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悠久,其沿袭及变革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彝族历史沿革总共有七个时期。
分别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唐时期、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
(彝人掠影)
先秦时期的彝族
大约公元前13世纪,在今天澜沧江两岸的景东彝族自治县、云县及怒江沿岸一带,居住着一个主要从事游牧生活的土著部落。约公元前12世纪,这个土著部落中的一部分进入洱海地区,与洱海地区的土猪部落融合,并以洱海为中心,建立了西南历史上第一个十足部落政权——古莽国。
(洱海风光)
古莽国是彝族在先秦时期存在的有效力证,研究成果标明古莽部落与昆明部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在第一期彝族溯源中我们已经知晓昆明部落是彝族人早期的聚集部落,而古莽国的确认,将彝族的族源提前至了商朝,彝族的文化脉络也从此开始。
(杜幕)
继氏族部落国家后,春秋时期,彝族出现了更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政权——古蜀国。古蜀国国主名为杜幕(或称杜宇、仲牟由、隆幕等),他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促进了蜀地的经济发展,除此以外,他还举行了非常有名的六祖分支大典。彝族的部落分支即由此开始,在分支过程中,彝族的文化不断吸收着各地的本土文化,使其文化内涵越发丰富起来。
(彝族六祖迁徙图)
秦汉时期的彝族
西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地方民族政权,其中最为强大、疆域最广阔的就是夜郎国。夜郎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当时的夜郎国地处今云南、贵州交接地区,势力范围以毕节地区为中心,北连昭通、四川,西北达云南曲靖、宣威、会泽一带。作为当时部落王国中最强盛的一个,夜郎国是彝族文化兴盛发达的象征。
(夜郎国遗址)
夜郎国之后,在云南昆明滇池沿岸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民族政权——古滇国,作为又一个以彝族为主体建立的王国。古滇王国创造了璀璨辉煌的青铜文明。1956年,在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批古滇国青铜文物,随同出土的还有汉武帝赐赠的“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
东汉时期,彝族先民昆明人的后裔在今云南保山、大理一带的地方建立了哀牢王国。这一时期,彝族人民的人口扩张很快,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其存在时间一直持续到唐代南诏时期。
(哀牢山风光)
魏晋时期的彝族
魏晋以来,彝族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史书称这一时期包括云南、川南、黔西、桂西等广大彝族居住地区为南中。西汉推行的屯田制使戍守在南中地区的孟、霍、雍、爨(cuan 第四声)等汉族大势力日益强大,这些地方大姓的发展加速了彝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彝族的文化生活,从而促进了“夷汉”之间的交融。
(爨氏墓画像《萧史吹箫图》)
公元271年,晋武帝把南中七郡中的云南、兴古、建宇、永昌4郡划出设立永州,这一举措使南中大姓、夷帅与晋中央政权的矛盾激化,南中地区继而出现了各方势力割据的现象。公元339年,爨氏一统南中,开始其长达400年的统治。爨氏不断加强与南中地区彝族等土著民族的通婚,并自觉接受他们的文化风俗,最终被完全同化。彝族文化在与爨文化交融后,其生命力和内涵也进一步得到了补充和充实。
(彝人掠影)
唐时期的彝族
唐时期,出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有名的南诏国。南诏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历史253年,共传13王,为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诏故里——大理巍山)
南诏最早称为蒙舍诏,是分布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的乌蛮6大部落之一,其建立者名为蒙舍龙,是彝族的先民乌蛮蒙氏后裔。蒙舍诏发祥于南诏,兴起于太和(今大理古城区域),在历史上,这是彝族政权最为鼎盛的时期。
(南诏故都——大理太和城)
宋时期的彝族
902年南诏灭亡。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以彝族为主体的乌蛮三十七部支持下建立了大理政权。大理国建立后,分封了彝族贵族为大小封建领主,彝族大小领主受封后,负责对大理国王纳贡、征发本领地内的兵役和劳役。1100年,大理国政混乱,社会动荡,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彝族“些摩徒”部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建立了自杞国。
(自杞国遗址——彝族土掌房)
自杞国是彝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国,延续160年历史,于1260年被蒙古所灭。自杞国位于滇东富庶之地,坝区农业和山区畜牧业十分发达,为滇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自杞国钱币)
元明清时期的彝族
自杞国灭亡后,彝族再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王国。在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一直用土司制度对彝族聚集地区进行管辖。明末清初,云南各地彝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转而由中央派遣流官进行管理。流官的暴政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遭到血腥镇压后彝族人民纷纷迁移至乌蒙地区,也就是现今的云南昭通。
(彝族土司——剧照)
民国时期的彝族
民国时期,在奴隶制社会备受压迫的彝族人民迎来了曙光,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主政云南,带有彝族血统(凉山黑彝古候部落纳吉家支后裔)的他继承了彝族人民善良勤奋、勇敢无畏的特质,主政时期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各项改革举措,提升了整个云南省的经济文化水平,让彝族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
(自杞国遗址——彝族土掌房)
经历了千年跌宕沉浮,彝族人民及其文化没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反而历久弥金。彝族作为中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和极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无形瑰宝,希望彝族文化能够进一步的走出国门,让世界所瞩目,也希望所有中华儿女能够珍惜这一文化瑰宝,吸取历史教训,共保民族团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