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民国篆刻中的佼佼者

民国篆刻中的佼佼者

民国篆刻中的佼佼者民国篆刻(1912-1948)是晚清篆刻艺术走向顶峰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由于军阀割据,内战和外战频频

篆刻历史文化_篆刻历史脉络图_篆刻的历史

民国篆刻(1912-1948)是晚清篆刻艺术走向顶峰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由于军阀割据,内战和外战频频,使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但清代篆刻名家进入了民国,为民国的篆刻艺术发展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吴昌硕就是从清末进入民国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在民国生活了15年。这正是晚年的吴昌硕篆刻艺术成熟阶段,对民国印坛起到一个领袖的作用。他的弟子有:赵石、陈衡恪、徐新周、李苦李、赵云壑、陈半丁、诸乐三、王个簃、沙孟海、谭建丞等。私淑弟子那就更多了,如来楚生等,这些人都成为民国时期的印坛的主将,这个时期,处于衰落时期的“浙派”也涌现出王褆、唐醉石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家。赵时棡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二十年代末,印坛称吴昌硕、赵时棡、王褆为鼎足三立者。在国民时期能与吴昌硕匹敌者,唯湘潭齐白石,堪称一代宗师。

(1) 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渭清,号白石老人、木居士、木人、老木、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齐大、寄园、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曾入王湘绮门习诗文,诗、书、画、印皆精。齐白石的篆刻艺术的发展,他在《白石印章》自跋中写得很详细,云:“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本,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由此而知齐白石于治印风格变迁的过程。齐白石早年刻印以浙派碎刀短切法,章法匀称,平整浑厚。1917年齐白石定居北京以后,得《天发神谶碑》的喜示,一变浙派碎刀短切法的慢刀、用单刀长冲刀法直冲,刻印石如快剑斩蛟,气势爽利,决不削改,纵横弛聘,痛快淋漓,浑然天成。追求一种犀利老辣、气势豪迈的艺术境界。他的印章文字的篆法,吸取《天发神谶碑》用笔方入尖出和赵之谦“丁文慰”一印的风格,将圆转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线条,其篆法大胆作隶化楷化处理,意趣稚拙。他的章法布局,十分独特,疏密参差,虚实呼应,线条粗细不匀,多富变化,顾盼挹让,欹正相生,气脉连贯,一洗过去治印风格。齐白石终于在他60岁成功地进行了“衰年变法”,刻意求变。在70岁时确立迅猛酣畅,大气磅礴, 雄壮豪辣的印风,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以独特的风格形成了“齐派”篆刻艺术,成为一代宗师。齐白石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其篆刻得其传者有刘叔度、刘冰庵、陈大羽、李立等。

篆刻历史文化_篆刻的历史_篆刻历史脉络图

(2) 赵时棡

赵时棡(1874-1945),原名润祥,字献忱,后易名时棡,字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浙江鄞县人。擅书法四体,尤工篆隶,以画马及花鸟最佳。篆刻以赵之谦为师,所作印章精谨超逸,工细典雅。清末民初之际,与吴昌硕并称一时,有“瑜亮”之誉。所刻朱文印,多采用展势,笔画放开,疏密相间,篆法圆转遒劲,隽永流畅,用刀精细,富有金石味。他刻古玺印尤佳,对宋元时期的圆朱文的研究发展有重要贡献(如图116)。此外精于鉴赏,收藏商周铜器很多,对金石文字颇有研究。赵时棡还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及室弟子五十多人。卓有成效者有陈巨来、沙孟海、叶潞渊、方介堪、张鲁庵、徐邦达等,辑有《二驽精舍印赏》、《二驽精舍藏印》、《汉印分韵补》、《二驽精舍印谱》等,撰有《汉印文分韵补》,1953年出版有《二驽老人遗印》。

篆刻的历史_篆刻历史文化_篆刻历史脉络图

(3) 王褆

王褆(1880-1960),原名寿祺,号维季,字福庵,别号印佣,晚号持默老人,浙江余杭县人。父为晚清进士,幼承家学,早年能绘画,精刻砚,30岁后专攻书法篆刻,对金石、古文字颇有研究,曾聘为故宫博物馆顾问,对清宫所藏金石书画等文物参与鉴定评审,大开眼界。1904年王褆与唐源邺、叶铭、丁仁、吴隐创建西泠印社,力挽“浙派”篆刻艺术颓势,于“浙派”印学有传薪之劳,时称与吴昌硕、赵时棡鼎足三立。他的篆刻初师浙派兼及皖派和吴熙载、赵之谦诸家,上溯秦汉,白文得铸、凿之法,朱文崇尚先秦古玺,旁及泉、布、瓴、甓等。他的篆刻严谨工稳,飘逸流畅,整饬处显其凝重,有苍老浑厚之致,于茂密中见灵动,从笔意、布白、刀法十分契合,自成一家面目。他所刻边款各种书体俱备,独标清丽,刻款如碑版,笔意力求拙重,后世学人称之为:“新浙派”(如图117)。他的弟子中有成就者如:顿立夫、韩登庵、吴朴堂、谈月色(女)等人。著有《说文部首检异》、《麋砚斋作篆通假》,出版有《福庵书说文部首》、《福庵藏印》、《麋砚斋印存》等。

篆刻历史脉络图_篆刻的历史_篆刻历史文化

(4) 唐源邺

唐源邺,(1886-1969)字季侯,号醉龙、醉农,别署醉石山农、醉翁、醉石,湖南长沙人。自幼父母双亡,依外祖父宦游居杭州,外祖父为前清翰林,工金石书画,唐源邺受其影响,博古多识,秦汉碑碣一入其目,真伪立判。善画,工书法,静穆古雅,精篆刻。早岁师从娄县张定,以周秦两汉印入手,规方摹圆,不容失之法度,浑厚庄重。他的印风受“西泠八家”影响颇深,于陈鸿寿、赵之琛两家最为用力。得陈之超逸简古,擅切刀法,纵肆爽利;取赵之挺拔工整,在民国时期有相当影响(如图118)。1904年,年仅弱冠的唐源邺与王褆等于杭州创建西冷印社,遂后并得其外祖父支持,将其西湖山的一处别墅赠作印社。其篆刻与王褆各领风骚,当在伯仲之间,为民国印坛有响的篆刻家之一,出版有《醉石山农印稿》。

篆刻历史文化_篆刻历史脉络图_篆刻的历史

(5) 赵石

赵石(1874-1933),字古泥,一字石农,晚号泥道人,江苏常熟人。幼时家贫,父母双亡,仅入私塾三年,曾一度去寒山寺出家当和尚,未果。后随同乡李虞章学治印,遂又将赵石介绍给吴昌硕,吴昌硕推荐到当地名儒沈石友家一边治石刻砚,一边学习。沈氏为他讲解古物书画、诗文,为时三载。其间为沈氏刻砚铭一百多方,大部分为吴昌硕手笔。可谓砚中珍品,赵石刻印,受吴昌硕指授最多,得力于封泥,印文融石鼓、小篆、汉碑额、缪篆于一体,风貌朴茂厚重,气雄力健,苍劲奔放,后将圆笔变为方笔,形成自己的面目,成为虞山一派。其女赵林、邓散木传其衣钵,自辑有《拜缶庐印存》(四十卷)、《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

篆刻历史脉络图_篆刻的历史_篆刻历史文化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上一篇: 西北大学
下一篇: 中国历史常识(中英对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