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纵论保险改革发展:理论创新引关注

纵论保险改革发展:理论创新引关注

纵论保险改革发展:理论创新引关注撰文魏华林 虽然2013年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率高于2012年3-4个百分点,但与正常增长率15,-20,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2013年全国GDP增长率7.8,,那么

撰文 魏华林

虽然2013年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率高于2012年3-4个百分点,但与正常增长率15%-20%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2013年全国GDP增长率7.8%,那么,保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不相匹配的问题则会继续存在(见图1)。

图1:2000-2012年保费与GDP增长对比

保险市场的发展机遇:“黄金发展期”和“风险社会”

未来保险市场发展机遇源于对保险市场发展空间的预测。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未来的保险市场到底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在哪些领域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说,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取决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值得关注的是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化,主观因素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历史发展机遇的掌控。

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化主要是我们常说的GDP的增量的变化。早在5年前,经济理论界有人对中国GDP增长问题作过预测。5年前的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为6725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1%。中国与美国的这个差距相当于日本与美国之间1951年的差距,新加坡与美国之间1967年的差距,台湾与美国之间1975年的差距,韩国与美国之间1977年的差距。这4个国家或地区就是在这个级差阶段,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实现了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其中,韩国的年均增长率7.6%。台湾的年均增长率8.3%,新加坡的年均增长率8.6%,日本年均增长率为9.2%。根据这样的经验,有的经济学家包括海外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在2008-2028年的20年间,存在 8%左右的增长潜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金20年。如果把中国发展的潜力挖掘出来,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就能够实现,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也翻一番。2010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4,400美元,翻一番是8,800美元,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可能会达到12,700美元。按照联合国[微博]/世界银行[微博]统计,一个国家的人民收入达到12,700美元,就代表是高收入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会初步实现。

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保险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 保险理论界有人对保险与GDP的关系作过量化比对,得出了一个参考性的结论,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2000-8000美元时,保险与GDP的联动关系是,保费收入的增长是GDP增长的2-3倍。从国际对比看,中国目前的保险业尤其是寿险的发展水平(2012年我国保险密度163美元,保险深度2.96%)大致相当于美国20世纪40、50年代、英国20世纪60年代、日本20世纪60、70年代和台湾80年代中期的水平,而这些国家的保险市场在达到中国现阶段发展水平之后,又有过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达到8.3%至17.1%之间(见下表)。

中国寿险与发达国家的历史比较

发展水平美国日本英国台湾

达到中国现有水平的年份1945196619671987

当时的寿险深度2.3%2.43%2.48%2.43%

当时的寿险密度(美元)373051128

当时的人均GDP(美元)1594122920395265

此前10年的年均增长率3.3.87.8%27.56%

此后20年的平均增长率8.26.4.7.1%

此后至今的年均增长率7.5%8.9%8.7.37%

持续增长时间(年)69474626

根据这些国家保险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预计我国保险市场,尤其是寿险市场还会出现10-20年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可以达到15%左右。所以,近年来提出的保险业“黄金发展期”的观点是能够成立的。但是,有两点需要补充:第一,在提出“黄金发展期”的同时,还要关注“风险高发期”,坚持“两期”并论,不失彼此;第二,20年黄金发展期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主观因素的作用。

未来保险市场发展机遇的另一个来源是“风险社会”的存在。尽管风险社会在理论上早已见诸报端,但真正进入到国家主流政治中还是近来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得到启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亮点很多,其中,对保险业发展具有直接意义的有两个: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保险业发展的意义所在,看起来有些深奥,其实很简短。因为保险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保险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市场经济的存在决定着保险市场的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保险市场的发展。安全委员会对保险发展的意义,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责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的国土安全,二是对内的社会稳定。之所以要成立安全委员会,表明国家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安全因素。这里说的不安全因素,用保险术语来说,就是“风险”。安全委员会的职能就是“风险管理”。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层面的风险管理,保险公司是市场层面的风险管理。尽管两者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管理的对象都是“风险”。不仅如此,两者之间还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对保险发展产生的影响,不管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都将是不可估量的。

