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阳武侯薛禄(阳武侯聊斋志异翻译)

阳武侯薛禄(阳武侯聊斋志异翻译)

阳武侯薛禄(阳武侯聊斋志异翻译)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享国两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享国两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三百多年间内忧外患不断,起于农民起义,亡于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名将人数是仅此于唐朝的朝代。

阳武侯薛禄(阳武侯聊斋志异翻译)

阳武侯薛禄(阳武侯聊斋志异翻译)

中山王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元朝末年,出身农家的徐达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功绩显赫。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官至太傅等,封魏国公。其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

开平王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1355年,常遇春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时建立了卓越的军功。1369年,在北伐中原时,暴卒军中,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开平王常遇春

岐阳王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朱元璋十分喜爱李文忠,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赐葬钟山。

宁陵王宋国公冯胜 宁河王邓愈 丽江王颍国公傅友德 黔宁王沐英 凉国公蓝玉

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将领。他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在早期先后获封永昌侯,拜征虏大将军,洪武十二年又拜大将军、凉国公。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 东瓯王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是明朝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将领。其为人谨慎,沉敏多智,曾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随朱元璋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后被封为信国公。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靖江王朱文正 越国公胡大海 蕲国公康茂才 梁国公赵德胜 永城侯薛显 永嘉侯朱亮祖 定远侯王弼 武定侯郭英 德庆侯廖永忠 汝南侯梅思祖 东丘郡侯花云 济宁侯顾时 长兴侯耿炳文

元朝末年,他与其父耿君用随朱元璋渡过长江。君用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力战而死。炳文承袭其父的管军总管之职,继续统领其部众。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初一耿炳文从广德攻长兴州,张士诚守将赵打虎以三千精兵迎战失利,逃往湖州。初三,炳文攻陷长兴,获战船三百多艘。朱元璋改长兴为长安州,在县署内设立永兴翼元帅府,炳文任总兵都元帅。炳文纳儒士温祥卿于幕下,协助策划防守。炳文长期固守长兴十年,前后历数十战,多次打败张士诚。朱元璋向张士诚全面进攻时,炳文带兵攻克湖州,围平江(苏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炳文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杀戮功臣太甚,导致继任的明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而耿炳文是少数幸存者之一。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爆发靖难之役时,朝廷仅能派65岁的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佩征北大将军印,号称30万人。炳文军13万人在八月到达真定,徐凯率兵驻河间,潘忠、杨松率兵驻鄚州(在今河北任丘),以先锋9000人据守雄县。燕军趁中秋之夜突袭雄县,又击败了援兵,潘忠、杨松被执,燕军攻陷鄚州。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顾成被执,斩首3万余级。炳文与残军10万人退入真定城(今河北正定),坚守不出。耿炳文拙于攻略,长于守城,故能固守长兴达十年之久。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但此时惠帝接受黄子澄的建议,撤换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接任,齐泰坚决反对,但建文帝不听,由景隆调兵五十万伐燕,战事遂不可为。明成祖朱棣夺权成功后,御史陈瑛在永乐元年(1403年)劾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耿炳文上吊自杀。炳文长子耿璇是懿文太子朱标长女江都公主的驸马。

宁国公宋晟 荣国公张玉 成国公朱能 荣国公张辅 黔宁王沐晟 茂国公李彬 平安 盛庸 阳武侯薛禄 漳国公武安侯郑亨 昌平伯杨洪 靖远伯王骥 威宁伯王越 定襄伯郭登 新建伯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石亨 范广 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明代名臣,是“西湖三杰”之一,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为河南考城,级今天的民权县。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于谦生于1398年5月13日,于1421年中进士,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同年,明宣宗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之后又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后又升任左侍郎。 正统十一年,于谦遭王振等人迫害下狱论死。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太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 于谦死后被葬于杭州西湖旁边,并为他建造了于谦祠,因于谦祖籍为河南民权,所以至今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建有于谦故里。 于谦不仅是一位高风亮节的官员,在诗词方面还特别有才华。 于谦的诗:《除夜太原寒甚》、《荒村》、《平阳道中》、《观书》、《暮春遇雨》、《入京》、《石灰吟》、《咏煤炭》、《岳忠武王祠》、《北风吹》、《望雨》、《入塞》。 于谦诗《石灰吟》全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令我们难忘,让我们多多学习他简朴的精神

武靖伯赵辅 ......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他是中国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伟大的军事家,当时与俞大猷齐名。

戚继光的先祖,原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封邑于河东。戚继光的七世祖是河南卫辉府人,六世祖戚祥年幼时与母亲为避战乱,随舅父一家迁居安徽定远昌义乡。五世祖戚斌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经六世至戚继光。

马芳 谭纶 宁远伯李成梁 俞大猷 宁远伯李如松 麻贵 刘铤 陈璘 戚金 刘渠 秦良玉 满贵 毛文龙 孙传庭 卢象升 曹文诏 曹变蛟 周遇吉 黄得功 尤世威 高杰 贺人龙 李定国 郑成功 白广恩 左良玉 洪承畴 吴三桂 李成栋 姜镶 王辅臣 马宝

上一篇: 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简介与主要内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