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六个学习板块组成。
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
初中历史考什么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强大的阅读能力在文科学习中有多重要?近年来语文、历史、政治考试的阅读量日益增大,阅读能力差,阅读速度慢,读过一遍毫无感觉是文科学习的大忌。反映到历史学科,读懂材料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一般来说,考试时审一遍题,就要迅速抓取出“谁,什么时间,什么背景,出于什么目的,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这几条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实践证明,语文功底特别是文言文功底,对历史学科是有一定影响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面对史料原文,就很难能够深入地理解这一道材料题的题干内容,可能会影响答题要点的全面、系统。因此,不仅仅需要孩子能够理解和熟悉材料题目的题干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而且要求孩子能够迅速找到历史教材上的知识与题干之间的潜在关系。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多角度、多层次阐释问题的能力)
学历史,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阐述”。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比如,分析原因,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阐述,绝不能只写一个原因;再比如回答评价类题,一般要考虑好的方面、坏的方面,绝不能只写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规范作答也很重要。规范,就是将对应的知识点准确无误的写出,就是认真对应材料,一条信息对应一个知识点,绝不含糊。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主要针对开放性问题,让你针对某一历史现象谈感想、谈体会、谈认识。中、高考必考题型论述题就是最好的例子。(考察文字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绎归纳能力.......)
初中历史怎么学
思路决定出路
初一、初二是中国史,初三是世界史。要清楚整个初中历史是怎样的构成,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去看历史(要有全局观、整体观),而不是一开始就扎进具体的知识点里。按照“整体框架--局部框架--具体框架”的思路,先梳理出整本书的框架,然后梳理单元框架,最后梳理每一课具体的框架。
真正有用的并非是框架图本身,而是这张图背后的结构化思维、通过深度思考形成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的学习,必须建立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以体系化、系统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学习,这样才能学好。
方法造就成绩
好的学习方法,造就好的成绩,我们的教育走入了“方法定乾坤”的时代。因此,拥有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一)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
以八年级历史为例,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一般都是按照“1背景(原因)—2过程(发展)—3结果—4影响—5评价”或“1政治-2经济-3文化-4军事-5关系”的脉络进行的。
所以,在遇到比如:
原因------对应背景原因题
过程------对应一些概括题(措施/观点/对比/特点)
影响------对应影响意义题
评价------对应评价/启示题
这样类型的题时,要形成历史思维模式。
(二)熟记历史时间轴和阶段性特征
1.时间轴:
脑海中要有一直“时间轴”,也就是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绝对不能把时间孤立起来背,要把它放在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中背,在头脑中清晰完整的构建起该阶段历史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否则就算是把所有的时间都记住了,那个东西对你而言也不过就是数字的排列组合而已,根本应用不在考试当中。
2.阶段性特征: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这也是梳理历史进程,把握历史整体观。重要的是总结、提炼、归纳,这也是历史思维的训练。
(三)记忆历史要遵循“先分层、再标记、理解背。”
1.先分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知道哪一部分是背景(原因)、过程(发展)、结果、影响和评价;或分清教材中哪一部分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
2.再标记:标记序号、关键词(整句话的提炼),方便记忆。
3.理解背:历史就是两个方面:时代的客观和人的主观。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历史背景,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考虑、去理解、去联系,慢慢织成一张网,而不是死记硬背。
八年级历史思维导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