有人将本次三中全会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分别解决了国人迫切期盼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解决了因为经济发展慢,物质相对短缺而导致的人们“没得吃”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解决经济发展快,物质相对富余而出现的人们“不敢吃”的问题。在“不敢吃”的问题上,除了普遍存在的食品风险、药品风险、环境风险、责任风险等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生活性风险以外,还有大量存在的水质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影响人类生命长短的生存性风险。

风险社会在中国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风险的全覆盖。国际上的风险社会理论将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现代化风险,另一种是现代性风险。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现代性风险;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现代化风险。而中国现阶段既存在现代化风险,也存在现代性风险。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风险的全覆盖。第二个特征是风险的高发期。现已存在的诸多风险中,有些风险,比如意外风险、健康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现阶段的发生频率会高于其它历史阶段的发生频率。保险教科书有一句老掉牙的名言,叫作“无风险,无保险”。说的是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产生的基础。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风险全覆盖和风险高发期,必然激发出巨大的保险需求;巨大的保险需求,必然成为推动保险业发展的潜在动力。所以,未来保险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好的,既存在比较大的发展前景,也存在比较好的发展机遇。关键是主观条件——保险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包括保险市场的经营者和监管者如何运作。

保险市场的挑战因素:产品经济、小众化消费、平台战略

影响未来保险市场变局的因素主要来自下面三个方面。

(1)产品经济时代的来临。产品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过去30多年,我们的市场经济所经历的是商品经济阶段,现在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将经历的是产品经济阶段,然后还要经历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阶段。尽管四个阶段都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态,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商品经济阶段,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可以相互替代,这样的产品被称为“商品”。商品生产的主要特征是模仿、抄袭和跟随。生产者追求的是低价,只要价格低廉、卖得出去就行。这个阶段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产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品牌。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个性和差异化,市场竞争的强度开始降低。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产品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服务经济”阶段。这里所说的“服务”,不是指提供优质服务、不是指微笑、不是指客户满意度,而是指企业在理念上或实践中,将服务当成企业利润的源泉。也就是说,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服务”,包括服务行为、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保险业就会走上这条道路上来。

“体验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高层次阶段。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在乎的是消费过程的体验、消费过程的感觉、消费过程的印象。在这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种情况听起来有些玄乎,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说,中秋节的月饼,饭桌上的拉菲酒等,都带有“体验经济”的味道。

产品经济阶段的来临,对保险行业来说,既是利好的一面,也有挑战的一面。利好的一面,市场上的恶性竞争情况会减少,强度会降低。挑战的一面,每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要重新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个性、差异化。

(2)小众化消费时代的来临。所谓小众化消费时代,实际上是指社会消费四个发展阶段的一个阶段。社会消费四个发展阶段是供不应求阶段、大众化消费阶段、小众化消费阶段和个性化消费阶段。从客户的角度看,消费的四个阶段与市场经济的四个阶段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市场经济之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结果是短缺经济。短缺经济对应的是供不应求消费,商品经济对应的大众化消费,产品经济对应的是小众化消费,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对应的是个性化消费。在大众化消费阶段,行业或企业通过社会化大生产,降低成本,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使之进入千家万户,比如过去30年间的耐用品商品,同一种型号、一种颜色的商品可以卖遍全国。保险行业长期存在的“一张保单卖全国”现象,也是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个缩影。

中国市场经济进入小众化消费时代的标志是消费主体的变化。现在的消费主体,从来源上来看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日益增大的中产阶层,二是数量取胜的“80后”“90后”社会群体。这些人不会满足于大路货品,而要追求有个性、有特色、有品位的产品。小众化消费时代的来临,客观上需要保险行业实现转向,在服务理念上从原来的服务大众群体转向服务小众群体,在服务内容上从传统的面向全国的保险产品转向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保险产品。小众化消费阶段的市场取胜砝码,不再是局限于不同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而是看谁能够把握小众化消费市场的独特需求,并根据这种独特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战略,开发相应的产品,提供相应的服务。

(3)平台战略时代的来临。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是新兴商业市场格局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平台既是支撑小前端的基础,又是衍生富生态的土壤,在未来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认识平台,发现和确定与平台的关系,培育或适应平台生态,无疑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值得思考的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战略。尽管平台战略时代能否取代多远化经营时代的讨论还没有结论,但从“苹果”或“阿里巴巴[微博]”的实践中,从中国“双十一”商业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平台打天下”的发展趋势。

