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上海 思南公馆

上海 思南公馆

上海 思南公馆上海 思南公馆,公馆,住宅,思南,洋房,街区

来自:阅读建筑(ID:yuedujianzhu)

本文已获得授权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

思南公馆,是中国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坐拥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同时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 ,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故居

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内设有精品酒店、酒店式公寓、企业公馆和商业区,与淮海路沿线的百年经典建筑、名人故居交相辉映,成为上海市中心集人文、历史和时尚底蕴于一身,最具特色的风景。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故居

思南公馆历史沿革始于1920年。这一年,沿“法国公园” (French Garden, 今复兴公园) 南面的“辣斐德路” (Rue Lafayette, 今复兴中路), 首批花园大宅拔地而起。随后的十年里,“辣斐德路”以南,“马斯南路” (Route Massenet, 今思南路) 以东,“吕班路” (Avenue Dubail, 今重庆南路)以西地区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吸引了大批当时的军政要员、企业家、专业人士和知名艺术家迁入,使该地区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居停和会聚之所。

1999年9月,上海市建设和房屋管理部门确定上海多个优秀历史街区作为保留保护改造的试点。卢湾区第47、48街坊,被列为试点之一。这一区域的具体范围:东起重庆南路,西至思南路西侧花园住宅边界,南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抵复兴中路,以思南路为界,分成东、西两块,涉及保留保护历史建筑51幢,汇集8种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思南公馆”的这片街区。

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讲解词

作为中国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寻根”和“再造”,如同硬币的两面,贯穿于思南公馆十数年的保留保护改造之中。

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

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

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历史

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

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讲解词

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

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

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讲解词

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

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

思南公馆: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从“伤疤”到“名片”

如何在勃勃生长的城市里拾起历史的吉光片羽?“城市伤疤”如何向“城市名片”演进?

1999年,如今被视作“上海人文客厅”的思南公馆还被称作“卢湾区47、48街坊”,20多年的岁月回望过后,思南公馆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城市的“文化名片”。其的成功在于对文化的坚持,以及“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目的不是打造一个个网红打卡地,而是赋予空间公共性、公益性、文化性,让市民流连忘返、一来再来。让人们读得出历史,并共同创造当下和未来。

繁华深处的历史遗珠

思南公馆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东起重庆南路,西至思南路西侧花园住宅,南临交大医学院,北抵复兴中路,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成片花园住宅的保留保护项目。

游走在这里,如同置身风情万种的历史建筑群,融汇中西的设计,现代的建筑风格,这一切都与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特质相得益彰。如今的思南公馆既能感受“老上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又能感受到时尚文艺,已经成为游客们参观、购物、品尝美食的打卡之地。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

但在2000年时,这片以花园洋房为主的住区还是“一地鸡毛”。居住密度从每幢平均2户,变成了平均每幢14户,部分洋楼住进17户,共有“72家房客”。此外,还存在着地坪下陷,楼梯间全都是煤气灶、水斗,庭院里到处是搭建的房屋,厨卫合用、电线杂乱,花园里养着鸡鸭等一系列问题。

在以旧区改造和城市建设为主导的1990年代,上海正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下大规模翻新,除23幢独立式花园住宅保留,“卢湾区第47、48街坊”最初的规划是推倒重建,一个现代化高层住区即将由图纸变为现实。

此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与卢永毅受原卢湾区政府委托,针对该地块历史建筑展开调研。

调研发现,在市中心这片5公顷的土地上,云集了近代上海曾出现过的10种居住建筑中的8种。以“义品村”为代表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以复兴路537号为代表的联立式花园住宅,复兴中路505号带内院的独立式花园住宅,重庆南路256弄联排式住宅,以万福坊、伟达坊为代表的新式里弄住宅,重庆南路268弄花园里弄住宅,思南路45号现代公寓式住宅,以及外廊式住宅。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年轮般层层生长,交汇为一部上海近代居住建筑演进史。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故居

思南公馆除了成片规划、建筑风格分别具有1910—1940年代的典型特征外,它还具有文学价值。每一幢房子背后都有故事,在这里一转身,可能就会与一座名人故居擦身而过。

施蛰存与戴望舒、杜衡在思南路散发过革命传单;蒋光慈、丁玲、胡也频等左翼作家在这一带挥斥方遒……文人、政客、戏曲大师、革命者,一个个被写入中国近代史的身影在此脚步交汇,邵甬表示,尽管这里的建筑并非大师名作,但是他们默默地见证着这一系列风云际会,见证这座城市在碰撞与容受中凝练的光华。

两年的调研让街区价值被重新发现,高强度开发的方案被推翻,从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修缮直到再利用,这个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的试点整整进行了十年。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曾表示,整整十个年头,不管哪个领导都把规划坚定地执行下去,坚持保护历史建筑与推进功能再生有机结合。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

