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以北宋时期以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祖孙三代为代表,一直活跃于抗辽、西夏等民族战争前线,被后世传颂至今的军事家族。
杨业、杨六郎、杨文广,是杨家将的主要代表人物。杨业卫国戍边,威震三关,人称“杨无敌”,以至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不战自退。
而杨延昭,即杨六郎在戍守边关的二十多年里,同样骁勇善战,将千里边防治理得固若金汤,契丹人闻风丧胆,终使敌方将领许下“只要有杨六郎一杆枪镇守边关,就决不造次”的诺言。
作为杨家将第三代的杨文广,尽管因时局变化,没能建立与其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但是也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优良传统。三人名气之大,从习武家族方面来讲,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超过,因此后人称之为“杨家将”。
正是由于“业公骁勇,子孙贤能”,才使得大宋江山长久。而为感念杨家将的赤胆忠心,宋王朝的皇室要求文武百官在路过杨府门前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皇上也要龙行七步方可上辇。
至于杨家将的事迹,不仅见于《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篇》等史书,以及诗歌、野史笔记等相关记载,还有更多的是以文学形式传播。
其实,自杨业、杨延昭父子死后不久,北宋民间已经开始口头文学形式,流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载:“……继业、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到了南宋,正值民族多难之秋,民众越加怀念杨业祖孙三代的英雄业绩。在长期的民间口头传播过程中,以历史真实为基本线索, 将杨家将故事逐渐演变成英雄传奇。
只是,在南宋盛极一时的“说话”中,杨家将故事仅留下两个目录:《杨令公》、《五郎为僧》。有幸的是,《烬余录》简略地记录了“杨业幽州救驾”的故事,这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用文字记录的一个杨家将传说故事。
南宋之后,后世文人学者以及民间艺人,在正史的基础上,不断将杨家将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成为剧本、演义等民间文化,并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如小说方面的,影响最大的当属明朝熊大木的《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纪振伦的《南北宋志传》,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又出现了《北宋金枪全传》、《平闽十八洞》、《两狼山》等。
戏剧方面,杨家将的元素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武戏的重头戏。自宋话本、金院本、元代杂剧起,杨家将故事大量出现在京剧、晋剧、豫剧、扬剧等各种剧种中,如《李陵碑》、《金沙滩》、《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七郎八虎闯幽州》、《天门阵》、《三关排筵》、《孟良盗骨》、《十二寡妇征西》等,还有评书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
至今,杨家将故事还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等传媒中。
此外,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杨四郎、五郎、杨排风、孟良、焦赞等人物也被成功塑造,尽管与正史有很大出入,但其生动鲜活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