当平台战略时代已经来临,平台致胜大势已经势不可挡时,我们保险行业还有必要沿袭传统的“多元化经营”思维,继续批设机构、铺设摊子,重蹈所谓的“集团”老路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保险研究的理论创新:强调调动保险业各方面积极性的“动车理论”和延伸保险产业链的“链子理论”值得关注

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有两个,一是理论上存在的伪命题;二是实践中存在的盲目仿效。近些年来,保险理论讨论中出现了一些伪命题,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比如“保险回归论”、“客户是上帝”、“保险产品主要靠卖”等等,这些看似正统、实为虚假的伪命题或多或少地干扰了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另一种现象是,有些保险行业投资者,在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扩张,申请多种营业执照,既包括行业内的保险类营业执照,也包括行业外的非保险类营业执照,以实现所谓的“多种经营”。客观地说,作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发展路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多种经营无可厚非,但是,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经营规律,当条件尚不具备就盲目进入,是有风险的。

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正确的保险理论指导,正确的保险理论需要破解伪命题,创建新理论。结合保险市场发展实际,有两个理论值得关注,一个是“动车理论”,一个是“链子理论”。前者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建立由单纯依靠火车头提供一个动力,变为全面依靠车厢提供多个动力的发展机制,调动保险行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保险行业各种有效资源,推动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后者的意义在于,通过理论创新,突破保险业发展瓶颈。从历史上看,指导保险发展的理论有两个时点变化,一个是“二战”之后,一个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二战”之前,主导保险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对保险标的的损失补偿,欧洲人把它叫做“填补理论”,“保险=补偿”。因为有了这个理论,人类在保险发展的道路上顺利的走过了300多年。

二战之后,保险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保险经营出现亏损,保险人收取的保险费不足于补偿保险标的的损失,导致了保险市场的波动。为此,亚洲的日本人提出“轮子理论”,破解保险经营困境。具体地说,就用保险资金的投资利润弥补保险承保的亏损,在这里,保险=“承保+投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世界保险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迅速地将保险业发展成为国家三大金融支柱之一,成为一个国家幸福安康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保持多年的保险市场平静局面。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及其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和后果,导致了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种异常变化,使得保险承保业务受阻,保险投资业务遇挫。世界如此,中国也不例外。以中国财产保险为例,保险承保的综合成本率不断攀升,保险投资的利润率逐渐下滑,形成了一个夹击态势,保险业的生存空间变小,发展压力变大(见图2和图3)。

图2:财产保险综合成本率

图3: 2009年以来保险投资收益率

为了寻找摆脱这种历史困境的理论缘由,笔者提出了保险发展的“链子理论”,即在业已存在的承保+投资之后,添加一些与保险业务相互关联的产业或服务,形成一个保险产业生物链。这时,保险=承保+投资+相关产业或服务。财产保险中的汽车保险业务、农业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中的养老保险业务、健康保险业务等,均可打造这样的保险产业链。

保险市场的转型升级:转型是手段,升级是目的

2011年以来,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心是调结构、转方式,比如改变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渠道,增加投资比例等,我们称之为保险行业的“转型”。今后一个时期,保险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说,转型是手段,升级是目的,转型是为了升级。如果只作转型,不作升级,转型就会失去意义;反之,如果只作升级,不作转型,升级就会失去动力。总的来说,转型升级将会成为未来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2014年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升级年,持续时间将会长达5-10年。

从保险业务层面上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转型,特别是产品架构的转型,既包括寿险中的保障型产品与投资型产品之间的业务结构,也包括财产保险中的险种与险种之间的业务结构。

财产保险的结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车险与非车险之间的结构;另一个是个人保险业务与非个人保险业务之间的结构(见下图)。

除了市场结构升级、产品结构升级、管理结构升级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层面升级外,还需要关注生产力层面的转型升级,包括保险业的技术升级,保险业的能力升级(开发保险市场、挖掘保险资源、驾驭保险发展的能力等), 保险平台升级等。

上一篇: 爱情社会学.ppt
下一篇: 社保个人交好还是公司代缴好,个人缴纳社保和单位缴纳社保有什么区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