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科学社会主义_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支点

科学社会主义_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支点

科学社会主义_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支点科学社会主义_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支点,-116-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高级形态,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

-116-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高级形态,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它集中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科学预测。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无产阶级有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自身历史使命的科学的世界观,有了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同任何学说一样,既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又要批判地继承过去的思想文化遗产,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思想,特别是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思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产业革命促进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产业革命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充分显示了它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作用,使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发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工人运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在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揭露、无情批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1](P300-301)(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走出了乌托邦的荒野,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即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剩余价值学说通过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根本出路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革命性和战斗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力量和道路以及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发展,愈来愈尖锐化,不断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表现为资产者方面的财富的积累,另一极表现为无产阶级方面的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的出现。(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在实现历史所赋予的伟大使命过程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决定性手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最终消灭阶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无产阶级实现彻底解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猜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根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他们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历史划分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第一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高级阶段只有在第一阶段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人们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三、把科学社会主义置于当代的现实基础之上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重大挫折和共产主义理想受到的严重冲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发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置于当代的现实基础之上。(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是必然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原理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趋于缓和;资产阶级采取的许多改良措施恰恰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表明生产方式已经开始由资本主义的无计划向社会主义的有计划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2](P64)正因如此,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是长期的。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P33)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强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归根结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因此,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不能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应该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途径是多样的。社会主义是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辨证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实际,把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主要放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上,但是也没有完全排除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俄国的十月革命道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都是特定历史环境和国际关系的产物,尽管都属于暴力革命,但二者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不能绝对化。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共产党人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突破新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行,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最大贡献。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9年 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简介:蒋力(1978.11-),男,河南永城人,西安政治学院 2007级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研究生,方向:军队人事管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支点□蒋力摘 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得以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关键,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革命性和战斗性。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核心(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金卡工程·经济与法经济与文化 2008年 10期

上一篇: 浅谈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
下一篇: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