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之三鉴
传统的中国历史上,有三大鉴之说,即:殷鉴、秦鉴、隋鉴。殷、秦、隋是中国古代三个重要的王朝。三个王朝均盛极一时,也殊途同归,在没落时,瞬息消亡。除了殷商王朝,秦15年而亡,隋38年而亡,三鉴中有两个王朝都是短期而亡,而且三个王朝都亡于他们的苛政、急政、暴政。而三个王朝之后的王朝,周朝800年,汉朝405年,唐朝289年,这三个王朝的国祚和国势都比前朝要强得多,何以如此?正因为他们吸收了前朝灭亡之教训。
殷鉴,即周室于殷之暴亡之鉴,也含有对夏灭亡之鉴。《诗经》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周公也曾屡次告诫成王:“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2]殷夏之亡,实出其暴政,古代比一君之恶,言其堪比桀纣,夏桀殷纣施恶无数,也许经过千年的加工,不免有人抹黑,但他们是暴君这是不虚的。夏失其德,而殷代之,殷失其德,而周代之。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夏桀无道,“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3],商汤革其命,代夏作民主;商纣无道,武王“恭行天之罚”[4],代殷作民主。而反过来,商汤周武之革命究其本质也是以暴制暴之行,更是臣弑君篡位之行,如何能够匡正名义,安抚百姓,使百姓对现有政权信赖,便成了统治者需要考虑的要务。而周王室更意识到了这是其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重要一步,也就逐步形成了殷鉴意识。首先,前朝之所以灭亡,是天命变革之结果,天命的转移需要现世政权的统治者起来革前朝的命,周代殷是天意,这就巧妙地回答了周王朝是犯上作乱才建立的问题;其次前朝之所以丧失天命,在西周文物大盂鼎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祀。”殷商后期的统治者,显然不是仅仅肆于酒,彼时必暴虐无度,阶级矛盾激化,《尚书·牧誓》中就有关于不敬祖宗,不修祭祀,任奸用佞,暴虐奸宄之记载,也许过分夸大了商朝统治者之残暴,但也应是有所根据,因而天命也就有所转移。而商朝统治者如此行为,必然使百姓受难,而周之所以成功革除了殷命,也是百姓众望所归,由此便形成了敬德以修人事之观念。而百姓的力量也让统治者所见,因此便有了保民之观念。由此,殷鉴观念也就逐步形成。
秦鉴,是汉王朝关于强秦速亡的教训与反思。秦兴时,举六国之力不能与之相抗,秦衰时,戍卒一叫,函谷便举,楚人一炬,阿房焦土。秦用了十年一统六国,而仅仅十五年后,秦楚亡,刘汉兴,秦人缔造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被区区亭长刘季所代,而秦的速亡也给了刘汉统治者深深地震撼,秦为何二世而亡?大汉如何能够长治久安?这给了统治者也给了平民布衣以深深地思考。贾谊就曾说,秦亡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秦的灭亡,与其暴政直接相关,虽然汉人更多认为秦是暴政,而当今学界也有人提出急政思想,秦在其一统后的十五年,修长城,逐匈奴;征百越,开灵渠;修驰道,通直道;凿皇陵,开阿房;严法刑,用苛政,征发百姓民夫上百万,而用之若猪狗,再加上二世无道,终于大泽首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逮到汉初,自天子不能具均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正是大战后如此凋敝之民生,汉初统治者才深深鉴于秦灭,轻徭薄赋,重黄老之学,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正是秦鉴的思想佐使其与民休息,无论统治权在刘氏还是吕氏,汉初的国策都没有大的变动,正是深深受秦鉴的影响。
隋鉴,隋,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个王朝。中国在黄巾之乱后,可以说一直到隋统一天下,虽然其间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是基本处于板荡不安之中,一直到隋,天下才重归一统。可让人唏嘘的是,隋王朝仅仅享国38年就走向了灭亡,代之而起的就是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为何隋灭亡了?唐建立了?这是今人还在思考的,也是唐初统治者在思考的。隋如秦故,也是急政,征高丽,开运河,下江都,刑严法,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如寇仇,在《无向辽东浪死歌》的传唱下,成千上万的农民揭竿而起,隋末大起义的浪潮滚滚而来,炀帝江都缢死,李渊关中入寇,李唐代隋而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正是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王朝的速亡,使唐太宗为首的李唐统治阶级有了深深的触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舟民水,若不吸取隋视民若草芥的教训,不认识到百姓的力量,李唐的江山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太宗还曾这样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缅怀魏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太宗浓厚的史鉴思想。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轻徭薄赋等等,换来了贞观盛世,这正是隋鉴的体现,也是历代之鉴的体现。
