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洲那沧海横流、天翻地覆的20世纪相伴而来的,是海量的回忆录、日记和信件。对一位试图记载那段历史的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宝藏。
那些历史事件——俄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纳粹大屠杀,那些关乎人类苦难和自由的重大而可怕的试验——其体量之巨大、影响之沉重,仿佛让见证历史成为了一种责任。阅读这些记述,时常能让人以最好的方式去感受,不仅从中获知事实真相,还能由此而更加接近剧幕当中的人性冲动、偶然际遇的悲欢离合与荣枯变迁,以及关于那一切理性的有因有果和非理性的无缘无故。
那些最佳的见证者把时代性与个体性、形而上与世俗结合了起来。他们的讲述除了富于意义的宏大叙事,还有身临其境的即时性和自然而然的共鸣,有生活的重音也有荒诞、冰冷与混沌。他们甚至能使我们在回望时产生笑意。在我的新书《熔炉》(Crucible)中,我想以一种类似的语气,用现在时态来讲述1917年到1924年间的故事——那个时代与我们当下时代之间的相似性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样的讲述更接近于一部电影或者小说,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
正如读者形形色色一般,见证者的类型也各有不同:有置身中心的人,也有身处边缘的人;有在监狱牢房里码字写信的罗莎·卢森堡,也有记录着巴勒斯坦旅行见闻的爱因斯坦;有些人留下书证时不忘着眼后世(所有的政治家皆是如此),也有些人则没有细加思索的时间。“我们如何读”与“我们读谁”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因为有那些凭借着理解这个世界来吃饭的人——比如像海明威这样的记者,以及像纳博科夫或者茨威格这样的小说家——还有那些凭借生存的奇迹而以其证言打动我们的人。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作出选择。下面是10个值得瞩目的例子:
1、《俄国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
《俄国革命》
尼古拉·苏哈诺夫(Nicolai Sukhanov)著
不难理解为什么约翰·里德(John Reed)所作的《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成为了颇受欢迎的见证布尔什维克革命(即俄国十月革命——译注)的著作:里德本人与他的妻子路易丝·布赖恩特在“赤色分子”中的不朽地位、列宁的认可背书(列宁为此书作序——译注),以及里德抢先进行了独家报道这一事实。但这里也有一些问题。哈佛大学的档案中收藏有他的剪贴簿,你能在其中一页上看到里德曾经尝试用西里尔字母(包括俄语在内的斯拉夫语族语言所通常使用的字母——译注)写下自己的名字。他是个在革命进程中学习革命的人,并且为此激动得喘不过气来(他将《震撼》一书称作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而苏哈诺夫作为一个最终在1940年“大清洗”时期死于斯大林党羽之手的局内人,所持的观点则更为平衡。他弄清了1917年那烦冗复杂的一切: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从政治到激情与人性。
2、爱尔兰国家军事历史局(Bureau of Military History, Ireland)档案
在以往,亲历者证词之类的史料通常以书籍的形式出版,而口述历史和档案数字化则改变了这一局面:美国大屠杀纪念馆(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的网站上就有幸存者的访谈录像,而一些音频项目则记载了印巴分治(1947 年,原英属印度解体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新的独立国家——译注)和“温德拉什”(Windrush,本指泰晤士河的支流,20世纪40年代,来自加勒比海地区十余个英联邦国家的数十万名非洲移民移居英国,其中首批移民乘坐的船只名为“帝国温德拉什号”,因而这一移民浪潮中的人们被称作“温德拉什一代”——译注)一代移民的历程。为了撰写《熔炉》,我让自己埋头在数字档案当中,档案里头那些字迹斑驳的打印报告来自于爱尔兰那血腥而隐秘的独立斗争中的参与者们,而这一切尽在。
外交官兼花花公子——哈里·凯斯勒 图片来源: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3、哈里·凯斯勒(Harry Kessler)的日记
凯斯勒应有尽有。他出身于富足家庭,总是充满好奇,作为一个局内人,却被自己的性取向赋予了一种局外人的视角。他无处不在,从俾斯麦到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美国歌星、舞星)他无人不识。作为一位外交官兼花花公子,他既懂政治又懂艺术,并且对这两者都很关心(因而有了 “红色伯爵”这个绰号),此外他也文采飞扬。举例来说,他把1919年德国共产党人起义失败后如常运转的柏林描述为“仿佛一头被铅笔刀捅了的大象”。
4、瓦西夫·贾瓦哈里耶(Wasif Jawhariyyeh)的日记
我是在研读《1913:一战前的世界》这本书的时候知道这个人的,当时立刻就被他吸引了。作为一位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他生活在奥斯曼帝国末期的耶路撒冷,会说英语、法语和土耳其语,当地的一位伊斯兰学者把《古兰经》教给了他。贾瓦哈里耶就是当年他所在那座城市的哈里·凯斯勒:他是一位来者不拒的诗人和音乐家,生活在一个像他这样的折衷派所拥有的空间不断缩小的世界里。
5、《海明威新闻集》
《海明威新闻》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颜苑/谢幕/康林花 译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2-6
