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吴哥古迹与中国今世奇缘。吴哥古迹在1992年被列入世界濒危文化遗产。1993年建立了国际协调委员会,从而揭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行动的序幕,至今已有24个国家参与了保护行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吴哥古迹确定了五个区域、401平方公里为遗产保护区。1996年,柬埔寨制定了吴哥遗产保护法。2004年,经过多国共同努力,吴哥古迹从世界濒危文化遗产名单中移除,保护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柬埔寨精心维护着吴哥古迹。其理念是遗产、人文、环境相协调,既注重对物的遗产保护,又注重对活态非物质遗产保护。保护区内有110多个村庄、13万多人。是将村庄搬迁还是留在原地?柬埔寨政府的理念是,村庄是人文的载体,村庄中有许多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祭祀活动、民俗活动、传统工艺等,还承载着大量的传说、故事、戏剧、舞蹈、音乐。保护区内还有寺庙和400多僧人。这些都是吴哥古迹的一部分。同时,古迹是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自然环境也是遗产的一部分。本着这个理念,吴哥古迹形成了现在的立体式保护、多层面保护的格局。
吴哥艺术滋润着现世,许多艺术灵感来自吴哥。比如,在吴哥古迹中,有多达2000多尊造型优美、舞姿纷繁的舞蹈神女阿普萨拉的浮雕像,以这些雕像为原型,创作了柬埔寨最具代表性、最为人们熟知的“仙女舞”。据说世界上著名的LV包的图案,也来自吴哥古迹神女雕像的服饰图案。
中国从1993年开始参与吴哥古迹的国际保护行动。1998年,中国开始对周萨神庙进行修复,于2008年完成。2010年,中国开始对茶胶寺的修复,于2018年完成。2018年,中国又承担了吴哥古迹最重要的遗址之一——王宫遗址的考古、修复、研究和展示。中国对吴哥古迹的修复工作,已经形成很好的理念,比如,考古与修复并举,修复以考古为基础;修复与研究并进,修复的过程也是对文物深入研究的过程;修复本体与修复环境并重,既保护文物本体又保护文物周边环境;美感与真实并存,修复后要真实还原文物,这是根本,同时要注重精美、精致、精细。
中国除参与吴哥古迹保护外,还帮助传承吴哥文化。比如,由云南文投集团投资,于2010年在吴哥古迹旁打造了一台全方位展示吴哥文化的演出。全剧选取吴哥文化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意象,用现代表现手法呈现,气势恢宏、引人入胜。2010年公演,至2018年底,已演出3900多场,直接观众约180万人次。(未酉寅)
1 2 3 共3页
吴哥窟(摄于柬埔寨)
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300公里左右。吴哥在9世纪至15世纪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最繁荣的王国之一高棉王国(真腊王国)的首都,始建于802年,完成于1201年,前后历时400年。吴哥古迹之大,世界少见,在4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600多处古迹。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群。吴哥以其石结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著称。古迹之华丽,世界少见,比如,吴哥古迹精华中的精华,也称“小吴哥”,其建筑为柬埔寨国旗图案,这是吴哥古迹以至柬埔寨国家的象征。建造这座印度教神庙的石头,最小的重1吨,大的达十几吨重。比如,有个塔布隆寺,里面有国王母亲的圆形灵骨塔,在圆形的墙壁上留下2000多个圆洞,当时镶嵌着红、蓝、绿等各种颜色宝石,最小的也有5克拉,后全部被盗掠。
人们说,吴哥古迹与我国长城、印度泰姬陵、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一起,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吴哥是当时的行政中心。高棉王国统治着南起中南半岛南端、北接我国云南、东到越南、西到孟加拉湾的大片土地。作为行政中心,建有庞大的城市系统,据统计,当时吴哥城市人口达100万之多,是亚洲最宏伟的城市之一,同期巴黎有50多万人,伦敦有75万人左右。吴哥城墙周长12公里、高7米,护城河宽达100米。吴哥建立了以大型蓄水池为基础、以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沟渠网为骨架的庞大水利设施,既保证了雨季的储水之用,又保证了旱季的居民用水和农田灌溉之需;有冶铁、制盐、酿酒、纺织等作坊。在城市建有壮美的宫殿,只不过宫殿均为木结构,早已烧毁,夷为平地、朽为泥壤。当地人说:“人住木头,神住石头。”正由于“神住石头”,所以,这些神庙虽经战火、风侵雨蚀,仍保留下来。
吴哥是当时的宗教中心。在大体今天柬埔寨区域,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教传到这里,并作为普遍的一种信仰。高棉王国时期,印度教作为国教,吴哥古迹按照印度教理念开始兴建。12世纪下半叶,一位国王信奉大乘佛教,开始兴建佛教寺庙,因其在位时间长,国家富庶,修建了巴戎寺、塔布隆寺等一批著名寺庙。大乘佛教之后,又恢复印度教,所以,塔布隆寺等佛教寺庙又被改为印度教寺庙,但仍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作为宗教信仰的中心,在历时400年的建设中,反映的宗教内容从印度教崇奉的湿婆、毗湿奴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观世音菩萨,无不都用最美的艺术体现在建筑上。所以,吴哥古迹也是多种文明的融合。
作为高棉王国的首都,吴哥曾两次遭到大规模洗劫和破坏。第一次是在12世纪中期,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人打入吴哥,吴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在1431年,暹罗军队大举入侵,攻陷吴哥,吴哥遭到严重的破坏。此后,高棉王国被迫迁都到金边,吴哥被遗弃,逐渐湮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世界所知。