从历史建筑到历史环境

而在20年前,砍树在旧城改造的工程中屡见不鲜,邵甬回忆,曾经有人提出把所有围墙推倒,铺上草坪,将历史建筑“安放”于一个开阔的草坪广场中。

在原卢湾区47、48号街坊修建性保护规划与保护整治规划制定前,上海只有针对单体建筑的保护方案(1991年颁布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一直到2003年《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街区保护、成片保护才变得“有法可依”。

历史建筑是无比宝贵的遗产,唯有保护方能新生。

用十年时光酝酿的这场蝶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上海由旧城改造到城市更新的一个转折——理念上,由分散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拓展到对“历史环境”的保护;目标上,从历史留存上升到价值重现;方法上,从“专业保护”演进为“综合保护”。而这其中,文化价值,自始至终是研究和规划的核心和基础。

从对单体、分散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拓展到对“历史环境”的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建筑拓展到街区特色风貌、街区空间格局、街区及周边建筑高度街区居住环境,以及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在规划中,街巷、围墙乃至每一棵树都有编号。梧桐树、花园围墙,与历史保护建筑一样,都是这个街区乃至整个上海的幽雅符号。

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讲解词

政府、企业、专家,全方位反复推敲、研讨,最终为这个地块的更新选了一条二十年前不同寻常的路。

由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了保护与整治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鉴于街巷风貌所具有的欧洲背景,聘请德国N+M建筑集团负责历史建筑的修复、法国建筑师夏邦杰担任总体建筑设计,保证了更新后的效果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针对保留建筑的单体保护,邀请德国柏林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进行“考古”:比如为了还原鹅卵石外墙的风貌,仔细刮下数十年反复粉刷的十几层涂层,终于确认最初的选材是鹅卵石;老式的门把手和插销,上海买不到,统统到广东定制;屋顶瓦片,去宜兴用陶土按原来的样式烧制并做旧;鹅卵石外墙尝试了60多块样本,最终确定由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鹅卵石制作。

改造后的思南公馆,街区由5个露天广场和若干步行街网络组成,把商业、办公、酒店、住宅等现代功能有机融合,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延续建筑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中舒展新生,成为一座鲜活的上海近代历史人文博物馆和独具特色的高品质商业、文化综合体,在为市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推动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

从文化寻根到文化创生

“文化”是历史赋予思南公馆的特殊基因,也是在十年的更新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坚持。这种坚持不止体现在对旧日肌理的固守、对过往传奇的拾遗,也体现在新的文化地标的打造、文化传承下的舒展新生,不只是文化寻根,还是文化创生。

思南公馆着力打造上海充满人文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培育了思南读书会、思南纪实空间、思南赏艺会、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思南露天博物馆、思南街角之声、海上思南市集等一批品牌项目和活动,持续用创意点亮公共空间,用人文传递城市温度。

从思南读书会到思南赏艺会,在这里,文化艺术的气氛不需要刻意寻找,就是生活本身。书香城市,思南公馆为忙碌的都市人搭建起了一方精神家园,提供了不打烊的美好时光。思南公馆举办了一场场读书会和文艺活动,在思南公馆,你想要什么样的文艺生活,这里都能找到。

2014年,由作家莫言题写匾牌的“思南文学之家”,从思南读书会举办第一期活动开始,“文化思南”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更为“上海文化”品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后几年,“思南读书会”“思南书集”“思南纪实空间”“思南赏艺会”纷纷在这里启动,其中每周六举行的“思南读书会”成为上海市全民阅读的引领品牌。2020年,在思南公馆一栋恢弘大气的老洋房建筑里,思南文学之家在原基础上提升并正式重启,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从这里展开。

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_思南公馆讲解词

2016年,以思南公馆公共街区为主范围的思南露天博物馆——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正式成立。这个“博物馆”,不收门票,没有围栏,每件展品的外墙上都设有一个盾牌形的标志,上面印有专属二维码,参观者可手机扫码,聆听包括周恩来、董必武、梅兰芳等历史名人在此生活时的轶事音频介绍,把建筑本身、建筑里曾经住过的人、曾经发生过的事和当下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欣赏感悟。

2018年,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柳亚子曾租住过的思南公馆的25号楼(原冯玉祥产业)被改造为思南书局。说到思南书局,网上评价这里是“上海最精致的书店”。历史感满满的老洋房,赋予思南书局丰富的灵魂内涵。

思南公馆的“公”来源于“周公馆”,这里的公馆并不是深宅大院,而是强调公开性和公益性。运营十年来,数不胜数的学者、大师在这一开放城市空间当中与普通民众进行交流、互动,它是市民公共书房、露天博物馆,它由市民观赏、参与,也由市民“导演”、共建。

这正是思南公馆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文化性、公共性、公益性,让思南公馆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它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也不会沦为网红打卡地标。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们可以一来再来,不应仅用来打卡合影,也不应仅仅是旅游目的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散步,可以休憩,可以听一场音乐会,也可以参加一场文化沙龙。

20年前被编号的梧桐树织起浓荫,爬山虎越过围墙。人们穿梭在文化滋养的空间,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沉淀,沉淀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思南公馆讲解词_思南公馆故居_思南公馆历史

上一篇: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全文)
下一篇: 抚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区府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