海明威在上世纪20年代的文章读起来就像是一位小说家的预习作业,他的眼睛扫视着地平线,以求得从中传达出无穷对于幕后故事的观察。这些文章的准确性倒在其次,重点是它们所描绘的东西。他描述了1922年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当时新任的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装作不在意周围拥挤的人潮,而全神贯注于一本大部头的书。海明威记下了墨索里尼假装在读的那本书:一本上下拿颠倒了的法英词典。这事儿可能并不千真万确,但它应该是真的。
6、《法国的恶魔》(The Devil in France)
《法国的恶魔》
里昂·孚依希特万格(Lion Feuchtwanger)著
尽管他是一位反纳粹作家,但作为一名德裔犹太人,孚依希特万格仍然于1939年(这一年德法宣战——译注)被法国人关押在了位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Les Milles村庄的拘禁营里。当维希政府向希特勒苟且求和之时,孚依希特万格就生活在了被交出来的恐惧当中。那正是电影《卡萨布兰卡》所处的时代。战败、坐牢,迫切做出抉择:这是一部急就章,一部关于政治与人性的大戏。孚依希特万格十分幸运:他和妻子成功抵达了美国(与孚依希特万格的真实经历类似,在作者所提及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捷克反纳粹组织领袖维克多与妻子伊尔莎最终从作为欧洲与美国间重要中转站的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逃离纳粹追踪而成功飞往美国——译注)。
7、《这是不是个人》
《这是不是个人》
[意]普里莫·莱维 著 沈萼梅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3
1946年,在意大利都灵的一家油漆厂工作期间,莱维把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对生与死的见证写成了这本书,而直到几十年后,世人才认识到了这部作品如今所拥有的显要意义。这是一份朴素而率直的铁证:集中营生活的种种细节和伴随而来的内心感受,不断积累的恐惧和不断坚持的希望,然后某一天,“德国人不在那里了。哨塔上空无一人。”
8、《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著 田大畏 钱诚 陈汉章 等 译
群众出版社 2015-8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爱玛·戈德曼和维克多·谢尔盖这样的西方人就讲述了他们对苏联失望的故事,讲述了由谎言所编织的纱帐那头的那些经历——这顶纱帐已然凝结成了后来所说的“铁幕”(这个词由英国妇女参政论者、社会主义者埃塞尔·斯诺登于1920年首次使用)。而索尔仁尼琴作品的语体风格则处在与之不同的更高层面上:他的作品对于斯大林治下苏联范围内的恐惧与权力作用机理既进行了反思,也做出了详尽的记述——天寒地冻中皲裂的皮肤、面对着残酷生存困境的女性,以及帮他把陈旧的面包搓成念珠的立陶宛人。这堪称一份与其主题同等宏大的起诉书。
9、《核心圈子:从顶层看战争》(The Inner Circle: A View of War at the Top)
《核心圈子》
琼·布赖特·阿斯特丽(Joan Bright Astley)著
琼·布赖特——她受过速记和打字训练,充满自信而且颇受他人信任,而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交中心。她是高级将领们与丘吉尔之间备受信任的中间人,曾身处于魁北克、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与高层次的战争管理相关的从来都不止是那些长官——包括将军、外交官和自我膨胀的政客在内(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男性)。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信息到达它该去的地方、一些小的祸害不致扰乱全局、个体的紧张情绪不会压垮共同的事业。布赖特对她那“奇妙的战争”所做的记述为战争现实赋予了性格和神韵。
10、《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吕宁思 译
九州出版社 2015-9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苏联历程的“元见证者(meta-witness)”,也就是“见证者的见证者”。她把回忆录写成了民间的史诗,为规模浩大而令人望而生畏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标上了人性的尺度。这本书里有一些女性的故事,她们的故事常常被上世纪80年代苏联对这场战争所做的关于合法性的陈腐宣传所淹没。后来她又为切尔诺贝利做了同样的事——切尔诺贝利是苏联走向解体的开始,而苏联解体这件事之于上世纪末尾的重要性,不亚于苏联的建立之于那个世纪的开端。埃兹拉·庞德曾写道,文学是“新意永存的新闻(news that stays news)”。这就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她笔端的那些见证者们所做的事:为她们的证词赋以文学的力量,从而确保其意义永不磨灭。
本文作者查尔斯·埃默森(Charles Emmerson)的新书《熔炉:一战漫长的结局与新世界的诞生(1917-1924)》(Crucible: The Long End of 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a New World 1917-24)英文原版已由鲍利海出版社(Bodley Head)出版发行,码洋为25英镑。
(翻译:李元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