二、史书是史鉴意识的集中体现
纵览古代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史学要比中国发达,古代中国的史书无论在数量、种类、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有人持宗教与史学发展负相关的观点,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须知,古代中国的儒学不是宗教却胜似宗教,儒教的教化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对人的教化有过之无不及,儒学强调的纲常名教以及等等观念深入古代人的人心,可以说,直到五四新文化以前,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思想对人们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到了五四新文化的风口浪尖上,传统文化被一股脑地认为是糟粕,当然,这也是时代的影响,在那个时代的洪流留下,也许只有这样的全盘否定才能激发当时人们的思想,到今日,才能激发我们理性思考。而古代中国的史学如此发达,更大的原因是史鉴意识的浓厚。历史就起本质来说是故事,历史就是由故事组成的,而这些故事是超脱于情情爱爱,超脱于小我,更多的是生死权谋,纵横捭阖,是大我。史书则集中记载了几千年来的是是非非,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在古代没有不读史的,《资治通鉴》就讲将有资于治道。正如西方的一位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书的作用就是作用于当世,孰可为孰不可为,一切过去的事情对当世都是有借鉴意义的,而古代的中国人正是熟谙这点,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重视历史,一方面,他们熟读史书,望其有资于治道,另一方面,君王将相代表的统治阶级大量修史,而作为平民百姓,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私修史书。一方面是读,一方面是著,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史书不正是中国人强烈的史鉴意识的体现吗?
三、历代政权史鉴略说
前面,我说了三大鉴思想,其实这三大鉴也是后世历代王朝之鉴,后世的王朝也都吸取了三鉴的思想。
宋王朝是武人造反所得,故而忌惮武将,而宋朝统治者又深深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崇文抑武,在军政,地方权力,财政上进行了大举的改革,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削弱了宋军的实力,这也为两宋灭埋下了种子。
相比之下,元王朝的史鉴意识更为淡薄,这不单单表现在前朝史书长久未能修成,更表现在元朝的社会中。民族四分,南人最贱,浅显地学习汉法,甚至许多元朝皇帝连汉语都不会讲,而在地方上各级官吏横征暴敛,科举也经久不用,胡虏无百年之运,元王朝不但史鉴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统治者拒绝汉化,因而最后只能北返漠北,仅仅九十年就中原易手,因为,落后的民族是无法统治先进民族的。
明朝,一个真真正正由平民建立的王朝,它的史鉴意识却很复杂。明朝私人修史的成就很大,而官修史书诸如《元史》与明实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言善而不言恶,褒功而不贬过,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而在政治上,明朝的统治者却深深鉴于元的灭亡。丞相被彻底废除了,皇权最大的威胁消失了,这便是明朝最大的成果,从此之后,丞相专权再也没有了,纵然皇帝的压力变得前所未有,而明初,百姓也基本休养生息,作为最基层起身的皇帝,恐怕没人能比朱元璋了解大乱之后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正是史鉴意识的体现。
清,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为完善的一朝,纵然是封建社会夜晚前最绚烂的一抹夕阳,它的史鉴意识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康乾盛世就不能持续一百余年。举例来说,明宫十万太监宫人,宦官专权,皇帝无道,而在清朝太监宫人的数量急剧下降,而随意挥霍的开支也远远比明朝要小,这不就是史鉴意识的体现吗?当然了清代的专制主义也是远超前代的,这也就造成了清代史书并不发达,反而考据学十分兴盛。
总结:总览中国古代,史鉴意识一直伴随各个王朝的存亡绝续,而每个王朝又难以超脱灭亡的命运,往往前期有鉴于史,社会安定,后期穷奢极欲,走向衰亡。社会发展到今天,没有绝对长久的政权,没有绝对正确的政权,一个政权要想较长地维持自己,只有鉴于史,更己过才行,这也是发达的中国史学和史鉴意识对今天最大的财富!
[1]《诗经·大雅·荡》
[2]《尚书·召诰》
[3]《尚书·多方》
[4]《尚书·牧誓》
[5]《过秦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