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班杜拉与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与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与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大家已去,思想常青。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评价_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_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021年7月28日,也就是昨天,在心理学界有一位大家离开了和我们同处的一个世界去到了天堂,这个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先生。

想起考研初试那会,关于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强化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等理论和“自创口诀”都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复试阶段,在准备复试问题时,还在想如果有老师问我最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是谁以及为什么时,那我一定选择班杜拉,理由是他提出的各种思想和理论对心理学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信正在备考的小伙伴得知先生的逝世肯定心中也是充满了缅怀与敬意,那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缅怀,再次重温班杜拉先生所提出的那些重要理论吧~

一、社会学习理论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1.交互决定观

班杜拉强调,仅只环境并不能决定人的学习行为,除了环境因素外,个人自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更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社会环境中,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彼此交互影响,最后才确定学到的行为。

所谓交互决定,即指环境、行为与个体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2.人类行为的分析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同时他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也叫参与性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叫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

二、观察学习

1.含义

观察学习即个体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的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形式。观察学习不是对观察行为的简单重复,而是包括个体在行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内部认知过程,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2.阶段

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注意阶段:学习者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②保持阶段: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

③复制阶段(动作再现阶段):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④动机阶段: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对强化的期望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3.动机阶段的三种强化

①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还有情绪反应的唤起功能;

③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人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4.实验:拳打充气娃娃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_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_班杜拉社会学理论评价

班杜拉选用的实验对象为儿童,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为这个实验制定了4个假设:

①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将试图模仿或实施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即使榜样不在现场。此外,他相信这些孩子的行为将会与那些目击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以及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控制组)大为不同;

②榜样不在现场时,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而且少于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

③儿童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因为儿童通常更为认同同性的成人与家长;

④由于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观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1.含义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

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2.功能

①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及坚持性;

②影响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个人对自我效能所具的信心,其强度会决定他是否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境。如果个人自认为没有能力去处理某项问题,他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的行为。而如果他判断自己有能力去处理的话,就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

3.影响因素

①直接经验(个人的成败经验):通常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②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但需要观察者与榜样一致;

③言语说服: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④情绪唤起: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大不一样,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_班杜拉社会学理论评价_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必须要拥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地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

——阿尔伯特·班杜拉

上一篇: 尔肯江·吐拉洪: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 【心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