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诸子百家彩图
▼
国学的演变
国学的概念,历来有之,《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最先也是叫“白鹿洞国学”,明代设立的国子监起初叫“中都国子学”,可见在历史上对国学的定义偏向于“国立的学校”,即传授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国之学术”的场所。
后汉书
▼
白鹿洞书院
时至近代,“西学东渐”之风兴起,为了区别“西学”与“中国之学”,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逐渐成形。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
章炳麟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海外孔子学院学生
▼
国学 | 中国人信仰的天空
国学的体系,历经数千年的完善,及各代中央集权者的重视,可以说是集百家之众长,完整的涵盖了古代传统的文化和学术,是代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瑰宝。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曾在五四运动后期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可见近代的进步人士就已有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新派学术,为中华民族找寻进步道路的想法。
胡适
历尽近百年沧桑巨变,中国早已摆脱列强压迫和落后统治,并快步赶上强国大国的步伐,各行各业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然而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快步前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道德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渐式微。快节奏生活下的功力主义、物质水平提高的速率与道德素养的培育不匹配等,直接导致当今因过度追名逐利、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
融信国学堂 |传递正能量
幸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就为我们当代人树立了楷模。翻阅博大精深的国学宝库,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还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均能从中为当下人们自身修为和行为准则找到对应的标杆。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种种原因,历尽千年沉淀和提炼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当代出现断层!
快节奏生活当道,传统文化缺失
因此,通过学习传统国学精粹,巩固中华文化及传统美德,为人们及下一代树立民族信仰标杆,打造当代的“民族精神”便显得尤为必要。
在地产行业中,有这么一家不但以“匠心精神”打造产品,更以“品质生活”打造人文的企业——融信中国。融信中国始终贯彻着“取之社会,回报社会”的理念,积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从创办“福建省融信公益基金会”,到“喜迎G20.融信与您绿色出行活动”,乃至刚刚落幕的融信杭州国学盛典上宣布与“绿色浙江”公益组织的深度合作,融信,始终以实际行动积极承担起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融信国学堂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既是众望所归,也是融信行使社会责任的更深层次的体现。融信回报社会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参与公益,扶持贫困的物质层面;更体现在重建文化断层,传递正向价值,为当代人重拾民族信仰及下一代孩子们优秀素质的培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融信遇上国学,信念得以回归;当融信遇上国学,传统得到复兴;当融信遇上国学,文明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中华文化的复兴及持久弘扬的道路上,融信中国一直在行动。
发表评论