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
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70余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世所瞩目,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今年我国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力,形之所以奋也”。发展动力决定了发展的速度、效能、质量和可持续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要增强创新这个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巩固复苏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内生动力还不强,总需求仍然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克服不少困难挑战。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之举,将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引擎动力。换句话说,新质生产力不仅肯定了新技术新产业孕育的新动能新优势,而且界定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当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人口规模巨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全球38个主要国家中,中国人才竞争力位列第八,具有较大后发优势。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要牢牢把握人才这一关键要素,以创新思维培育创新型人才,着力提升生产力的能级。一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设计和良性循环,加大研发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二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动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变化。三是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
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向未来,要抓紧时间补短板、锻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真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创造更多“从0到1”的新突破。同时,产业层面要做好加减法,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45周年。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要深刻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同时,要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范嘉琪 宜春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