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社会学习论是指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学派的大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教师教育网根据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整理了社会学习论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
2、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
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再现: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4、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教师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本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热情等将感染学生。
社会学习论是一种分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理论,依据认知活动对外界影响有调节作用的观点,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特征。以上就是社会学习论相关知识点的整理,考生可以通过历年真题和题库巩固掌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