为股东的公侯应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甚至舍命以赴,挽狂澜于既倒。可皇甫嵩作为一个利害攸关者,却像个机器人一样三番五次将送上门来的救亡复兴机会白白浪费掉,眼睁睁看着东汉帝国滑向了深渊。
东汉末期名将,光和元年,朝廷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今广东广西)。
朱儁出身寒门,赡养母亲,以好义轻财闻名,受乡里敬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任兰陵令,颇有治绩。
他以家兵五千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为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光和七年,黄巾起义爆发,朱儁以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以功绩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又率军讨平黄巾军遍“威声满天下”。初平三年升任太尉,录尚书事。兴平元年,行骠骑将军事。持节坐镇关东,因病故为成行。兴平二年,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杀,郭汜扣留朱儁为人质,朱儁因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没多久就病死了。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朱儁位列其中。
下任太守徐珪荐举朱儁为孝廉。后升任兰陵县令。朱儁任官,有过人的才能,东海相孔融又上表推荐。正好交州群盗并起,州牧、郡守软弱无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梁龙率众万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县。
光和元年,朝廷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受到任命,回到本郡检选家兵,调发士众,得五千人,分两路直奔交趾。到州界后,朱儁整束兵众,屯驻不动,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虚实,宣扬威德,以震慑敌人之心。接着调集七郡兵士,一齐进逼,终于斩杀了梁龙,逼降几万人,旬月之间,州郡平定。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并征他入朝任谏议大夫。
02
上面我们也有说到,光和七年的时候,因为灵帝昏聩,朝廷无能,政治腐败,爆发了东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起义爆发后朝中公卿都推荐朱儁,说他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与皇甫嵩共同出征。
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家族。
“汉末三将”在立下大功后,不居功自傲,不拥兵自重,然而进取不足,没有余力也无暇对地方军阀进行有力且有效的制裁,导致群雄割据的局面无可挽回地形成,东汉朝廷也只能苟延残喘,在权臣政治下一步步走向覆灭。
点关注不迷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