1 2 3 共3页
从历史到现在,柬埔寨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是历史上交往密切。我国《后汉书》对在今天柬埔寨境内的王朝就有记载,当时称其为“究不事”。《隋书》始称“真腊”。《唐书》改称为“吉蔑”“阁蔑”。宋承隋代亦称其为“真腊”,也称其为“真里富”。元朝称其为“甘勃智”。明朝前期称其为“甘武者”,明万历后称其为“柬埔寨”。
史书记载,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真腊国王派遣使臣至隋朝朝贡。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真腊派遣使臣来唐;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真腊派使臣来唐,唐太宗回赐了很多礼物,650年至655年间仅是珍贵的白象就送来32头,它们都经过特殊的训练,会跪拜舞蹈,每逢节日常在宫苑中表演;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真腊王子访唐,唐玄宗赠以“果毅都尉”称号。公元1117年(宋政和六年),真腊国王派遣使臣至北宋朝贡,宋朝皇帝赐以朝服等;公元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朝皇帝诏封真腊和占城国王。公元1295年(元元贞元年),元成宗铁穆耳派遣使团出使真腊,周达观随团出使。公元1374年(明洪武六年),真腊国王派遣使臣献方物;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真腊国王派遣使团9人朝贡,等等。这说明,两国交往十分密切。
在吴哥古迹巴戎寺的壁画上,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两国交往的场景。巴戎寺被视为吴哥城的象征,在吴哥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位于吴哥古迹的正中央,是吴哥最后的皇家寺院,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皇家寺院。该寺最著名的是当时建造了49座佛塔以及5座城门上的佛塔,象征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54个省份,现存有37座佛塔,每座佛塔四面均雕有巨大佛像,据说佛像原型是建造巴戎寺的国王。每个佛像都面带微笑,安详静谧、内敛慈善,虽形态相似,但并不雷同。这就是著名的“吴哥的微笑”。在巴戎寺的外墙回廊墙壁上,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的浮雕,反映当时的战争、生产、祭祀、娱乐、狩猎、集市的真实状态。其中,有很多反映当时我国宋朝与其交往的画面,比如,在出征军队中有留着胡须、戴着发髻的中国人;比如,有一条船,船上载满中国宋朝人,驰向吴哥;比如,一位中国宋朝人,正在向当地一位姑娘求爱;比如,当地两个中国宋朝人正在斗鸡,后面分别站着一个宋朝人,手里拿着钱袋子,表明正在赌博。
二是吴哥古迹的发现与中国密切相关。吴哥古迹荒废后,即湮没在丛林野莽之中,寺庙坍塌、长满草木,成为漫无人烟之地。当地人虽然知道这些古迹,日守其旁却不知其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在柬埔寨的历史文献中也没有任何记载,所以世人并不知道是否有吴哥古迹。
吴哥古迹被世人所知,来自中国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1295年,浙江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使团从温州开洋出发,经海路到达吴哥,一年后回国。回国后他以游记形式写了《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全书约8500字,除总叙外,分40则,包括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婢、语言、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癫、死亡、耕种、山川、出产、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曲、桑蚕、器用、车轿、舟楫、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入。
《真腊风土记》记载翔实、实景描述、可信可靠。比如描写耕种:“大抵一岁中,可三四番收种。盖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识霜雪故也。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后方下。”经考证,确为当时气候特征。比如描写城郭:“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馀向皆一门。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经考证,与吴哥古迹基本一样。
1819年,法国人将《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这本书引起了西方人注意,兴起寻找吴哥古迹之念。此后,一些国家的传教士、旅行家、探险家按图索骥,来到柬埔寨,但都没有收获。直到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享利·穆奥在森林中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古迹,引起世界轰动。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
西方人发现吴哥古迹后,从吴哥古迹拿走大量珍贵文物。比如,法国吉美博物馆就藏有大量吴哥文物,都是吴哥文物的精华。在吴哥女王庙,有一组石雕露出水泥材质,原来上世纪60年代法国人将原石雕窃走(现存卢浮宫),为掩人耳目,用水泥雕件涂上颜色充当原品、摆在原位,久而久之,涂料脱落,露了馅。
1 2 3 共3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