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有福之州”:留住历史文脉 提高城市品质

“有福之州”:留住历史文脉 提高城市品质

“有福之州”:留住历史文脉 提高城市品质原创:王晓霞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福建省福州市考察调研,听取了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

原创:王晓霞

福州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_福州历史文化街区_福州历史文化

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福建省福州市考察调研,听取了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跟随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中国建设报》记者采访了福州市相关专家,尝试探析福州市在保护历史文脉过程中的“奥秘”。

“在交流和参观的过程中,我倍感光荣。我深感总书记对文化遗产十分珍惜和重视。我一定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的交流后,福建省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规划师陈亮说。

从“里坊制度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到“闽商精神重要发祥地”的上下杭,从“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烟台山,到“近代洋人避暑胜地”的鼓岭,从闽安古村到嵩口古镇,一座座明清民居、西洋建筑、特色庄寨……暖春时节的“榕城”老街上,附近居民和八方游客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观赏着道路两侧的古建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打开了历史的大门,流连忘返。

“榕城”是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的别称,福州市至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城在山中,山中有城”“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保存较为完整。1986年,福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如何保护这座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始终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福州市始终认真贯彻《〈福州古厝〉序》的重要精神,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坚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高水平、精准化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守护好闽都文化的“根”与“魂”。

保护修缮:让每处街区都有独特的“三坊七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形成于晋、唐,鼎盛在近代,这里不仅保留了千年坊巷格局,还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人物,可谓福州城市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漫步在三坊七巷,错落有致的历史建筑,一砖一瓦间都有历史的厚重感。很难想象,曾经的三坊七巷竟然遭受过“拆除危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准备拆除林觉民故居的部分建筑建设商品房。刚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要求暂缓拆迁,并对故居进行修缮。自此,福州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谱写出崭新篇章。

“三坊七巷”的保护为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总书记擘画的蓝图,秉承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文脉传承的担当,福州市从最早实施单一古建筑保护,逐步扩大到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再到中心城区8片历史风貌区、8片历史建筑群以及23个名镇名村的保护。

近年来,福州市又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市域范围内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区传统老街巷,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群、名镇名村、特色街区、传统老街巷、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据了解,福州市投入了300多亿元用于名城、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261条传统老街巷,实现了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

为创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福州市还积极探索建设名城保护管理平台系统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管理系统,将全市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纳入数字平台。目前,该市已公布的671处历史建筑以及1100多处历史建筑普查成果被纳入该系统。此外,鼓楼区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在全国首推四级“古厝长制”,探索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古厝保护利用经验做法。

福州历史文化_福州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_福州历史文化街区

普查认定:让每段历史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福州市目前已经形成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同时,在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行动中,作为历史文化要素的古建筑、传统老街巷也得到保护与整治。”陈亮介绍说。

今年2月,福州市印发《古厝认定标准及普查登记规程(试行)》,助力古厝普查登记、核查及分类认定工作。早在2019年,福州市就印发《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对五城区内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管理与利用等作出明确规定,细化后的指导方案适用范围更广、适用的历史文化要素更多。

管理办法中提到,各地按照“应查尽查、全面普查”的原则,组织完成全域范围内建成年代50年以上,或虽不满50年但有特定价值意义建筑的普查、登记,核查不可移动文物(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核查历史建筑、前期已确定的历史建筑普查成果以及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群众反馈的历史建筑普查线索。

对普查登记中纳入普查对象的,未经分类分级甄别的建筑物需要进行分类认定。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

此外,普查、复核、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建筑基本信息及空间定位,应集成至“福州古厝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以协助后续认定、公布、修缮、管理、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持续展开,并与“多规合一平台”及“国土空间信息平台”相衔接。

活化利用:让每个居民的生活品质都得到“提升”

近年来,福州市聚焦城市品质的核心要素,在遵循“最小干预”的保护修缮原则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分类实施保护和整治,让市井文化鲜活起来。

“原来逛公园、带孩子看展览要跑很远,现在家门口的景点和小公园相继开放,一家人一起逛逛,感觉很幸福。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平时散步也很方便。”3月31日,福州市民侯女士告诉记者。

近年来,福州市各县(市)区结合成片旧屋区改造和历史建筑等保护工作,分别打造一批能够反映资源禀赋、文化特征、文物历史建筑集中的特色历史文化区域,讲述老城故事,体验老城生活,创造城市宜居社区,为人民群众提供承载老城味道、老城记忆且兼具时尚活力的怀旧场所。

福州市积极探索历史遗产保护利用与旧改片区综合更新与开发建设互促联动新模式,在精准旧改中传承和延续城市文脉。在台屿片区的保护开发中,通过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台屿河治理、台屿公园建设、台屿片区更新改造联动起来,盘活了整个片区,提升了空间环境品质与活力。

为解决“活化”过程中的资金难题,近年来,福州市明确“市级承担、市县分担、县级自筹、以奖代补、企业参与”5个资金筹集渠道,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民间资金补充”的工作格局,注重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有机结合。

在活化利用过程中,“智慧化”也贯穿始终。以高士其故居为例,游客可以在门前的古厝长公示牌上扫描二维码,进入“鼓楼数字古厝”页面,该页面包含了鼓楼区108处古厝,有语音讲解、电子地图导航、研判优化游览线路、提供周边配套文旅服务等功能。此外,一些平台还提供了全民参与的古厝保护模式。在APP页面,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在线上报、电话上报、建议反馈等方式,反映古厝破坏、损坏、移动、修缮、保护等问题,后台有专人进行问题采集,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

福州历史文化街区_福州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_福州历史文化

监 制:肖正华 主 编:程小红 责 编:高洋洋

上一篇: 50个成语,50个历史名人,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 历史上被轻视的五位帝王,第一位对华夏的贡献不次于秦始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