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蒋经国的离世,意味着蒋家在台湾政坛的落幕。随着岁月的洗礼,蒋家后人从台湾民众的印象里渐渐地褪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76年,蒋友柏——蒋介石的第四代中的第二个曾孙出生于台北。他的出生无疑给台北第一家庭带来了喜悦与希望。
蒋友常婚礼(蒋友常图片)
图|蒋友柏照片
曾祖父蒋介石于他出生前一年已经去世,严家淦循宪继任了台北的“总统”空缺。
图|蒋介石(右)、蒋经国(左)
两年以后,蒋友柏的祖父蒋经国正式接掌了台湾的大位。
这个时候,大陆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刚刚起步。
台湾经济却已经步入了快车道,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这些都是其祖父担任行政院长时期的“十大建设”政策推动。
蒋友柏对曾祖父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照片与祖训中,在他的孩提时代甚至不知道曾祖父的名字,只知道一个称呼——“蒋公”。
除了“蒋公”以外,12岁之前的蒋友柏没有听到过曾祖父第二个称呼。
图|蒋介石在台湾阳明山散步
踏青、做标本、打靶,是蒋友柏童年记忆里最欢快的事情。
因为做这些事情,父亲蒋孝勇一定会陪同孩子们一起。
由于背景特殊,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蒋友柏不像普通孩童那样可以自由参加户外远足与毕业旅游。
蒋友柏从来不可以与同学在一起参加集体活动。
家住在阳明山上,无论做什么事情,参与什么活动,随时都会有两个随从跟随保护。
童年的蒋友柏,不能理解即使自己上课的时候,这两个随从也要坐在教室最后一排。
有时候,蒋友柏忘记了带自己的书本,会有一个随从返回阳明山的家里帮他取回课本。
在台北的童年日子里,恰逢祖父接掌“大位”,第一家庭的背景让蒋友柏塑造了特殊的童年。
在学校的日子里,历史课的考试简直就像是在考蒋家的家史。
历史老师在判卷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蒋友柏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致,因为老师根本无法给蒋友柏的试卷判错。
1989年3月,祖父蒋经国离世后的13个月,台湾已经“解严”,出身本土的李登辉继任“伪总统”。
台湾老兵可以合法地返回大陆探亲了,蒋家正式从政坛谢幕。
为避免陷入政治漩涡,父亲蒋孝勇决定全家移民加拿大,蒋友柏当时11岁,小学还没有读完。
远离政治、移民海外,一家人难得朝夕相处,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早上孩子们由爸爸蒋孝勇送上学;
下课了,几个男生不是打撞球、乒乓球,就是全家去逛家具店,买家具回来自己组装。
图|蒋孝勇一家
一切靠自己,没人帮忙,但全家都在海外学到了独立。
那也是他深觉最快乐的时光,从小叛逆的蒋友柏,发现他跟远离政治的父亲就像朋友一样,只要是父亲说的,他一定都听。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996年,蒋友柏正在纽约大学斯顿商学院读大学三年级。
这一年,父亲蒋孝勇诊断罹患食道癌。
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蒋友柏,决定恪守孝道,休学照顾患病的父亲。
穿梭于台北与北美之间,成了真正的“空中飞人”。
这一年,对于蒋友柏来说是最难熬的一年,除了年幼的弟弟友青,母亲蒋方智怡、友柏、友常三人以医院为家,轮流照顾父亲。
友柏总是主动值大夜,无论父亲是睡着还是清醒,友柏总醒着,深怕父亲在夜晚无人知晓的时候突然离去。
不到一年时间,父亲就离去了。
背负着蒋家这个沉重的姓氏,父亲生前交代两兄弟“不要碰政治”,两人至今仍奉行不渝。
1995年,那时候父亲还没有离世,蒋友柏来到马来西亚,做房地产生意,赚的佣金160万美金,那一年他才19岁。
纽约大学期间,蒋友柏从事金融投资,使他尝到了投资致富的滋味。
父亲离世后的第二年,纽约的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于蒋友柏,身为长子,必须要撑起这个家庭。
所以,他决定返回台北,立志创业。
图|蒋友柏
2003年2月8日,蒋友柏与台湾女星林姮怡(花莲慈济医院院长林欣荣的爱女)结婚,育有一对子女。
2003年7月,蒋友柏与其弟蒋友常创立了橙果设计公司。
蒋友柏对于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
蒋友柏说,儒家的《中庸》里提到“中”与“和”,原文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
他用这种思想去解释设计,“中”指符合消费者习性;
“和”指外观符合潮流。
如果能符合这两者,设计与其定位相符,产品就会大卖。
2010年5月,关于蒋友柏生平出版了一本书《悬崖边的贵族》。
书中披露出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宋美龄寄语:不要忘记你姓蒋,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
2010年,蒋友柏又成立了白木顾问公司,跨足了品牌整合营销领域,主要客户横跨台湾大陆两岸企业。目前已经在大陆设立了分公司。
祖辈一代从大陆辗转赴台,蒋友柏作为四大家族的后人,在台北卸去光环后选择了自身的救赎。
出身与生俱来,无从由衷选择。
前人从政治舞台入相,后人也可以从商业与文化出将。
家族包袱仍在,只是政治色彩渐渐褪去,全线褪去政治舞台,路尚远也!
浅浅海湾、悠悠岁月。
四代人,恩仇散。
望北思故乡,岁月盼静好。
月必圆,国必康。
炎黄一脉承千古,不聚何谈华夏梦。
文/秋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